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記者魯蜜報道 2009年,九龍坡區第二實驗國小(以下簡稱“實驗二小”),隻有一支十人出頭的“校隊”。那支球隊還是教練劉禹從建設一國小帶過去的。2009年,九龍坡區建設一小和天寶實驗學校兩校合并,正式更名為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實驗國小校,校園足球發展計劃在這個隻有一萬七千多平米的校區鋪展開來。

“實驗二小”副校長胡雪峰分管學校足球工作十幾年,這裡成了班班有球隊、年年有比賽的全國校園足球示範機關。這些年,學校經曆了多次改革創新,将足球與育人深深結合,打造出了與上一級學校、區足球協會合作的新模式。

為什麼要發展校園足球?在“實驗二小”的觀念裡,這不僅是大環境下的順勢而為,更在于足球的意義遠大于這項運動本身。如何去發揮它的育人功能,改變一個孩子一生,是胡雪峰和教練們願意一直探尋的事業。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實驗二小”成立那天,也是胡雪峰從一個普通音樂老師,成為藝體部主任的那一天。如今十幾年過去,他已是分管德育的副校長。2009年的時候,“實驗二小”的硬體條件在區裡不算好,校舍圍繞在一塊小型球場周圍,這塊僅有的場地,成了學校的歡聲笑語每天傳到圍牆之外的載體。

“實驗二小”踐行德育的四大品牌項目(校園足球、葫蘆絲、班級民間體育特色項目、民族特色大課間)中,校園足球啟動最早。兩校合并之後,身兼學校體育老師和足球教練的劉禹就拉起了一支十多人的校隊。在當時看來,這支校隊聊勝于無,屬于走個過場。組隊困難、訓練困難,班主任不支援、家長不認同等因素,禁锢着實驗二小的校園足球發展。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當時還是藝體部主任的胡雪峰費了不少心思。為了讓校隊有材可選,胡雪峰辦起了“校長杯”。能普及,才能在建隊上擺脫選材基數稀少的桎梏。辦個杯賽,看似容易,過程卻很艱難。其中一大的問題是,班主任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這是“校長杯”能否落實的關鍵點。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很多班主任聽到消息的第一反應出奇的統一,“啊?這怎麼搞?”這樣的聲音不難了解,對于大部分班主任而言,足球并非他們了解的運動;其次,足球也缺乏提升班主任主動引導的動力。如果無法得到班主任的響應,家長的工作也沒有辦法去溝通。于是,胡雪松和校方上司經過多次研讨,研究出一套新的激勵方案。那就是把每個班的比賽成績納入班主任的年度考核、班級獎勵和表彰中。

“實驗二小”每年都要評選優秀班主任,學校還要推選人員參評區優秀班主任。新的方案實行後,在校長杯上拿了前三名,班主任評分分别加3分、2分和1分。如果班上的學生去參加區級比賽或者市級比賽獲得了好名次,加分會更高。

壓力來了,動力就有了。馬上要打比賽了,還沒有組建球隊的班主任開始着急了。胡雪峰偶爾路過老師辦公室,就會探頭問一句,“隊伍咋樣了,别的班都開始訓練了啊。”其實胡雪峰明白,有些班主任确實有困難,但這個事情一定要做,是以不管什麼困難,他也要幫忙解決。十幾年過去,每年一屆的“校長杯”風雨無阻地進行着。去年因為疫情原因,學校4月底才開學,6月份就要放暑假。等到下半年疫情好轉,“校長杯”就來了,而且是在保障防疫工作的情況下封閉進行,這說明了學校的決心。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如今,全校已經有五十多支班隊。其中三年級以上的校級隊伍,就有六支,每個班級都有校隊球員貢獻。由于“實驗二小”在九龍坡區校園足球工作上的成績和美譽,許多家長就是奔着足球來報讀的。人數最多的的時候,一個年級報名的學生就有一百七八,巴掌大的場地完全無法容納這些孩子和家長。

慢慢的,“實驗二小”出名了。有時在市裡開會,很多上司和校長都問胡雪峰“實驗二小”是怎麼能在這麼短時間裡,将校園足球完全普及的?胡雪峰開玩笑道:“可能也有嫌我事兒多的,隻不過我沒聽到,哈哈。”隻要能将校園足球的出發點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并且在積極解決困難的同時營造公平的競賽環境,努力就一定會收到成果。

