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年前的今天,2008年8月24日,不是平凡的一天。
北京奧運會在這一天閉幕。觀衆離席,帶着激動或是遺憾;運動員離場,帶着獎牌或是傷痛。
12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就像是一代中國運動員生命中的一個坐标。
他們的前半生與“運動員”這個身份緊緊捆綁,與世人短暫地分享了一段或光輝、或落寞的歲月,至于漫長的後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或許你也曾因升國旗、奏國歌而感到驕傲,慷慨激昂的情緒過後,故事還沒有結局……
當32歲的程菲走在街頭,很少有人會将眼前這個略顯臃腫、步伐沉重的女人與12年前的中國體操女隊隊長聯系到一起。
曾經,她無數次地用曼妙的身體,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而如今,隻有被大片老繭模糊的手掌,和嚴重骨質增生的雙腳,依稀勾勒出那長達24年的掙紮。
左為2008年奧運會,20歲程菲比賽照片,右為程菲近照
2007年11月,距離北京奧運會還有不足9個月,程菲被任命為“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
這一年,她19歲,手握6個世界冠軍。
為了備戰奧運,程菲每天都會帶着隊員們到國家隊的體操訓練館訓練,訓練館牆壁上的内容4年一換,隊員們一看就是4年,但沒有人會對此習以為常。
正對訓練場的牆壁上是“冠軍榜”。
2005年11月23日,17歲的程菲獲得第38屆世錦賽女子跳馬金牌後,她的照片就被永遠高挂在了那裡,與李甯、劉璇等體操名宿比肩。
2005年-2007年,程菲連續3次斬獲世錦賽女子跳馬冠軍
體操館裡還設了一面長3.2米、高1.5米的“恥辱牆”,牆上貼着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國内十幾家媒體對體操隊的批評報道。
雅典,是中國體操的傷心地。那一年,中國隊幾乎在所有優勢項目中敗北,最終僅獲得1金2銅共3枚獎牌。由于隊員們頻頻掉下器械,媒體戲稱他們為“中國摔跤隊”。
在“恥辱牆”的上方,懸挂着一條巨大的橫幅——
“卧薪嘗膽廿五月,刻骨銘心為零八”
2004年之後,“卧薪嘗膽”成了體操隊上下的共識,作為隊長,除了“雪恥”,程菲似乎别無選擇。
“我不練了,我不比了,打死我也不參加了……”
北京奧運開幕前幾個月,這樣的話,程菲在宿舍哭喊了無數次。
但,也隻是在宿舍。
她還是會按時走上訓練場,因為她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哪怕我們再怎麼勸慰自己說,金牌不會毀掉你的生活,失敗也無所謂,但實際上,金牌就是你的唯一。”
在北京奧運會之前,程菲已經6次登頂世界最高領獎台,小隊員們喊她“菲姐”,教練們也偶爾用這個稱呼打趣。
但是,在2008年8月13日,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決賽進行當日,當小将鄧琳琳完成自己的項目回到休息區,聽到的第一句話是:
“剛剛菲姐掉了。”
團體賽中,程菲負責平衡木、跳馬、自由操三項,其中平衡木一項,剛一開始,她便從器械上掉落。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體操女子團體賽中,程菲從平衡木上掉落
那是當天全隊上下唯一一個重大失誤,但最終,她們有驚無險地獲得了創造曆史的女團奧運金牌。
