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泰州)醫藥峰會勝利閉幕
作為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常态化活動,10月24日,中國(泰州)醫藥峰會年度大會圓滿落幕。
本屆峰會由泰州醫藥高新區、中國農工民主黨生物技術與藥學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泰州)醫藥峰會組委會、農工民主黨泰州市委員會承辦。峰會邀請航空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專家俞夢孫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院士等12位生物醫藥和中醫藥文化領域的權威專家,共同就“新冠疫情下生物醫藥研發與科研創新”和“中醫藥産業發展與文化傳播”兩大主題進行探讨。趙群、邱明月、王正洪、蔡國斌、黃立紅、吳玉普、馬新生、周正海等上司專家,香港貿易發展局江蘇代表張廈等企業代表,以及40多家國家級、行業和地方黨媒參會。

泰州市委副書記湯成快緻辭
峰會由原科技部重大專項司一級巡視員楊哲,中國農工民主黨生物技術與藥學工作委員會主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左建平分别主持。泰州市委副書記湯成快,江蘇省區域合作交流協會、原江蘇省發改委一級巡視員、副主任樊海宏,峰會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京徽;原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俊德,原國家衛健委監督中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胡小濛,内蒙古醫科大學黨委書記烏蘭分别緻辭。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良院士也緻信組委會,對不能出席峰會表示遺憾,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原科技部重大專項司一級巡視員楊哲主持
泰州市委副書記湯成快在緻辭中說,中國泰州醫藥峰會自2016年建立以來,先後邀請了30多名兩院院士和諾獎得主國内外專家進行交流,學術成果成為國家有關部門決策的重要參考,峰會逐漸成為國内知名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行業高端學術平台。本屆峰會聚焦“新冠疫情下生物醫藥研發與科研創新”和“中醫藥産業發展與文化傳播”兩大主題,既契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現實需要,也有助于推動中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他希望峰會組委會進一步發揮學術優勢,服務泰州醫藥産業發展,為建構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維護人民健康,做出更多貢獻。
創新:鍛造抗擊疫情的利矛堅盾
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夏甯邵在報告《鼻噴疫苗誘導的保護性免疫研究》中認為,他們研發的鼻噴式疫苗的優點是無痛、快速起效、持久保護、廣譜抗病毒,可滿足快速應急需求,對密接、次密接者可增加免疫屏障,能夠提升我國點狀突發疫情快速控制能力。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在報告《加速中國新藥研發從模仿創新向原始創新的轉變》中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全球的制藥工業将從重模仿創新向重原始創新轉變,隻有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牢牢将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實作藥企的核心競争力。天津康希諾生物首席科學家朱濤以《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的挑戰和創新》為題進行了演講,他表示,康希諾生物研發的吸入式疫苗原理是“霧化給藥”。研究成果表明,最好的強化免疫方式應該是吸入式疫苗,未來或将成為一個趨勢。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作報告
複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勃在報告《研發高效廣譜抗冠狀病毒藥物和疫苗》中認為,自主研發高效廣譜的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是目前我國亟需努力的大事。前不久,由複旦-錦波功能蛋白聯合研究中心研制的EK1霧化劑即将進入臨床試驗,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來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廣譜藥有望上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以《COVID-19單克隆抗體治療政策》介紹了她和她的團隊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一是單細胞測序人源抗體,人源抗體是阻斷RBD和ACE2的結合,阻止病毒進入細胞,在臨床實驗和恒河猴的實驗都提心了它的安全和有效。另外是對鼠源ACE2抗體進行人源化,它體内和體外都顯示了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CB6和h11A11抗體協同中和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毒的逃逸。
“新冠疫情下生物醫藥研發與科研創新”論壇現場