從一支零散的球隊,到如今每個班級每個人的高度參與,“實驗二小”逐漸在區裡打出了自己的名氣。近年來區裡舉辦的“活力·九龍”杯校園足球系列賽中,實驗二小每年至少會拿一個冠軍,多的時候會拿兩三個。他們也成了組建區隊參加市裡校園聯賽的主力軍。學校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全國校園足球首批示範校稱号,同時也是重慶市首批義務教育階段體育特色學校。這一切都是因為足球。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許多人問胡雪峰,為什麼“實驗二小”這麼重視校園足球的發展?他的回答很寫意:“我一直覺得人就是一個綜合體,全面發展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人生。我希望我們學校傳到九龍坡大街小巷的聲音,不僅是朗朗讀書聲,還有來自操場上的歡聲笑語和加油助威聲。”

“實驗二小”成立十二年,“校長杯”卻已經進行了十四屆,這是因為有兩年學校将男生和女生的比賽分為上下兩個學期進行。這是“實驗二小”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和體系的嘗試。在學校看來,校園足球要從無到有,從有到豐富。

為了讓普及更徹底,足球真正地走進課堂必不可少。每個班級每周四節體育課,其中必須包含一節專門的足球課。有了足球課的硬性名額,“實驗二小”降低了上學日的足球訓練強度,每天放學後的訓練時間從一個半小時改為一小時,但周末的訓練頻次則相應增加,如果遇到有市、區比賽,頻次還會增加。

普及之下的公平,才是參與度的保證。由于足球的普及,“實驗二小”每個班級的球隊都有幾個學生在校隊訓練,為了增加比賽的公平性和參與度,胡雪峰在校内賽制上進行了修訂。同一個班級每次比賽同時在場上的校隊球員不得超過三人。同時,每個參賽隊中必須要有一個女足隊員。“如果一個班上有五六個人都在接受比較高水準的足球訓練,那其他孩子和其他班級都沒有什麼機會了,這其實是不利于整體發展的。是以我們想了很多辦法來完善整個體系,比如上半場限制人數,下半場則不限制。”胡雪峰說。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田忌賽馬”的故事,很多孩子都懂。在對手沒有校隊隊員出場的時候,一些球隊就鉚足勁多進幾個球。下半場再做好防守,不讓校隊隊員取得更多進球。這樣一來,結果就有了多種可能,沒有球隊永遠處于弱勢。有了動力,他們就不會應付比賽,而是會積極準備,動腦子想辦法赢球。

“實驗二小”經常給教練灌輸一個理念:校園足球就是育人,并不隻是單純地培養孩子的足球技能。就拿參與這個事來講,除了場上踢球的孩子,剩下的孩子怎麼辦?

除班班有球隊之外,每個班級還有專屬啦啦隊。每逢比賽,不參加比賽的孩子們都會做橫幅,做手繪給班上隊員加油,還有自編的啦啦操等。有一次一個班的啦啦隊竟拉出一幅“甩掉梅西,超過C羅”的橫幅,大家都忍不住感歎小朋友們的可愛。很多時候在比賽過程中,場下的競争也很激烈,班主任、同學們的情緒顯得比場上隊員還要高漲。輸了比賽,啦啦隊和班主任哭得比隊員還傷心。

其實通過校園足球衍生出來的環節還有很多,學校會在每一次奪得區級榮譽和市級榮譽之後,給孩子們舉辦一個類似金球獎的頒獎典禮,讓孩子們也走上紅毯感受一番“球星”的感覺。未來,胡雪峰還計劃開辦一個足球運動會,将所有的運動項目都設計成與足球有關的。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為民族争光,為國家争氣。”這是“實驗二小”每次比賽都會挂出的一個橫幅。從校園足球上升到民族教育的層面,源于整個中國足球的大環境。“其實中國人對于中國足球足球,大多是痛點比較多。”胡雪峰近年來幾乎不看國家隊比賽了,但也明白一個道理,為什麼這些年這麼多人罵國家隊呢?其實就是大家都重視這個項目,更多的是恨其不争。足球之于一個國家而言,事實上已經上升到一個國家形象上,民族精神的高度了。

不管參加什麼比賽,哪怕是自己關上門開展的校園足球賽,學校都要求每個班級的學生按照正規比賽的規則進行。開場、謝幕,哪怕沒有觀衆也要鞠躬,哪怕輸了比賽,流着眼淚和鼻涕,也要完成最後的握手環節。“這就是培養人啊,要講規矩。”胡雪峰說。