勝利的喜悅,很快沖淡了觀衆的記憶。賽後,程菲大方地接受記者采訪,也打消了所有人的顧慮。
4天後,北京奧運會女子鞍馬決賽舉行。
在很多人看來,她拿下這枚金牌幾乎是囊中取物。因為,在此之前的連續3屆世錦賽,這個項目的冠軍從未旁落。
2008年8月17日,程菲登場。前一天,她宣布為力保單項,放棄參加女子全能比賽。
助跑、起跳、翻騰、落地……
第一跳,她像大頭針一樣,穩穩地紮在墊子上;
第二跳,空中動作行雲流水,觀衆已經準備好慶祝,但“跳馬”的成敗瞬息萬變,落地時,她跪在了墊子上。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女子跳馬決賽中,程菲跪在了墊子上
全場錯愕……
那一天,奧運會女子跳馬金牌花落北韓選手洪恩貞。她奪冠的動作是:踺子轉體180度上馬直體前空翻轉體540度。
這個動作,有一個更簡單的名字——“程菲跳(The Jump of Cheng Fei)”,體操史上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女子跳馬動作。
北韓選手洪恩貞獲得跳馬金牌
時至今日,“程菲跳”仍是頂尖跳馬運動員所選擇的主流難度。
曾經,程菲憑借這個動作“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程菲輸給了“程菲跳”。
她機械地走出場地,換好衣服,走上領獎台,戴上了銅牌。
在跳馬比賽之後進行的自由操項目中,作為中國體操史上第一個女子自由操世界冠軍,她僅獲第七名,領獎台從未如此遙遠。
北京奧運之後,當中國人再次聽到主題曲《我和你》,有感動、有振奮、有驕傲……但對于程菲來說卻是無比傷感。
我和你 劉歡、莎拉布萊曼來自最人物00:0004:09
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肯出門,上街時戴帽子、口罩和墨鏡,害怕被人認出來。有時候,在家也不肯摘掉帽子。
她躲在帽檐下的陰影裡,不斷問自己:“結束了嗎?徹底結束了嗎 ?”
在萬分壓抑中,她開始了又一個4年。
她後來總結道:“我不是一個熱愛競争的人,但責任感讓我覺得自己必須這麼做。”
這份責任感從她5歲時,就種下了。
那一年,她問母親:“媽媽,能不能不練體操呢?”
母親說:“我們家所有的錢都投你身上了,練不出來,我們家就一無所有了。”
程菲家裡條件不好,體操這條路,是爸爸替她選的。
幼年程菲(前排右三)
4歲進入老家的黃石體操學校,7歲那年,她離開家去武漢集訓,紫色體操服小了,就從肩膀那兒剪開,縫上一段黑布接着穿。
父親總是在早上來看望她,從黃石到武漢明明隻要兩小時車程,但為了省錢,父親總是買夜班船票,晚上11點上船,淩晨5點半上岸,再搭公共汽車到女兒的學校,而母親也會徹夜不眠地等消息。
程菲的腳闆肥厚,并不利于穩定地“抓住”器械,為了訓練自己,她從小就養成習慣:隻要進入體操房,就決不允許腳跟落地。
對父母、隊伍、國家的責任,就像常年繃緊的雙腳,不敢放松。
程菲選擇進入倫敦奧運周期時,已經20歲,在體操隊中已經屬于“大齡。
體操是一項高風險運動,“大齡”運動員們往往越練越怕,後期隻求平安落地。他們之間偶爾調侃,不要受傷,哪怕人趴在墊子上都沒事,自己能走下場就行。
彼時,程菲正在經曆着韌帶拉傷、手指骨裂、膝蓋積水和坐骨結節。她曾告訴母親:“别以為我年輕,其實已經是一把老骨頭了。”
2012年,攝影記者捕捉到程菲的腿部特寫
4年,對于一個女子體操運動員來說,無比遙遠。但她最終還是走到了2012年。
那年6月中旬,距離倫敦奧運會開幕還有一個半月,在一次訓練中,程菲的跟腱斷裂。
那一瞬間,她沒有感覺到疼痛,一下子的五味雜陳之後,是前所未有的輕松。
像4年前一樣,她再次問自己:“結束了嗎?”
