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作者:覃仕勇說史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前幾天,老覃在《一首被毛主席丢棄的詩,被人從垃圾簍裡撿出,多年後,成不朽名作》一文中講到,毛主席是個具有詩人氣質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到底創作過多少詩歌已無從考究,但必須得承認,他的詩詞創作高峰應該是在學生時代。而老覃在更早一些時間寫的《周世钊:和毛主席無話不談的小夥伴,曾問毛主席是怎麼認識江青的》一文中也提到,毛主席在湖南一師讀書期間,光寫給同學周世钊的詩作就有50 多首。可惜的是,周世钊并未能保管好這些詩,全部都佚失了。

毛主席的詩詞第一次結集出版,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在1958年7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

《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收錄的十九首詩詞分别是《七律·和柳亞子先生》《蔔算子·詠梅》《采桑子·重陽》《菩薩蠻·大柏地》《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菩薩蠻·黃鶴樓》《清平樂·會昌》《清平樂·六盤山》《西江月·井岡山》《西江月·秋收起義》《憶秦娥·婁山關》《浪淘沙·北戴河》《虞美人·枕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蝶戀花·答李淑一》《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嬌·昆侖》《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

從理論上說,這十九首詩詞中,誕生最早的應該是《虞美人·枕上》。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因為,詩詞的背景是毛主席在旅途中遙望天邊殘月,對愛妻楊開慧的綿綿思念之情。

據考證,這首詞是毛主席和楊開慧婚後第二年的作品。

毛主席與楊開慧是在1920年結的婚,即《虞美人·枕上》創作于1921年。

毛主席把寫好的《虞美人·枕上》寄給楊開慧後,從沒有主動對外人提過。

也就是說,《虞美人·枕上》是一首非常隐秘的婉約派愛情詩。

我們也都知道,楊開慧烈士犧牲于1930年11月14日。

那麼,這首詩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原來,楊開慧當年收到這首詞後,曾出示過給她的同學兼閨蜜李淑一。

李淑一和丈夫柳直荀也是一對革命伉俪。

柳直荀犧牲于1932年。

李淑一在1933年的某個深夜,懷念亡夫,在夢中醒來,和淚填了一首《菩薩蠻·驚夢》詞。

1957年1月25日,《詩刊》創刊,在創刊号上一口氣推出了毛主席十八首詩詞。

李淑一讀了毛主席的作品後,把自己作于34年前的《菩薩蠻·驚夢》抄寄給毛主席,請毛主席指正,并向毛主席索要當初他寫給楊開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

毛主席讀了李淑一的作品,情難自抑,揮筆寫下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詞章《蝶戀花·答李淑一》,回寄給李淑一。

在回寄的信中,毛主席說:“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吧。有《遊仙》(老覃注:即《蝶戀花·答李淑一》)一首為贈。”

實際上,當初寫給楊開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毛主席也隻能記得大概。他後來根據記憶中的大緻意思重寫了一首,交給了衛士張仙朋保管。

從這個角度說,《虞美人·枕上》屬于二度創作,創作時間是在1957年。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那麼,《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所收錄的十九首中,創作時間最早的應該是《沁園春·長沙》了。

該詞是毛主席1925年晚秋離湘去粵途中所作。

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次出版《毛主席詩詞》。

這次共收錄了毛主席的詩詞三十七首,并請毛主席參與了審訂、編輯、校注。

是以,這本《毛主席詩詞》是毛主席詩詞版本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版本。

《毛主席詩詞》是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基礎上新增加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廬山》、《七絕·為女民兵題照》、《七律·答友人》、《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蔔算子·詠梅》、《七律·冬雲》、《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等作品,非常暢銷,第一次印刷就銷售完了50萬冊。到了1966年5月第6次印刷,累計印數已達400萬冊!

人們對毛主席詩詞是如此喜愛,市場上就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詩詞集。

有些出版商為了追求詩詞集的銷量,把一些不是毛主席作品的詩詞也收錄其中,指稱是毛主席的作品,以期在作品數量上壓倒其他版本,進而在市場競争中勝出。

可不是嗎?

