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這篇文章帶你欣賞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12篇詩文代表作品。

欣賞之前,我們先一起來重溫一下唐伯虎在民間以及文學史上的形象如何。

民間形象,知名度最高的當然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大多數人知道唐伯虎這個名字,也是因為這個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

但是據曆史考證,曆史上确實有秋香其人,也确實與唐伯虎同樣生活在明代中葉。但兩人的年齡沒有那麼湊巧,秋香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上20歲。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如此,就算秋香在金陵豔名遠揚,她和唐伯虎之間也很難發生什麼“風流韻事”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20歲意氣風發的才子進了青樓,卻發現花魁是一個40歲“徐娘半老”的老女人,心裡應該不會很痛快。

真實的唐伯虎,也沒有逃過曆史賦予文人的宿命。自從優待文人的宋朝過去,元明清三朝,文人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元朝是異族統治,取消了科舉制度,一大批才子文人失去仕途機會,轉而進入民間、了解民間,這才有了元曲的輝煌。

明代文人地位高了一點,但也隻是特定的、位高權重的幾位在朝廷中的話語權提高。像唐伯虎這種民間才子,還是隻能從民間來,回民間去。清朝更不用說。

不過,唐伯虎本來也是玩世不恭之人,對此并不在意,後來就賣賣畫、寫寫詩,足以糊口度日便可。

過得很通透,活得很明白。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下面來看詩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伯虎經典詞作,一句“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将閨中女子的婉轉情思刻畫到淋漓盡緻。每一次讀到這句,都仿佛走入到一個女子的内心之中,很難想象一個大男人如何能寫到如此細緻。

桃花庵歌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複日,酒醉酒醒年複年。

很著名的《桃花庵歌》,這幾年還被民謠歌手陳粒編進了歌曲中,讓更多的現代人聽到詩中精神。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将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這一首好像是進了國文課本的,短短4句,抓住了雞的兩個特點:一個是外形,頭上紅冠、滿身雪白;一個是報曉的啼鳴,平生不敢輕易啼叫,一旦叫錯,就會影響千家萬戶的生活。

寫得通俗有趣。

把酒對月歌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

這是一首緻敬李白的詩,寫了自己與李白的異同點。唐伯虎不想像李白那樣鋒芒畢露,在朝堂上展示才華,隻想在姑蘇城外建一茅屋,守着萬樹梅花、月華滿天,很美的願望。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言志

不煉金丹不坐禅,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詩的最後兩句成了郭德綱的口頭禅。閑來寫寫畫畫,賺的是清白錢。

郭德綱改寫成“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這樣便是感謝觀衆了,内在情緻仍然與唐寅一緻。

美人對月

斜髻嬌娥夜卧遲,梨花風靜鳥栖枝。

難将心事和人說,說與青天明月知。

美人獨坐不語,因為世間沒有合适的人訴說心事,隻好默默說給青天明月聽。

自然也是唐伯虎的自白。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唐伯虎多以玩世不恭視人,這首卻少見地帶了真感情。

大抵,是人都抵不過異地思鄉的苦楚吧。

臨終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

臨終詩,人都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唐伯虎卻沒有善到哪裡去,仍然是玩世不恭,仍然是豁達通透。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一首寫元宵的詩歌,抓住了燈與月色的互相關系,饒有趣味。

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歲暮天寒無一事,竹堂寺裡看梅花。

詩中寫一種對比,鄰居各位天天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擾,自己卻清淨無一事,閑坐在寺中欣賞梅花。

一種文人的清高自得油然而生。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我愛秋香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袅袅繞經樓。

饒有趣味的藏頭詩,不過既然與秋香的情事是民間杜撰,這首詩大概也是後人趣作了。

賞讀明代才子唐伯虎12首代表作:唐寅,活得通透,過得明白

警世

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福悠悠。

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最後一首,是唐伯虎幾首《警世》之一。

這一系列的詩,唐伯虎并不以玩世不恭的才子示人,而像是一個曆經滄桑的老人,用溫柔細緻的筆調記錄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希望對後來人有所幫助。

最後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結”更是刻在了民族的骨頭裡,成為人們待人接物時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空青詩詞月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