“結束了。”
沒有隆重的退役儀式,隻是轉身去醫院做了手術。
退役之後,她回到武漢教體操,但隻教最小的孩子、最簡單的動作,至于競技體育,她這輩子都不會再碰了。
程菲教小孩子練體操
歲月,帶給運動員的,除了傷痛,還有不斷的告别。告别年輕,告别賽場,告别生命中重要的人。
這幾年,她鮮少露面,最近一次的消息是一則悼詞:
“永遠不知道明天會面對什麼,您走好。”
今年6月,曾為她度身定制“程菲跳”的恩師陸善真教練突發心梗去世。
程菲與教練陸善真
在15年前程菲橫空出世的時候,陸善真教練說:“她的出現讓世界體壇重新認識了中國女子體操,更重要的是有了影響力。”
體操比賽的很多項目中,運動員都是由教練親自将抱上器械,他們在空中翻飛,教練張開雙臂以備不時之需。
對于體操運動員來說,教練往往是他們與傷病、癱瘓、甚至死亡之間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當運動員失利,教練的悲痛絕不亞于任何人。
2008年之後,陸善真終究沒能等來第二個“程菲”,直到生命的盡頭。
2008年8月18日12時05分,劉翔站在了北京奧運110米欄決賽的起跑線。
那是一場萬衆矚目的比賽。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參觀施工中的“鳥巢”時曾說:“能想象得到,如果劉翔在這裡奪冠,現場氣氛會有多熱烈。”
美國資深記者理查德曾說,美國人也非常關注劉翔,因為“奧運曆史上從來沒有人承擔過13億人的夢”。
比賽前2天,8月16日下午,劉翔離開天壇運動員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進駐奧運村,CCTV動用了直升飛機航拍。
也是在那一天,劉翔被确診右腳跟腱發炎,3 個鈣化點讓他的跟腱失去彈性,伴随着劇烈的疼痛随時可能斷裂。
但這樣的傷情被嚴格保密,教練孫海平揣着3份速效救心丸走進“鳥巢”,“那個時候就想拼一把!”
8月18日上午11點50分,北京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預賽第一輪第6組比賽,劉翔出場了。
偌大的體育場瞬間被點燃,但負責入場檢錄的裁判陳金鳳,還沉浸在疑惑當中,以往劉翔檢錄時都是說說笑笑,而這一次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從來沒有看到他的精神狀态這麼差。”
解說員楊健也有所察覺:“從來沒有看到他賽前這樣的表情!”
第一聲槍響,有選手犯規,劉翔必須跟其他選手一同折回起跑線。
他跛着腳艱難地往回走,忽然停下腳步,他撕下了腿上的道次号,轉身,帶着13億人不解的目光,消失在過道盡頭的陰影裡。
那道陰影,直到今天都沒有散去。
解說員楊健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啊”了一聲,幾秒鐘的确認之後,他的聲音通過各路信号傳遍了全世界:
“劉翔退出了比賽……”
後來,一位當時在現場的觀衆回憶道:
應該有驚呼,有吵鬧,有咒罵,事實是——沒有!廣播聲一落,整個鳥巢立即陷入一片死寂。足足約10秒鐘後,聽到遠處有人喊一聲:“退票!”才依稀傳來幾聲笑聲,鳥巢才又慢慢重新活了過來。
央視的錄影機跟着劉翔,劉翔一言不發,面無表情地走向二檢處。跟在劉翔身後的還有兩名裁判,他們很想完成自己的職責——把劉翔攔下。
按照國際田聯的規定,他本應該接受正常的興奮劑檢測,此時的行動路線是違規的。
劉翔躺倒在二檢處的背景牆前,雙手掩面,抽泣的聲音越來越大,眼淚也順着指尖溢了出來,他從包裡扯出外套,蓋在臉上。
跟在身後的裁判最終選擇沉默,一旁的國際田聯官員也沒有阻攔的意思。
“國際田聯官員也是人。”裁判陳金鳳說。
整整半個小時,連隊醫前來處理已經腫得不像樣子的右腳,劉翔都沒有拿開臉上的衣服。
回到休息室,一個志願者沒能忍住流下了淚水,劉翔再次捂住眼睛,或許從那一刻起他便明白“我能放過我自己,但别人不能放過我。”
2008年8月18日,劉翔因傷退賽,觀衆落淚。蔣生連/攝
“劉跑跑!”
“劉騙子!”
“膽小鬼真能裝,演技一流啊!”
