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滬上高校"鬥手機"奇招頻出 專家:目前隻是初級治理

作者:東方網
滬上高校"鬥手機"奇招頻出 專家:目前隻是初級治理

圖檔說明:學生課前将手機放入“手機收納袋”。

滬上高校"鬥手機"奇招頻出 專家:目前隻是初級治理

圖檔說明:沒有手機的課堂。

東方網11月19日消息:據《青年報》報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老師在講課,而學生在看手機。”一句調侃的話,生動形象道地出了當下課堂的尴尬。記者調查發現,為嚴肅課堂紀律,高校與手機之間的戰火越發“更新”:手機收納袋、違規者扣分、斷WiFi等舉措陸續推出。良苦的用心背後無非是希望以一場場“課堂保衛戰”收攏學生們因手機而日益渙散了的心。

上課前先收手機統一放在“收納袋”

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不管是在地鐵、公交還是課堂,放眼望去,處處可見“低頭族”這一龐大的“族類”。對大學生來說,課堂上低頭玩手機,已見怪不怪,贻誤了寶貴的學習機會不說,對老師亦是不夠尊重。此情此景也讓老師怒火中燒,這也才有了浙江傳媒學院不久前社會學教師摔碎三個不認真聽課學生的iPhone手機。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出新招,為課堂配上了“手機收納袋”,每次上課前,學生将手機放進收納袋,課後再領回手機。

記者了解到,其實此舉是從今年國慶假期後推出的。如今,在華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奉賢校區學生的課堂上,“手機收納袋”成為了“标配”。每個收納袋上有36個小口袋,分别貼着學生的姓名和學号。上課前,學生需把手機調至關機或靜音模式,放進自己對應的小口袋裡,直到課後才能領回手機。

據藝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鄭東介紹,這幾年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普遍覺得“低頭族”越來越多,一眼望去,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同時低頭在刷手機,更有甚者一節課都沒擡過頭。除了理論課,不少學生連在需要高度參與的實驗課上也是手機不離手。從今年9月起,該學院教師對推行這一做法進行了前期調研,國慶假期過後,正式在奉賢校區所有14個班級的專業課上實行。學院方面希望,在課堂收納手機的同時,也收攏同學們因手機而日益渙散的心。

試行兩個月後學生感覺注意力集中了

據了解,對于這種做法,不少學生一開始頗為反感,覺得限制了個人自由,而且課堂需要用這種外力來打敗手機,無疑還是課堂本身的失敗。不過,如今,課堂手機收納試行近兩個月,大多數學生已開始逐漸感受到了這種不被外界打擾的課堂清淨與注意力集中時的收獲。

“沒有碎片資訊的幹擾,學習效率也高多了。”不少學生如是說道。不過,也有人提出,一些玩慣手機的人,索性趴着睡覺或者做其他事情,不聽課總有各種理由。其間,還有學生指出,手機在身邊并不隻是為了刷微信、上QQ的,用手機的拍照功能先拍下PPT,絕對也是事半功倍的學習好方法。如今沒了手機,難道要考慮帶個照相機不成?

任課老師方面則普遍持歡迎的态度。周美玉老師就說:“上課效果好了,我給學生上起課來也更有勁兒了。”據介紹,目前學校學生工作部對學院的這一做法比較認同,本學期末,學院會針對這一做法進行調研,聽取各方意見後,再研究會否在更廣層面推廣。

[其他戰術]

辦法1:斷WiFi,斷念想

上海海事大學在一次教學品質檢查座談會上發現,學生“網上開小差”影響聽課效果,成為教師們熱議的話題。學校為嚴肅學風,在充分調查研究後做出了決定——如今,教學區域内分時段提供網絡信号,即上課“斷網”,但晚飯後學生來教室自修,或者周六周日全天,依然可使用無線網絡信号。

無獨有偶,位于楓林路上的複旦大學護理學院,此前也向校資訊辦提出申請,在上午8時至晚上18時之間關閉無線網絡信号,希望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這也是學校對學生負責任的一種态度。

學生反映,過去校園的無線網絡不要用流量,上課刷屏不心疼,一旦校園無線網關閉了,等于為自己上網設定了新的障礙,考慮到要花錢買流量,自然手機也看得少了。

辦法2:扣你分,沒商量

據華東師範大學的學生反映,他們在上國際商法課時,老師會把學生上課有無玩手機的行為列入平時成績的考核中,一旦發現學生上課玩手機,就扣除其相應的平時分數。如果學生被抓到幾次以上,就會被取消參加期末考試的資格,也就意味着這門課挂科了。

隻不過,學生反映,這種做法并不能完全杜絕學生上課玩手機。“大學一般都是上大課,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教室,老師根本顧不過來誰玩手機。這種規定隻對前排的同學有用。”有同學這樣評論道。

還有同學說,“用挂科威脅我們也沒什麼用,大家的心思都不在課堂上。”“有時候課程太無聊了,實在聽不進去,除了玩手機不知道該幹什麼。老師應該想辦法提高課程品質,不是一味地管我們玩手機。”

辦法3:購置機器屏蔽信号

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此前高價購置了一台手機信号屏蔽器,但有學生和網友提出質疑:“萬一遇上緊急情況,電話都打不出去,會不會太危險?”

而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認為,造成課堂上玩手機盛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任課老師的“熟視無睹”。如果發現課堂上有學生在玩手機,老師又置之不理,學院将根據玩手機的人數多少,按照教學事故來對任課老師進行處罰。

相比于各種硬性做法,今年4月,南京大學商學院研究所學生會組織發起了“左手戴手環,挑戰21天上課不用手機”活動。研究表明,一個人要養成一種基礎習慣需要21天,于是,出現了戴手環“21天習慣養成”的創意。經過前期的征集,共有200多名南大學生初體驗,按照活動規則,如果上課完全不看手機,則當天挑戰成功。

[專家看法]

“無手機課堂”的做法隻是初級治理

手機占領課堂,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優酷上,有留學生實拍了一段很火的國外學生上課玩手機的視訊,老師将收上來的手機用錘子直接砸爛了。此前,哈佛大學曾有教師沒收學生手機,卻被告以侵犯人權,隻得無奈歸還……

無論是推手機收納袋“收繳”手機、發現違規者扣分還是切斷WiFi,都是學校根據各自實際做出的選擇。這說明,在重視高校教學品質的今天,應對新問題,有了更多的探索。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限制、自我規劃,應比外部要求和限制更為管用。

“不少學生進入大學之後,一旦失去被管理、被規劃的環境,就不知怎樣安排學習、生活,這在大一學生中尤為明顯。對于這些學生,不能讓他們重回被管理、被限制的環境,而應該培養獨立、自主的意識。”在熊丙奇看來,“無手機課堂”的做法隻是初級治理,更應關注對大學學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才會受用終身。從這個層面看,課堂上的敵人并不是手機,而是自己。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師張敏則立足教師自身的角度,認為這個時代的老師比過往更需要用心備課和上課,既真懂理論,又要能講得符合95後的心裡去。歸根結底,提升課堂吸引力才是根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