對讀者而言,買一本《毛主席詩詞一百首》,肯定比不上買一本《毛主席詩詞一百五十首》劃算嘛。

可以說,商家牢牢地抓住讀者這一心理來大做文章。

老覃翻閱過《毛主席詩詞七十首》、《毛主席詩詞一百首》和《毛主席詩詞一百五十首》這幾種,發現裡面都收錄有一首題為《詠蛙》的七絕,還一本正經地标明是毛主席在1910年創作的作品。

其實,這首詩是明代大學士張璁在年少被老師罰跪時所作。也不知是誰以訛傳訛,挂到了毛主席的名下。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還有毛主席在1910年去湘鄉東山學堂讀書前,曾抄了一首日本“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改定的詩給父親,詩中第一句是“孩兒立志出鄉關”。這首詩,也被訛傳為毛主席的原創作品了,其實不是。

歸根結底,這首詩的原創作者是日本和尚釋月性——西鄉隆盛是從釋月性那兒修改過來的。

一句話,毛主席早年創作的作品,由于年代久遠,保留下來的很少,現在市面上流傳的“毛主席青少年時期的詩作”多為誤傳。

但是,有一首據說是毛主席創作于1918年的詩,被大家公認是毛主席的早年創作的“真品”。

這首詩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1979年第十期《黨史研究資料》。

為什麼說是“非正式”發表呢?

因為它不是單獨以詩歌的形式發表的,而是出現在刊登在1979年第十期《黨史研究資料》裡面一篇題為《回憶新民學會·由湖南到北京》文章裡。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羅章龍。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說起羅章龍,今天很多年輕的讀者可能不怎麼知道了。

其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可是一個風雲人物。

他是湖南浏陽人,比毛主席小三歲,在 1920年就參加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和李大钊發起組織北京共産主義小組,是中共建立時的黨員之一,組織和上司了包括京漢鐵路勞工總罷工在内的一系列勞工罷工運動,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勞工運動領袖,也是中共早期上司人之一。不過,在1931年初,因為不滿王明的路線,與王明相抵觸,被開除了黨籍,淡出了政治舞台。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羅章龍在《回憶新民學會·由湖南到北京》中詳細寫了自己和毛主席交往的過程:1915年9月,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毛主席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向長沙各校發出“征友啟事”。羅章龍當時在長沙第一聯合中學讀書,他看到這則“征友啟事”後,用 “縱宇一郎”的化名按“征友啟事”上提供的位址寫了信。毛主席在三天後回信,稱“空谷足音,跫然色喜”,和羅章龍約定了見面時間,把見面地點在定王台省立圖書館。

兩人見面後,開啟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長談,相見恨晚。

當日告别時,毛主席叮囑羅章龍,說:“願結管鮑之誼。”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羅章龍得遇知音,回到學校後寫詩紀其事,詩中有“風塵交北海,空谷見莊生”之句。

這之後,毛主席和羅章龍等人共同發起組織了新民學會。

1918年,新民學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是畢業在即,該何去何從呢?

經過讨論,學會決定采納何叔衡提出的留學日本路線,讓羅章龍先行探路,其他人等他回訊後再行跟進。

學會成員在長沙平浪宮設宴為羅章龍餞行。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毛主席将自己花了幾個晚上寫就的七言古風詩《送縱宇一郎東行》相贈,詩中的“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纭從君理”等句,極具氣勢,讓羅章龍無比振奮。

不過,羅章龍後來到了上海,還未出航,就收到了日本國内發生了日本政府迫害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消息。他向學會建議取消東行計劃,改轍北上,赴法勤工儉學。

羅章龍所述新民學會由東行轉北上的緣由,與李維漢所寫《回憶新民學會》的回憶完全一緻,而關于“二十八畫生”“征友”的過程,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與斯諾談話時曾着重提到過,說“我從這個廣告得到三個半人響應。一個是羅章龍”。

由此可見,七言古風詩《送縱宇一郎東行》的确就是毛主席在青年時期創作出來的傑作。

1979年,老人披露一首詩,說是毛主席專門寫給他的,經考證:真的

老覃最後補充一句,毛主席贈詩一首給羅章龍,被羅章龍珍藏了半個多世紀;但毛主席贈詩五十多首給周世钊,全被周世钊搞丢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