各式各樣的謾罵仍然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傳入劉翔的耳中。
甚至有人質問他:“你為什麼不爬到終點去?”
而他的号碼牌“1356”,也被解讀為“辜負了13億人,56個民族的重托”。
記者冬日娜說:“當年雅典大家有多愛他,北京就有多恨他……”
時間倒回4年,2004年 8 月 28 日之前,幾乎沒有中國人會去關注一場在中原標準時間淩晨舉行的田徑比賽。
那天淩晨 2 點 40 分,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正在直播男子 110 米欄的決賽,這場比賽裡有一個名叫“劉翔”的 21 歲小夥代表中國出戰。
第一次起跑,有人搶跑犯規。
“二次起跑如果再有人搶跑将會被直接罰下。”楊建解說到。
第二聲槍響,楊健的語調越來越高昂:
“比賽開始!劉翔的起跑非常的順,他目前排在第一位,旁邊的是特拉梅爾,奧利加爾斯,劉翔!處于領先的位置,劉翔!劉翔!劉翔赢了!劉翔赢了!
劉翔赢了!劉翔創造了曆史!一個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成為了世界飛人!劉翔創造了曆史,劉翔獲得了世界冠軍、奧運會冠軍!劉翔獲得了奧運會金牌!創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12 秒 91!當然,這個成績還要經過核實,12 秒 91!他平了 1993 年科林-傑克遜的世界紀錄!劉翔!”
這是亞洲選手第一次在直道競速項目上獲得奧運冠軍。
那天之後,沒有人會忘記那個身披五星紅旗的中國人。
那枚奧運金牌被劉翔存在了銀行保險櫃裡,“金牌并不是純金的,但是你拿金子來跟我換,我也不會換的。”
從雅典回國的航班上,教練孫海平提醒劉翔:“你要做好心理準備,你的這塊金牌,在國内引起的轟動程度,可能大大超過你的想象。”
那天下飛機之後的場景,讓劉翔永生難忘,他被人潮簇擁着前進,他踩了很多人腳,很多人也踩了他的腳。
從小區門口到他家樓下,不足110米的路,他跑起來隻需要不足13秒,可那一天,卻走了半小時。
那時的劉翔不會想到,後來的路比這段回家的路更難走。很多年後,他發出這樣一句感慨:
“運動員都是以失敗為結局的。”
2012年,劉翔再次出現在倫敦奧運會賽場。
此前,手術後的他仿佛重回了巅峰,甚至有過超風速 12.87 秒平世界紀錄的成績,所有人都認為“劉翔回來了!”
那一年,“劉翔奪冠”不再是“剛需”,但人們仍是重新開始期待。
槍響,全新的“七步上欄”,跨過第一個欄,他用力一蹬,腳踩在欄闆上,跟腱斷裂,曆史再次重演。
跪倒在跑道上,他忽然笑了一下:也挺好,這樣也挺好。
退出賽場時,他忽然決定最後一次前往終點,即便是單腳。
跳到第十個欄架時,他低頭親吻了欄架,那一刻,所有的雄心壯志、所有的不甘、難言、酸楚,都結束了。
一切都結束了,隻有罵聲不絕于耳。
2018年,北京奧運會10周年前後,一條評論忽然火了:
“劉翔是唯一一個在直線跑道上真正超越黑人的運動員,甚至創造了連白人都沒做到的記錄,劉翔參加了 48 次世界大賽,36 次冠軍,6 次亞軍,3 次的季軍,然而有些人卻隻記得他退賽 2 次。”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思考何為冠軍?何為英雄?
