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Herstory︱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與中國飛行事業

作者:澎湃新聞

王書吟、鄧茹菲

1952年3月8日上午,伴随着陣陣歡呼聲,6架新“裡-2”運輸機從首都機場成功起飛,越過天安門上空。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飛行表演,而是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為新中國第二個婦女節的獻禮。靓麗的身影與大放異彩的背後是艱苦卓絕的努力——在七個月前,她們不過是普通的女中學生,僅僅通過不到一年的訓練,就達到了男性飛行學員需要2-3年完成的畢業要求。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她們擁有着怎樣不為人知的傳奇經曆?

Herstory︱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與中國飛行事業

前來觀看的群衆

抗美援朝需要“花木蘭”

1950年初,時任全國婦聯副主席的鄧穎超向周恩來提議培養一批女飛行員。鄧穎超一方面希望通過使婦女掌握先進的軍事技術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出于支援抗美援朝的現實考慮:在北韓戰場上,年輕的新中國空軍不得不正面應對當時實力最強的美軍空軍。據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僅有不到300架飛機,空戰經驗幾乎為零,而對手則是擁有1200多架戰機的巨無霸戰隊,其中大部分飛行員參加過二戰,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雙方實力懸殊可見一斑。是以,增強空軍實力、培養大批飛行員就成為當務之急。如果婦女也能夠勝任軍事飛行任務,就證明婦女在航空航天這種高精尖領域也能頂起半邊天。周恩來将鄧穎超的提議向毛澤東做了彙報,毛澤東當即批複同意,同時還叮囑“不要培養成演員,而是要培養成人民的飛行員”。

1951年初,在空軍司令劉亞樓的訓示下,空軍幹部從中南軍區、武漢中南預科總隊、華北軍區預科總隊及華東軍政大學挑選一批女學員參加飛行員特訓計劃。女孩們對成為女飛行員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短時間内負責招募的報名處便收到了數千張報名表格。經過嚴格的審查,55名女學員從數千名志願者中脫穎而出,在3、4月間便進入空軍牡丹江第七航空學校學習。其中學習底子和身體素質最為出色的14名女孩作為飛行學員培養,另外41名女孩則作為空中領航員、空中通信員和機械員培養。這些女孩平均年齡20歲,最小的隻有18歲,最大的也不過23歲。這群年輕的姑娘們能否勝任艱巨的飛行教育訓練任務呢?

“我們婦女一定要做到”

在教育訓練期間,根據女性的生理特質和機組配套需要,牡丹江航校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配備了最好的飛行教員,由日籍航空技術人員擔任。但她們仍然面臨着比男學員更大的挑戰。當時的訓練機是繳獲的美制PT-19和日制雙發99式飛機,飛機數量少,裝置也陳舊落後,加之集中封閉訓練,許多女孩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上海的學員施麗霞鼓勵大家說:“男人能做到的,我們婦女也一定要做到。” 女孩們之間互相加油打氣,理論學習有困難,她們不逃避,不繞開。開展互幫互助,不讓一個學員掉隊;生理上不适應,她們憑借毅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努力克服。例如,有的人對汽油味道敏感,就專門把汽油灑在手帕上,用這樣的強制方法磨練嗅覺神經;操作上有困難,她們便加強針對性訓練:操縱飛機駕駛杆、拆卸發動機力量不夠,她們就拼命鍛煉,和男學員一起打籃球、跑步、打秋千、滾旋梯;訓練器材少,她們就把掃把、凳子腿代替駕駛盤演練,坐在地上手拉手、腳蹬腳練習拉杆蹬舵;目測不準,她們就在卡車開動時練習判斷運動速度;飛機降落時離地高度變化掌握不準,她們就在樓梯跑上跑下練習,晚上在被窩裡還握住手指頭蹬着床頭練習。

除了女飛行員們的自身努力,組織上也給予她們許多幫助。第七航校的各級幹部和教員對她們付出了比培養男飛行員更大的心血。教員根據女飛行員實踐記憶比抽象記憶更加有效的特點,為她們量身制定了訓練計劃:一是把理論課從課堂上移到飛機上來。由資深機械師對照實物講解飛機的構造特點、部件性能及操縱方法要領、一般事故的起因和緊急處置手段,讓學員易懂易記;二是針對女性較為膽小的特性,消除其顧慮和畏難情緒,增強她們的信心和毅力;第三是結合女性的耐力和生理特點,因材施教,深入學員中間收集資料,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訓練過程;四是把好單飛關,逐漸放手單飛以保證人人達到駕輕就熟的程度。

Herstory︱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與中國飛行事業

年僅18歲的秦桂芳在接受飛行訓練

通過全方位的努力,女飛行員克服了生理關、心理關和理論關,14名女飛行學員用時僅7個月、平均每人飛行訓練時長77小時44分,完成了由飛行學員到飛行員的轉變;同時,41名空中領航員、通信員和機械員也陸續畢業,這意味着新中國第一批55名女飛行人員無一掉隊,全部學成。畢業後,女飛行員們被配置設定到空軍第十三師運輸部隊進行蘇制裡-2型飛機改裝訓練,為受閱典禮做訓練準備。經過33個飛行日的艱苦訓練,14名女飛行員終于完成了起落航線、單機跟進編隊、轉場等課目,為受閱任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不做藍天花瓶,要做藍天戰士!”

