天天看點

100位曆史女性之10:解憂公主,以一己之身換得上百年的和平01罪臣之後,和親匈奴02開局不利,後來居上03 危機四伏04守得雲開見月明

作者:顧央和她的朋友們

編者按:

最近寫的都是漢朝的人物,漢朝有一位衆所周知的女性就是王昭君,曆史上關于王昭君真實的故事太少,杜撰的故事大家都如數家珍了。

在和親曆史上有一位公主做親比王昭君早了70年,她堅強、豁達,用智慧在烏孫和西域維護了漢朝的影響力,進而為漢朝赢得了上百年的和平。

她跟班超一樣都在七十歲高齡返朝,我對善始善終的人總抱着一絲好奇,他們有什麼樣的智慧可以左右逢源,處處化險為夷呢?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1">01罪臣之後,和親匈奴</h1>

東漢自劉邦一朝開始開始和親,和親的對象一直都是匈奴的單于。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張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與大月氏人結盟夾擊匈奴,可是無功而回。張骞認為聯合烏孫國,能切斷匈奴右臂,向漢武帝建議拉攏烏孫國。

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漢武帝封宗室女劉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的昆彌(國王)獵驕靡,細君公主多愁善感,又思念故土,沒幾年就去世了。

為了繼續鞏固與烏孫國的關系,漢武帝又遴選宗室女。與細君公主一樣,這次被選中的還是罪臣之女。

解憂公主的先祖是劉邦的四弟劉交,這麼算來解憂公主就是劉交的三世孫。她的爺爺劉戊,因為參加七國之亂,事敗後自殺。一家子從此就成為罪人,這個時候解憂公主并未出生。但她是以罪臣後代的身份出生的。

自劉邦時代開始,西漢和親就從來都沒有以真正的公主出嫁的。和親的都是宗室女,他們大多數都沒有留下姓名。留下姓名隻有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

作為罪臣之女的細君和解憂公主面對命運沒有任何選擇,但解憂公主決定認真面對命運的安排。

這一年是公元105年,解憂公主時年十六歲。雖然身為罪臣之後,解憂公主身上有一種安之若素的精神。

除了漢武帝賜給她的嫁妝,她什麼都沒帶,陪伴她的是自小一起長大的使女馮嫽。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0">02開局不利,後來居上</h1>

一到烏孫國,解憂公主就嫁給了烏孫國的新一任昆彌軍須彌,在解憂公主之前,匈奴也把公主嫁到了烏孫國和親。比起解憂公主,匈奴公主更得軍須彌的歡心。匈奴公主被尊為右夫人,解憂公主則被稱為左夫人。

但解憂公主并不是以而氣餒,無論環境變成什麼樣子,她都有能力把當下的日子過好。軍須彌來的時候她招待,軍須彌不來她該幹嘛幹嘛,做保養、照顧細君公主的女兒少夫,跟馮嫽一起做女工,走訪烏孫貴族,接見西域都護府的使者,日子過得緊張而有序。

嫁到烏孫三年,也許解憂公主從未得到軍須彌的親睐,她沒有生下一兒半女,軍須彌就過世了。

軍須靡死,考慮到他和匈奴公主生的兒子泥靡(史上稱為“狂王”)還年幼,他的弟弟翁歸靡繼位。按照西域兄終弟及的傳統,匈奴公主和解憂公主一起嫁給了翁歸靡。

漢朝女子特有的溫良賢淑早就讓翁歸彌情根深種,他們二人前後一共生了三男二女。期間烏孫受到匈奴和車師的聯軍攻擊,解憂公主上書求西漢朝廷出兵救烏孫。

适逢昭帝駕崩,漢廷沒有派遣援兵。宣帝即位後,經解憂公主及昆彌翁歸靡分别遣使,漢廷發兵十五萬騎,由五位将軍率領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節助烏孫作戰。到公元前71年,匈奴大敗。自此以後,匈奴由盛轉衰,逐漸退出西域,烏孫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翁歸靡決定擺脫匈奴。

當時,匈奴日逐王因為與握衍朐鞮單于不和而投降漢廷,而且親匈奴的車師軍隊被西漢軍隊打敗,匈奴無法繼續控制西域。西漢取代匈奴在西域的位置,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長官都護負責管理西域事務,烏孫的一舉一動受到西域都護府的監視。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6">03 危機四伏</h1>