12年後,大多數人接受了“英雄”落地之後也是“凡人”,很多人到劉翔的微網誌下表達歉意,但他至今未曾吐露關于原諒的隻言片語。
十幾年之後,人們還是忘不了劉翔在雅典奪冠的樣子,忘不了在北京離開賽場的樣子;人們似乎終于想起來,劉翔,也會痛、也會傷、也會無助和絕望。
在12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上,除了劉翔,還有另外一個被中國人炮轟的中國人——郎平。
那一年,陳忠和挂帥的中國女排在首都體育館迎戰郎平帶隊的美國女排。
1978年,18歲的郎平入選當時的中國女排國家隊,第二年,21歲的陳忠和成為隊裡的陪練。
兩個人在排球場上比劃了一輩子,也惺惺相惜了一輩子。
年輕時的郎平與陳忠和
2005年,美國排協向郎平伸出了橄榄枝,郎平十分猶豫,她非常清楚這意味着什麼:“我年紀也大了,真的不想以後回到國内被人罵。”
那一年,她詢問了很多人的意見,其中就包括陳忠和。得到老夥計的支援,郎平接下了美國隊的擔子。
從作出決定的那天起,郎平就想到,終有一日兩個人會在賽場狹路相逢。
隻是沒想到,這一天,會在2008年,在奧運會,在北京,在自己的祖國。
2008年8月15日晚上8點,備受關注的中美女排,吹響了比賽哨聲。
賽前,媒體們紛紛打出來“‘和平大戰’不‘平和’”的标題,似乎郎平和陳忠和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那天的比賽異常膠着,整整打了5局,直到最後一刻才決出勝負。
過程中,看台上的觀衆自發唱起國歌,五星紅旗飄揚在球館的各個角落。穿着美國隊的教練服,郎平似乎對周遭的一切充耳不聞,一絲不苟地安排戰術。
隻有拼盡全力,才是女排精神。
裁判哨聲響起,美國女排的隊員們抱在一起慶祝勝利,礦泉水瓶從看台上落下,郎平隻是在一旁坐着,沒有表情的面孔之下,是極為複雜的感情。
2008年北京奧運會,美國女排戰勝中國女排,郎平面無表情
謾罵聲鋪天蓋地,有人說:“她應該把輝煌結束在退役那一刻!”
2008年,中國代表團共包含30多名外籍教練。
那一年,這30多位外籍教練成為中國人的好朋友,而郎平則被稱作“漢奸”、“賣國賊”。
北京奧運之後,郎平與美國人的合約也就到期了。與此同時,中國女排走向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2012年,中國女排接連輸給日本、泰國、南韓,史無前例地排名亞洲第四,有人說那時的中國女排已經不可能再低了。
那年的倫敦奧運會期間,她受邀擔任排球比賽的解說嘉賓,親眼見證了中國女排“位列第五”的慘淡結局。
解說工作結束後,記者的鏡頭對準了她,她極力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眼淚依然奪眶而出,她用手擋住鏡頭,罕見地謝絕了采訪。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女排獲得第五名,郎平婉拒采訪
或許,這世上沒有人比她更深愛中國女排。
倫敦之後,她動用私人關系,力邀合适的教練重振女排,陳忠和表示,他當初差點就被她說動,再次出山。
但所有人都知道,誰才是最合适的人選,包括郎平自己。
之是以遲遲無法決定,是因為身體。
少有人知,郎平持有殘障人士證。
駕車出行時,郎平會在車上懸挂殘障人士标志
“我脖子以下,沒有一處完好無損的地方”,四十年排球生涯,帶給她的除了榮光,還有一身傷病。
這些年,大大小小的手術她做了十幾場。90年代,第一次執教中國隊時,她就曾兩次暈倒。
她深知,“就任”和“勝任”是兩碼事。
手術後的郎平
2013年4月,老隊友陳招娣因病逝世,郎平說:“那段時間,所有人見了我都說,人生苦短,要保重啊。”
她一邊琢磨着這句話,一邊接到了袁偉民的電話,老教練還是一如既往地直白:“郎平,我們中國女排還不至于去請一個外籍教練吧?”
