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前,平劇碰撞交響樂,六位梅花獎得主一一登台,讓人看得如癡,聽得如醉;幕後,一場關于運河的交流仍在繼續,曆史與現代的交融,完成大運河起點與終點的文化連結。
在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期間,大型平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浙江杭州上演。在平劇與交響樂的交織中,幾大樂章逐一展開,展示千年運河的前世今生。
“運河文化傳播,需要這樣的作品。”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參與演出的北京平劇院葉派著名小生李宏圖說,文藝工作者不僅要用作品讴歌時代,也要做好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
平劇邂逅交響樂
一河連京杭,一脈通古今。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文化該如何立足新時代?10月22日,在浙江杭州大劇院上演的大型平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或許能提供一個答案。
《京城大運河》是中國第一部反映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舞台藝術作品。其通過傳統平劇與西方交響樂融合的形式,描摹大運河北京段的發展脈絡、曆史變遷、人文典故。
當天,杭州運河畔,來自北京的六朵“梅花”輪番上陣,争妍鬥豔。
從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到徽班進京、再到八裡橋抗擊侵略者,及至中國夢起、時代更新,約200人的演出團隊将大運河北京段的漫漫歲月以及北京城獨特的曆史文化娓娓道來。
“《京城大運河》是交響樂和平劇合作的一次創新。”李宏圖說,傳統平劇演出的配器是京胡、二胡、月琴等傳統樂器,但此次是将交響樂團融入平劇中,還新增了合唱團。
事實上,在戲曲界,平劇與交響樂的結合并非首次。
“但《京城大運河》是原創的曲子和新的配器。”作為參演者之一,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著名老生演員杜鎮傑說,此次演出将平劇不同流派的聲腔與交響樂結合。
在節目單上可以看到,《京城大運河》由北京交響樂團、北京平劇院和北京音協合唱團聯合演出。“六朵梅”中,李宏圖是葉派小生,遲小秋是程派青衣,張馨月是梅派青衣。
在表現形式上,《京城大運河》每首曲子都有獨立主題。如李宏圖演唱《天上的星星郭守敬》這一段,遲小秋演唱《百年通惠話滄桑》,杜鎮傑演唱《煙柳依稀張家灣》。
作為參演者,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著名青衣演員張慧芳認為這部作品是一張“東西合璧”的滿意答卷。她希望,通過不斷打磨修改,讓《京城大運河》成為傳播運河文化的載體。
從現代回望運河
事實上,《京城大運河》在杭州的演出,就是大運河起點與終點的文化連結,是當下人們對曆史的回望。
據悉,《京城大運河》整首曲子分為序曲和《一支塔影見通州》《天上的星星郭守敬》《漂來的北京城》《緻敬大運河》四個樂章,存在着聯通古今,溝通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在參演前,我對大運河的了解并不多。”李宏圖坦言,為唱好《天上的星星郭守敬》這一段,他下了一番苦工,特地查閱了資料。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著名科學家,他通過對隋唐大運河截彎取直的規劃設計,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運河的走向。在一次次資料搜尋和排練中,李宏圖說,自己了解了郭守敬,也走近了大運河。
在李宏圖看來,《京城大運河》創演的意義不僅是創新了演出形式,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開始、願意去了解大運河,傳播運河文化。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張馨月對此深有同感。她提到,此次演出,也是一種學習,能讓自己深入了解運河的曆史和文化。“演出的作用,就是為了推廣。”
據悉,《京城大運河》曾三度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每一輪演出,主創們都會進行修改提升,使作品日臻完善。張馨月說,不斷打磨,就是希望能準确地把運河文化展現給觀衆,讓觀衆了解、喜歡上大運河。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将運河文化傳播出去。”張馨月說,自己曾參與2020京杭對話活動。此次,《京城大運河》作為2021京杭對話系列活動之一在杭州上演,也算是一次“圓滿”。
日前,《京城大運河》開啟了中國七城巡演。在北京、上海、杭州之後,将奔赴南京、揚州、南通、甯波、蘇州等運河沿線城市,開展一次跨越時空的回眸與對話。
從國内走向國際
無論是平劇與交響樂的結合,還是北京與杭州的關聯,在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少彭看來,都隻有一個目标:推動運河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他說,平劇與交響樂的結合,本身也是中華民族不斷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營養,進行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随着外來事物、外來藝術接觸的加深,“我們也希望傳統藝術能結合當代的優秀文化,進而更好地推廣我們的傳統藝術。”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東西合璧。這是杜鎮傑對《京城大運河》的總結。
對于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他認為,還是守正創新。“如果不創新,那麼幾千年以後,平劇還是平劇,交響樂還是交響樂,但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新的形式。”
他說,運河文化的傳承也是如此。作為後人,要注重挖掘,進行藝術加工。文藝作品,最能打動人心。在演出中,他也欣喜地看到,通過這一新穎的表現形式,不但吸引了老觀衆,還吸引了更多平劇以外的觀衆。
張慧芳認為,運河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不僅要有西方元素,還要帶動運河全流域,讓它深入群眾的生活。
“《京城大運河》濃縮的是大運河北京段的曆史文化,關于京杭大運河整段的描述還是少了一些。”她希望,能以此次在七個城市巡演為契機,帶動運河沿線節點城市的藝術家一起創作與京杭大運河相關的文藝作品,把曆史與現代故事進行串聯。
文/中新網記者 謝盼盼 童笑雨 王題題
攝影/王剛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