“實驗二小”樹立的一個理念是,不管學校最後能不能培養出一個球星,至少學校要把孩子往好的方面引導。如果有一天,他們能夠培養出一個有着良好素質的球員,能夠作為社會公衆人物,為一個行業、為一個社會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領作用。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校園足球的發展,得益的不僅是學生,還有站在球隊背後的人們。最直覺變化是,一些班主任已經可以進行基本的指揮和人員排程了。有一個班級,光是入選校隊的就有六七個學生,每當有比賽的時候,班主任都會坐在辦公室跟大家談笑:“大家随便踢,穩穩當當。”從普及到深化,校園足球已經成為“實驗二小”每個參與者的驕傲。

最近兩年,“實驗二小”校級隊員174人中,先後有9人入選重慶市最佳陣容,2人入選全國第六營區最佳陣容,2人參加全國總營選拔。去年,以“實驗二小”為基礎組建的重慶市隊在混合組别的比賽中拿到冠軍,随後又到武漢參加全國校園足球比賽。當時,胡雪峰親自帶隊在賽區封閉訓練比賽十幾天。這些年,胡雪峰每年都要帶隊到外地打三四次比賽,因為實驗二小每次都是牽頭球隊,胡雪峰自然成為了領隊。

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實驗二小其實也經曆了一段,從校内普及到走出九龍坡的曆程。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一開始,學校隻有劉禹和劉聰以及張黎三個老師加上外聘的教練張先德。後來隻剩下了劉聰和劉禹兩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要負責大量的人員篩選和訓練工作以及體育日常教學,根本忙不過來。而在學校已經全校普及校園足球之後,迫在眉睫的是教練資源、訓練品質以及如何讓實驗二小走出去的問題。

學校想到的是與同區中學之間建立聯系。已經有58年校園足球史的楊家坪中學,就是合作對象。楊家坪中學當時也在全區搭建國小足球人才儲備基地,雙方校長對于合作共建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楊中便派了教練童勤去幫助實驗二小組建校隊,完善訓練方面的品質。另一方面,此前實驗二小一些很有足球天賦的學生,也出現過苗子流失到外區的情況,有了楊家坪中學作為後盾,孩子們在足球方面和學業方面的縱貫式培養,已經形成一個完整而成熟的體系。

這還不是盡頭,實驗二小要做到真正的“示範”。胡雪峰說:“現在的重點放在教練訓練計劃,如何更科學、更高品質地完善足球訓練。比如,有機會我們就會送教練出去接受各類專業的教育訓練。”在此基礎上,從2019年開始,實驗二小開始了與九龍坡區足球協會的合作。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學校獲得了區足協給予更多的在足球管理、教練員教育訓練、賽事平台搭建、足球裝備贊助、公益活動上的支援。首先打通了教練員的教育訓練管道,與此同時,區足協也連同區教委共同開辦了體育老師足球教育訓練課程,區教委會為完成課程的體育老師頒發結業證。如今,實驗二小的教練隊伍也壯大了起來,從一開始的兩人,到外聘以及加上區足協派駐的教練,目前足球專職教練有6名,C級證書3人,D級證書2人,市級1人。

在和區足協合作之後,同區學校之間以及市級的比賽機會也多了起來。在胡雪峰還是藝體部主任的時候,他曾在區藝體部群内發過一封“英雄帖”,邀請區裡其他國小的隊伍,來到實驗二小與他們“校長杯”的班級冠軍隊伍過招。實驗二小還承諾,舉辦費用都由本校承擔。但消息發出去就沒了回音。當時确實區裡能夠搞好校園足球的國小并不多,其次,搞得好的,也不想在區賽事舉辦之前,互相暴露實力。

近年來,整個九龍坡區的青少年足球辦得如火如荼,有了區足協的支援,整個區裡的足球氛圍很好,類似周邊的田壩國小、鋁城國小等,都将校園足球發展了起來,随着比賽增多,也就不需要自己發“英雄帖”了。九龍坡區教委舉辦“活力·九龍”杯系列賽事,也通過評選區級足球特色學校來增加參與度。目前九龍坡區的賽事已經分為一類和二類,“活力·九龍”就屬于一類,而一類賽事是要納入到學校辦學水準的考核中的,實驗二小在今年的考核中,就是全區第一名。同時,在區體育局和區足協每年舉辦的“九龍賀歲杯”中,實驗二小當仁不讓,屢獲佳績。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每一個孩子都要奔赴不同的人生。在孩子人生的早期,足球能夠為他們帶來什麼?這些年,實驗二小努力發展藝體項目,已經獲得了重慶市義務教育階段藝術特色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雙料挂牌。但在學校看來,孩子本身的發展要遠大于學校的成績。很多孩子,在這所學校裡,通過足球改變了人生,很多教練通過足球育人的過程,也經曆了不一樣的人生。