中國女排不可以交給外國人,外國人也永遠無法了解這支隊伍。袁偉民的話徹底點燃了郎平。
2013年,4月25日,她出任國家隊主教練。那時的中國女排,已經淪為一支二流球隊。
郎平上任不到100天,中國女排在亞錦賽中連輸泰國、南韓,獲得了38年以來最差的第四名,被球迷嘲諷為“384”。
“輸球的結果我們要面對,成長的學費我們要交。”她似乎并不急于做出成績,而是不斷從各省隊“淘”來“生瓜蛋子”。
剛進國家隊時,朱婷和袁心玥甚至連扣球手型都要郎平手把手教。
很快,一支前所未有的“大國家隊”雛形已現。
裡約奧運會的時候,中國女排隊員平均年紀不過24歲。郎平表示,這支隊伍本來是劍指東京,未成想提前達标。
她說:“不能說這四年完了以後有些人退役了,後面就是空白。”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巴西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冠軍。
賽後,人們忘不了郎平激動落淚的樣子。
總有一天,郎平要告别中國女排,當下和未來,她已然無愧于心。
從2002年開始,導演梁邁曾4次為郎平拍攝紀錄片,被問及這些年郎平有什麼變化時,梁邁說:
“她老了。”
這半生幾經風雨,郎平都能淡然處之。但最近幾年,她越來越多次地在鏡頭面前不能自已地哽咽,這或許就是歲月給人帶來的變化。
今年年底,郎平即将年滿60,她原本打算在今年奧運會結束後退休,但如今又要再多等上一年。
這一年,或許就是中國觀衆與郎平互相陪伴的最後一年。
4年前,裡約奧運剛剛結束的時候,有一篇報道的标題為:
“如果郎平不續約,請珍惜她留下的财富”。
這句話,在明年此時,亦或是更久遠的未來,同樣值得銘記。
2008年奧運會,美國男籃有一支“夢八隊”:詹姆斯、科比、韋德、保羅、霍華德、安東尼、基德、波什;
中國男籃也有“黃金一代”:姚明,易建聯,孫悅,王治郅、王仕鵬、朱芳雨、陳江華、李楠、劉炜、杜峰、王磊、張慶鵬。
2008年的中國男籃
兩支隊伍在小組賽第一場便相遇,雙方實力有差,但樂此一戰。
那年科比30歲,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賽前他開玩笑,若是美國男籃輸給中國,他便就此加入中國國籍。
但比賽中,姚明的表現卻不像是開玩笑,他毫不客氣地給了科比一記封蓋。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姚明與科比
12年過去,曾經的經典畫面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隻是終究逃不過物是人非。
除此之外,12年前的那場比賽,之是以受人矚目,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當一個看起來健朗的姚明首發出場,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2008年2月,火箭隊總經理莫雷宣布了一則消息:在NBA最強中鋒姚明的左腳腳踝上,出現了一條細如發絲的裂痕,這條裂痕,在學術上叫“應力性骨折”,足以報廢姚明的整個賽季,甚至牽動着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關于治療方案,姚明隻提了一個要求:“你們怎麼治都行,但必須要保證我能打北京奧運會。”
應力性骨折需要長時間的休養,火箭隊的隊醫氣得跳腳,美國人很難了解眼前這個2米26的大個子為什麼會忽然如此固執:“你這麼一意孤行,以後會沒辦法打球的!”