1952年婦女節這天,前來觀看的人群擠滿了首都機場。10點20分,起飛典禮正式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全國婦聯副主席鄧穎超等中央上司人進入會場。11時45分,機場上升起了三顆綠色信号彈。12時15分,在萬衆矚目之下,6架運輸機相繼起飛,沖入雲霄,排成“一”字型,漸漸融入在首都上空的藍天裡。此時,機場沸騰了,歡呼聲震天動地,人們朝騰空的飛機揮手緻敬。

Herstory︱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與中國飛行事業

準備參加彙演的女飛行員們

首飛典禮半個月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上司人在中南海接見了第一批女飛行員。毛澤東關切地詢問劉亞樓:“她們都成器了嗎?”劉亞樓回答道:“都成器了,能單獨執行任務了。” 14個姑娘之一的秦桂芳根據主席的批示,将“不做藍天花瓶,要做藍天戰士”作為自己航空生涯的奮鬥目标。随着一代代女飛行員的成長,這句話成了中國女飛行員們口口相傳的座右銘。

Herstory︱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與中國飛行事業

毛澤東、劉少奇于1952年接見第一批女飛行員

受閱典禮後女飛行員們便很快投入了抗美援朝的實戰訓練中。通過為期半年的晝夜間複雜氣象訓練,具備了支援抗美援朝戰場的實戰能力。

自從1952年完成第一次單飛後,女飛行員們就不斷執行任務。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空軍黨委常委将她們編制為獨立的第2大隊第6中隊,歸空軍獨立第3團建制,負責從空中運輸物資到安東,給部隊轉場等。當時有句話叫做“抗美援朝不過江”,她們執行的運輸任務即屬于此類。當地面部隊告訴她們有情況的時候,女飛行員們就趕緊降低飛行高度,以躲避敵人的雷達。1952年4月部隊轉場,她們從北京經過錦州到沈陽,再到安東。據秦桂芳回憶,她第一次接受任務,當時共有三架飛機,由教員帶領往前線執行任務。令她印象深刻的任務是送志願軍空軍司令劉震上前線安東機場——成功躲避頻頻“騷擾”的敵機出色完成任務。秦桂芳在晚年的采訪中回想起這段經曆時說:“從技術上來講,中國空軍肯定不如美國空軍。可是我們的飛行員不怕死,敢駕着飛機迎頭撞向美國飛機。一些飛行員是由陸軍轉過來的,他們想,當陸軍的時候多受敵人飛機的氣,光挨打,現在我開上飛機了,拼了命也得把你打下來。這樣的事情很多。”正是秉持着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女飛行員們在北韓戰場上英勇奮戰,為赢得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是女飛行員!”

從抗美援朝戰場歸來,女飛行員們并沒有退出飛行舞台,而是很快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和國防事業之中,在數十年的飛行生涯中,這批巾帼英雄們在不同的飛行大隊執行過多項緊急任務,在作戰轉場、空域偵察、護送首長、運輸搶險、空投救災,以及為原子彈基地送緊急檔案等多種任務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伍竹迪對1958年深冬的一次救援任務記憶猶新。1958年12月30日晚,伍竹迪所在的部隊突然接到緊急任務,位于内蒙古的烏蘭浩特鋼鐵廠鍋爐爆炸,急需焊接氧氣。部隊将這一任務交給了伍竹迪和她所在的機組。烏蘭浩特沒有氧氣裝置,且地區天氣惡劣,機場跑道短小且狹窄,根本沒有配備導航裝置,這給機組執行任務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了解到這些情況後,伍竹迪同機組全體同志連夜進行了充分準備,第二天黎明便起飛,到標頭裝載氧氣裝置後再向烏蘭浩特進發。標頭到烏蘭浩特的飛行距離達1100多公裡,途中山峰重疊,氣流強勁,飛機一會兒被掀起來,一會兒又沉下去,幾次出現了無法操控飛機航向的危機情況,稍有不慎就會偏離航線,撞向山峰。伍竹迪艱難地操縱飛機,沉穩應對危機情況,由于高度緊張,她的内衣被汗水浸透了。經過重重困難,終于在傍晚準時到達機場上空,但如何安全降落成為了又一大考驗:由于跑道太短,無法按照正常的駕駛方式着陸。伍竹迪環繞機場一周後,決定采用小下滑角和大油門的方式,盡量減低飛機速度。最後準确在跑道頭三點着陸。飛機停穩後,鋼鐵勞工從四面八方圍了過來,恰好碰上剛出機門的伍竹迪,有人驚奇地喊道:“是女飛行員!”一位年輕的勞工握住她的手激動地說:“我代表鋼鐵勞工向你們緻敬。”氧氣瓶卸完後已經近深夜,考慮到機場沒有防寒裝置導緻飛機導管凍裂,伍竹迪和她的隊友們顧不上休息,便駕機起飛返航。

除了完成飛行任務之外,她們還投身軍事教育事業,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新人,帶領我國後起的女飛行員迅速成長。1964年空軍部隊要求,航校設立運輸機飛行指揮課程,要在兩年内培養一批新飛行員成為“全天候”的飛行員,她們又化身教員,以耐心的态度和嚴格的要求帶領新飛行員進行訓練。不僅自己飛的好,還能根據各個人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别人,耐心啟發,從心理素質到技術動作言傳身教,為新中國飛行員的培養事業撒下一路馨香。

Herstory︱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與中國飛行事業

刊登的女飛行員畫報

半個多世紀以來,新中國的第一代女飛行員在黨的培養教育下穩步成長。女戰士們勇敢地沖破了包括世俗偏見在内的種種外界壓力,在航空史上邁出新的步伐。從1952年首飛典禮至今,中國空軍累計招收了9批共545名女飛行員,畢業328名。她們翺翔于祖國的萬裡長空,在祖國的藍天上大筆揮灑現代花木蘭的巾帼傳奇。

責任編輯:于淑娟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