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全市生态環境狀況指數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增長9.3%;北京市域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0.17%,植物種類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8%;目前北京有确切記錄的鳥類占全國鳥類物種數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在我國北方城市中獨一無二……這些都是北京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縮影。
5月22日将迎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北京市生态環境局上午召開的釋出會上獲悉,本市已制定了2021—2025年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案,“十四五”期間有望實作調查網格全覆寫,動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樣性的本底情況,形成系列調查報告。
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是開展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北京市自然生态保護處處長曹志萍介紹,2020年,市生态環境局将全市劃分為212個網格,對部分網格生态系統多樣性以及哺乳動物、鳥類、兩栖類、魚類、昆蟲、藻類等物種多樣性開展全面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共5086種。
曹志萍說,在中心城區,調查組發現了東北刺猬、黃鼬等動物,也發現日本松雀鷹、紅腳隼等猛禽,反映了近年來中心城區通過多種方式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豐富的栖息地。
在平原區,白頭鹎、啄木鳥等林鳥,黑斑側褶蛙、中國林蛙、赤峰錦蛇等兩栖爬行類動物,以及馬口魚和黑鳍鳈等魚類頻頻“出沒”,表明北京近年來通過百萬畝造林綠化、郊野公園建設及河湖濕地恢複,拓展了綠色生态空間,生物多樣性也更加豐富。
“生态涵養區是北京市生物多樣性富集區,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栖息地保護、水生态恢複等措施,北京市生态系統品質最好的區域得到有效保護。”曹志萍舉例介紹,調查發現有青頭潛鴨、褐馬雞、大花杓蘭、輪葉貝母等受威脅物種,也發現豹貓、棘角蛇紋春蜓、紫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數量較多的野豬、軟棗猕猴桃、刺五加等北京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離不開良好的生态環境。資料顯示,北京市生态環境狀況指數持續向好,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已實作連續6年提升。具體來看,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平原區指數均有較大增長,其中平原區提升最大,達到16.9%,首都功能核心區提高了15.1%,生态環境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優良生态環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來源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任珊
編輯 高珊珊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