短暫沉默後姚明說:“如果這次我無法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會,将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
6個月之後,28歲的姚明率領中國男籃硬抗了美國隊近半場、鏖戰西班牙隊拼到了最後時刻,甚至粉碎了當年的那支“德國戰車”,繼1996年和2004年後中國男籃第三次跻身“奧運8強”。
2008年8月16日晚8點,中國隊在小組賽倒數第二場遭遇德國隊。那是一場決定命運的比賽,一旦失手,中國隊将無緣8強。
那一夜,中國隊以59-55戰勝德國隊,姚明一個人狂砍25分。
奠定比賽勝利的那一刻,他振臂怒喝一聲,跛着左腳走下場。
回到更衣室,他脫下鞋子,血迹已經染透了襪子。
曾經有人看過姚明當時的X光片:十多顆鋼釘橫七豎八地插在他的腳踝裡,有的後來被取出,有的則永遠留在了那裡。
這一幕被一位NBA記者撞見,稱:“中國國家隊就是一個人,一個詞:姚明。除了過度使用姚明,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初聞甚是刺耳,卻又無從反駁。
彼時,距離姚明被迫退役還有不到3年。
2010年11月12日,火箭隊客場挑戰華盛頓奇才隊,在那個被媒體稱為“中國德比”的夜晚,姚明首發上場,所有人都期待着他與另一名來自中國的球員易建聯的對決。
而開場後,姚明在6分鐘裡僅搶到1個籃闆和1次蓋帽,甚至還沒來得及得分,就由于先後兩次在防守中被對方中鋒麥基撞倒在地,第一節還未過半便被換下。
那是姚明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
2011年7月20日,釋出會“明謝”在上海舉行,國内外150多家媒體300多個記者早早守在現場。
30歲的姚明在站台上發表退役宣言:“作為一個籃球運動員,我将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正式退役。”
記者們沒有從他的臉上捕捉到任何情緒,但是分明感受到一個時代徐徐落下帷幕。
有人歎息,如果當年沒有強行複出,或許這個儀式還可以推後許多年。
但如果能重來,姚明的選擇大抵還是如此。
從那天起,當年那位美國記者的話開始被不斷印證。失去姚明的中國男籃接連在兩屆奧運會上“五戰皆負”。
12年前,中國球迷以為自己趕上了中國男籃的“黃金時代”,卻未成想那是最後的榮光。
2018年9月17日,男籃世界杯亞太賽區預選賽上,中國男籃藍隊在主場五棵松球館迎戰約旦男籃。
中場休息時,2008年的那支中國男籃都來到了場地中央,幾個人一字排開,除了易建聯,他們都已不再是球員。
“08男籃”部分成員,左起:王治郅、姚明、王磊、易建聯、李楠、孫悅、朱芳雨
當幾個穿着西裝的老男人聊起從前,中國男籃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姚明說:“我知道我們的腿已經跑不動了,但心依然在飛揚!”
一年半以前,他上任籃協主席,踩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接過一顆燙手的山芋。
一次餐叙中,央視體育主持人于嘉問起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姚明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聽到這樣的回答,于嘉幾乎是震撼:“我已經好久沒聽人說過這話了。”
在紀錄片《築夢者姚明》中,主持人于嘉轉述姚明的話
上任後,姚明對中國男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支中國隊被拆成紅白兩隊、CBA職業化、3人制籃球……他為自己選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2019年,男籃世界杯在家門口舉行,主場作戰的中國隊表現高開低走:取得九年來國際賽事首勝;惜敗;惜敗之後的潰敗;艱難險勝南韓……
9月8日,中國男籃73:86不敵奈及利亞隊,無緣直通東京奧運會的資格。
這讓中國男籃必須要落到去男籃落選賽“肉搏”的境地,捷克、希臘、土耳其……強敵林立,中國隊“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自從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返奧運會後,中國男籃從未缺席。
但是這次,他們可能真的無法上場了。
賽後,記者問姚明:“如果責任一定要有人來負擔的話,那會是誰?”
沒有片刻猶豫,姚明說:“我!”
這樣不加修飾的回答,一時間衆人啞然。或許,現在對中國男籃的未來蓋棺定論,還為時尚早。
在2018年亞運會的決賽上,起國中國隊表現得很一般,落後伊朗隊16分。
但在半場休息時,姚主席在球員通道向對方說到:“準備一雙新鞋,一副新肺,下半場我的人會跑死你。”
下半場,中國隊果真實作了驚天逆轉。
因為是他,是以人們總是願意看完比賽。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當晚,北京街頭的人潮久久沒有散去
終場哨聲,已經響過很多年了。
一切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兒,可是我們明明走了這麼遠。
12年前的那場奧運會,短短16個比賽日匆匆而過,卻讓幾代人永生難忘。
為了奧運,運動員們準備了四年又四年,每一個四年都會有人揮手告别,下一個四年又會有新的傳奇誕生。
奧運會,是很多運動員窮盡整個運動生涯的終點,他們在此謝幕,或許最後一戰并不完美,但是,請永遠報以對待冠軍般的敬意,也接納他們落地之後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