内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布仁巴圖《蒙醫藥在治療新冠臨床以及機制研究》認為,蒙醫藥和中醫藥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對疫病和慢病治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他們正依據傳統蒙藥進行新品研發。江蘇碩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内第一家開發出分子診斷試劑的公司,總經理王國強以《新冠疫情下我國分子診斷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為題介紹了碩世生物科技創新、産品研發的具體情況。他說,新冠疫情加快了我們國産的診斷試劑企業走出國門的步伐,碩世生物去年6月份加大國際營銷後,到現在已經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的關系。
傳承:為人類健康貢獻中國力量
航空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專家俞夢孫院士在報告《規模化有序開放:人民健康的唯一戰略》中認為,實作人民健康是一項巨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這項系統工程必然首先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解決中國的醫改難題,為全世界做試點、樣闆。“規模化有序開放”是新時代中醫現代化系統工程,未來中國在實作人類健康問題上,無論是理論和實踐上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進而帶動未來中國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航空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專家俞夢孫院士作報告
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院士在報告《砒霜治療白血病的故事》中介紹,非小細胞肺癌做靶向治療藥物是精準醫學時代的一個經典案例,但其實精準醫學、精準治療中最典型的惡性良性腫瘤領域的例子是由中國人提供的,這就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療。他認為,臨床需求上升為科學問題後,這就是醫藥出藥出醫的一個最好路徑。發現臨床問題凝練成科學問題是能力,是素質,也是本事。基于和面向臨床的科研最具生命力。
海軍軍醫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張衛東教授報告
海軍軍醫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張衛東教授在報告《創新助力中醫藥高品質發展》中以“中藥麝香保心丸研究”為例,詳細介紹他們提出并建立的基于整體觀的中藥方劑研究政策。他說,藥方劑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讓醫生“相信中藥、用準中藥、用優質中藥”關系到臨床的安全和療效,而闡明中藥複方的藥效物質基礎、解析其作用機制、保障藥品品質、清晰臨床定位已經成為我國中藥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他認為,現代中藥方劑研究體系應該包括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系統生物學研究、生産鍊全過程标準化,現代藥理研究、網絡生物學研究、國際規範循證醫學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教授寶龍詳細介紹蒙藥學曆史、現狀和臨床應用等蒙藥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南京市網信辦常務副主任劉斌以《中醫藥文化傳播中的媒體責任》為題,闡述了媒體如何更好地服務于中醫藥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傳播,更好地助力中醫藥發展戰略。
會議期間,峰會組委會舉行《中醫藥科技創新與免疫力提升》閉門會,邀請空軍醫科大博導王正洪教授,泰州市人民醫院、泰州市中醫院等一線臨床專家,尚艾科技董事長劉小剛等,就傳統艾灸科技創新及臨床應用問題進行探讨。
合作:協力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醫藥在救治患者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引起國内外的高度關注。中醫藥既是中國傳統治病救人的醫藥學思想和技術,又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展現,其思想觀念和實踐方法都蘊含着深刻的中國哲學智慧,傳承和弘揚傳統的中醫藥文化,不但可以為振興中醫中藥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牢固樹立文化自信。
中國農工民主黨生物技術與藥學工作委員會主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左建平主持中醫藥主題論壇
2021中國(泰州)醫藥峰會邀請中醫藥方向的院士專家、社會組織、媒體、企業、文化等嘉賓參加論壇,邀請内蒙古、河南、四川、吉林等民族醫藥代表城市、中醫藥道地藥材生産基地,共同探讨中醫藥産業發展和文化傳播。内蒙古醫科大學黨委書記烏蘭通過視訊向大會召開表示祝賀,通遼市中藥産業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德林率領10多名蒙醫藥專家前來參會。
原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俊德緻辭
論壇召開期間,峰會組委會與江蘇省區域合作交流協會,内蒙古錫林郭勒盟、通遼市有關機關和部門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旨在通過媒體傳播、區域合作更好地助力中醫藥産業發展和文化傳播。
峰會組委會與江蘇省區域合作交流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參會各方還就共同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文化傳播平台達成共識。(攝影 李浩 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