公元前前64年,翁歸靡身體不好,為了安排好後事。他上書稱“願以漢外孫元貴靡(解憂公主之子)為嗣,得令複尚漢公主,結婚重親,叛絕匈奴”,怎麼看這都是最好的選擇,漢宣帝答應這個請求,于是封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為公主,讓她繼續到烏孫和親,結果走到敦煌的時候,就聽到消息說匈奴人已經立泥靡(匈奴公主和軍須彌的兒子)為新的昆彌,漢朝對此十分不滿,直接回了長安。

而身在烏孫的解憂公主則遭受更大的淩辱,仍然得遵守烏孫的習俗改嫁泥彌,并生下了一個兒子叫鸱靡。

泥彌畢竟是匈奴公主的兒子,解憂公主與匈奴公主自來不合,這時解憂公主的年齡已經非常五十多了,往白裡說就是老太婆一個,泥彌肯定不會對她再有興趣的。

解憂公主也是一個當機立斷的性格,既然泥彌不能為大漢所用,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除掉他。此時漢朝的使者魏和意及任昌為送還烏孫侍子而來到烏孫,解憂公主便對他們說狂王不得人心,容易誅殺,魏、任企圖在酒宴上刺殺狂王,但劍沒砍中狂王,狂王騎馬逃走後,派兒子細沈瘦圍困赤谷城裡的魏和意、任昌及解憂公主。這一圍堵就是将近半年,半年後,西域都護鄭吉發動諸國兵救解憂公主,狂王的士兵才撤走。

朝中無人有時候是身處邊疆忠良的悲哀。為了安撫狂王,事後漢朝派中郎将張遵持醫藥治狂王,賜金二十斤及采缯,并逮捕魏和意、任昌,将他們押到長安斬首。又派車騎将軍長史張翁調查解憂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的事态,公主不服,叩頭謝罪,張翁抓着公主的頭發一陣痛罵,而副使季都則繼續醫治狂王,狂王派十餘騎兵送還。

漢廷雖表面安撫狂王,但對解憂公主刺殺狂王的舉動實際上持贊成态度,是以張翁回來後就因解憂公主上書告狀而被處死,季都則因為明知狂王當誅、有機會卻不殺他而被處以腐刑。

說實話,我不了解這出戲是怎麼演的,但曆史的真相肯定不是這麼簡單,魏和意與任昌肯定是屈死的。估計是後來有人明朝秋毫,漢朝才能撥亂反正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9">04守得雲開見月明</h1>

公前53年,烏就屠起兵殺死不得人心的狂王泥靡。漢宣帝派遣破羌将軍辛武賢讨伐烏孫。西域都護鄭吉遣烏孫右大将之妻馮嫽(解憂公主的侍者)勸降烏就屠。

最後宣帝冊封解憂公主的大兒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并都賜印绶。烏孫國最終歸降,成為西漢的屬國。随後,漢朝為大小昆彌劃分地界以及人民,大昆彌六萬餘戶,小昆彌四萬餘戶。

公元前51年,元貴靡、鸱靡都病死,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願得為骸骨,葬漢地”,當時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長安,同來的還有孫子和孫女三人。 根據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相關漢代簡牍,解憂公主由常惠護送,甘露三年(前51年)十月由陽關入塞,從行人員中沒有馮嫽。

解憂公主歸漢後,宣帝下賜公主級别的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禮儀也比照公主。兩年後,解憂公主與世長辭,三個孫輩守護她的墳墓。

解憂公主自從16歲入烏孫,曆經三任丈夫,生了六個孩子。最大的兒子元貴靡和最小的兒子泥靡死在了她的前面,其餘的孩子都得了善終。其中元貴靡還當了烏孫國的大昆彌,次子萬年做了莎車國國王,長女弟史嫁給龜茲國王绛賓為王後,後來被漢宣帝封為公主,三子大樂為烏孫國的大将軍,次女素光嫁給樂烏孫翮侯。

解憂公主在烏孫五十四年,從一個豆蔻年華的妙齡少女到最後變成了垂垂老矣的老婦人,她為漢朝牽制匈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一人之力的貢獻并不亞于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大将,為國家省去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減少了多少人的流離失所與家破人亡。我們從來都愛歌頌英雄,慕英雄的氣概,女子的堅韌與智謀有時也能比得上千軍萬馬,是實打實得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惠。

解憂公主這樣的人,不應該被曆史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