今年38歲的劉禹,是“實驗二小”的第一批教練。在他的執教生涯中,有兩件關于足球的事,讓他難以忘懷。

他大學畢業後進入建設一小任職體育老師。那是2006年9月,他的啟蒙教練張先德找到他,提出要一起做校園足球。劉禹曾經有一個職業球員的夢,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入到職業平台。劉禹最初的夢想,是通過校園足球教育訓練,讓學生走得比他更好。2006年的寒假,劉禹和張先德帶着十來個隊員,租用了當時的重慶工學院場地,因為天氣寒冷,中國足球的大環境也不好,最少的時候隻有7個孩子來訓練。劉禹和張先德把場地費用交了之後,兜裡加起來隻剩下60元錢,最難的時候也是最難忘的時候。

劉禹(下圖左)說:“飄搖中的中國足球需要逆行者,需要我們用心來守護這些願意保留足球情懷的家長和孩子,中國足球的成功需要無數人的聚沙成塔。”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從教十幾年,劉禹等教練帶出了形形色色的學生,有的走上了職業道路,例如2000年出生的唐孝力行,在國小五年級時就從實驗二小加盟了恒大足校,現在效力于中甲貴州隊。李銳鋒則是國小畢業去到了輔仁中學,而後代表重慶全運會隊獲得了U18全國亞軍。

當然,最讓劉禹和整個學校難忘的,是一個2002年出生的學生,叫王斌兵。“實驗二小”的老師,大概都不會忘記這個曾經讓所有頭疼過的學生。因為從小父母離異,他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一把年紀還要在火鍋館打工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自幼缺乏父母管教的王斌兵不僅在學習上落下很多,他的孤僻任性也讓老師們頭疼。王斌兵總是一身邋遢,平日吃飯有上頓沒下頓,身體很瘦小。學習不行,也不聽教,但在足球上,他有着過人的天賦。腦子靈光,突破速度也快,學校決定嘗試往這方向去培養。

真正讓劉禹下定決心的是一件事。有一年,王斌兵(下圖紅圈)連續一周都沒訓練沒上課,班主任打電話去他家也沒人接 ,劉禹就去到他家附近尋找,結果在一個網吧找到了他。原來,因為孩子奶奶回老家辦事,家裡就剩下王斌兵一個人。他把鑰匙丢了,沒飯吃,于是就去網吧給人跑腿,累了就在地上睡。劉禹永遠記得自己剛找到孩子的樣子,“衣服都是臭的”。看着孩子可憐,劉禹更加堅定要在足球上讓王斌兵有一番作為。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王斌兵這一批校隊在整個全市的成績并不好,一般都是在10名之外。到了他六年級的時候,劉禹跟他們講,“最後一學年了,你們的國小足球生涯要畫上句号了,盡量不要留下遺憾,不要讓将來的自己後悔。”經過一個寒假的每天集訓,這支從來不被看好的隊伍,破天荒地拿到了全市第二。那一年是2014年,是實驗二小首次打進全市前三。

因為和楊家坪中學建立起來的深度合作,王斌兵在國小畢業後成功升學到楊中。因為足球,王斌兵找到了自信,也找回了真實的人生。初二那年,實驗二小的老師們得到了一個好消息,王斌兵在一次考試中,英語考了全校一百四十多名,相比之前有了巨大的進步。去年,他高中畢業考上了成都體育學院,實作本碩連讀。

劉禹再一次遇到王斌兵,已經是今年暑假,他已經開始利用大學假期在二塘國小當足球助理教練了。這就是一個孩子,因為校園足球而改變的人生。作為他的啟蒙教練,劉禹深知,做校園足球教練,看似是教孩子足球技能,其實他們能夠做到的遠遠超乎足球本身的意義。劉禹也表示,希望九龍坡出去的孩子,将來能回到九龍坡,為深愛的足球事業發揮自己的能量。

少年中國|從十幾個人到五十多支班隊,他們堅信“足球可以改變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