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藝術管理系主任王犁與中國美術學院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講述與對話。雖然,我們一直批評應試教育不好,但實際上,聯考仍然是中國當下最公平的一次考試。首先祝賀大家在聯考的淘汰賽中取得的勝利!我相信每一位大學一年級的新生都難忘自己經曆聯考的艱苦。而對于我來說,每年招生監考,也是最辛苦的工作,每每看到招生宣傳的招貼上,林風眠先生的“為藝術戰”這四個字,會有莫名的亢奮,會忘記監考時料峭的春寒,好像自己确實在為藝術做了點什麼!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2011年中國美術學院大學招生宣傳招貼
一直認為我自己人生中最幸運的事,不是在中國美術學院當教師,而是跟大家一樣在中國美術學院上過學。我不想以教師的身份坐在這裡講課,而是以一個考了很多年的老考生,又很幸運在中國美術學院上過學的學長,來講講“什麼是一年級”!
我曾考了兩年中國美院的附中,但都沒有考上。假如當時我幸運考上國美附中的話,可能就跟你們的佟飚主任,還有盛天晔老師是同學,成為帥哥常青老師的學生;假如我當時能順利考上國美大學的話,就會跟佟飚老師是同級。現實卻是,我讀大學比他低了兩級。我考學雖然非常不順利,但卻讓我有機會仰望前幾屆同學中的英雄——正是對前幾屆高手的仰望,一年級就讓我想到我應該怎麼做了。
這就是我們學校的一個好處:志存高遠,向最優秀的族群看齊。大家既然能夠應付這麼難的大學入學考試,就說明了你的考試能力。以後人生中還會有很多這樣那樣的考試,都沒有大學考試這麼難!其實,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未來的成功者總是少數,而失敗總是大多數呢?這其實需要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深刻地反思。佟飚老師邀請我參與“什麼是一年級”的講堂,我在電話裡邀功說,我前幾天在國外就準備好了來上課的PPT。其實,這堂課的内容,在三四年前就已經準備了。之前,每一年從基礎部到各個專業系,不管二年級還是三年級,隻要是我第一次上課的班級,我都會先安排這麼一堂課和同學們溝通,同學們就知道這位老師的教學目的;就像牟森老師說的一樣,他不歡迎有遲到習慣的同學去媒介展演系,“不遲到”看起來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我們為什麼還會發生!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在未來的專業上有所進取。
左起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
每一次談到中國美術學院,我們應該都有點驕傲,就像剛才常青老師講到蔡元培先生把女兒都賠上了——賠在了我們國立藝專(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校史上更是還有為之驕傲的三位學長: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我查過他們三個人的同學,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二三十個同學。可是,為什麼曆史隻留下他們幾個人的名字?當我們讀一年級的時候,稍有一點詩意幻想能力的我們,很可能暗自也想過 “未來的我很可能就是他啊”。很可能未來的自己也像常青老師那樣潇灑,很可能未來也會像誰誰誰!但是你有沒有檢讨過自己,你有沒有像他們在讀大學時的那種刻苦?你有沒有在這個時間段培養起遠大的胸懷?假如大學階段沒有超凡的自我要求,卻對未來還有成功的期許,我今天可以提前告訴你三個字:不可能!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藝術運動社部分成員在餘杭超山合影
大家考上了中國美術學院,先要祝賀你,因為它太難了、太嚴格了。當你考上國美的那一刻,不管你的成績是第一名還是第六十幾名,對于後面長遠的藝術道路來說,差距并不是太大。
未來真正的差距是,大學時,你到底做了什麼準備?你到底是怎樣度過的?正是這些造成了你和同學之間的差異。到了大學高年級的時候,如果你是混過來的,那時你與同班高手之間,已經有了你自己都看不到的差距,因為你連比别人水準差多少的判斷能力都沒有。實際上到了大學高年級時,同班同學中的1/4或1/5,若放在全國的同齡人中相比,仍然顯得很優秀;而另外的3/4或3/5的同學,其實還不如你剛考上美院那一刻的自信和抱負,因為那時的你還有與大家都一樣即将開始的四年——這是人生中唯一不會重複的四年。你在考上美院的那一刻,把你放在全國同齡人的這個金字塔的某個層面,至少在全國學美術的同齡人裡你屬于最優秀的那撥人。在暗自慶幸之餘,你要盡快的調整心态,去面對更廣闊的未來,接下來的四年是為你的未來好好做準備的四年。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大學教育初始階段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學是為一輩子做準備,不是為大學畢業做準備。
國立藝專時期學院的藝術期刊
國立藝專校徽
我在教學工作中發現,大部分同學把大學讀成了中學,讀到大學三年級下學期的時候,腦門一拍突然反應過來,原來美院不該這樣上的。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大家面臨的美院之路,其實對大部分同學來說,就是怎麼從優秀走向不優秀的壯烈過程,你是那個不優秀的大部分呢?還是優秀的一小部分?就看你一年級開始的時候是怎麼做了。
大學階段究竟學什麼?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們在校園面對專業課、文化課、校園生活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大學有4個要求: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大學學習跟中學學習不一樣,中學是灌輸式的,家裡有父母管,校園裡有老師管,而且班主任的管理可以具體到個人。大學不可能用這樣的模式來管理,每個專業老師上完課走人了,最多會為你的作業沒有交而打電話過來,主動一點的同學與老師還有點溝通,剩下一部分同學有可能你不認識老師,老師也不認識你。但是真正的美院教育,就是你要有本事把老師混成朋友,把老師混成同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這也恰恰不是中學教育的模式可以做到的地方。
我們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過程中,除了專業課、文化課之外,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思考和準備,也就是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個人又從事怎麼樣的終生追求?在畢生的追求中,還有大學期間學會技術足以謀生養活自己,就像剛才前面有一個同學說的一樣,大家在談論相同的就業問題的時候,也會産生各自不一樣的想法。實際上我想說,中國美術學院的教育目的不是為培養社會有用人才,那是另一所“中國美術職業學院”的教學目的,我們中國美術學院是培養影響社會藝術思想或審美趣味的人才。
專業沒有學好,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卻天天為沒有邊際的未來擔憂,你先想想怎樣才是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倒是眼前最現實的問題。何況你專業好了,就業根本不是問題。沒有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畢業的人天天擔憂就業的,他們思考的是怎麼以自己的學科構築人類社會更理想的未來。對于中國美院的學生來說,我們至少要思考為中國文化的未來或中國藝術的未來自己又可以做一些什麼呢!前幾年有同學跟我讨論就業問題,我說隻要你好好學,肯定餓不着你;你不好好學,失業也是正常的結果。說的再狠一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了,專業還不如人,你不失業誰失業!有時,我會動情的像每一位再貧窮的父母給子女說的一樣,假如你好好學了,畢業還沒有飯吃來找我,我會給你留一雙筷子,但到現在沒有一個自己教過的同學來找我。我也請教過有其他院校教學經曆的老師,你在其他院校當過老師,你看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怎麼樣?他說,唉呀!你們太幸福了,你們的學生太好教了,一說就明白。這就是我每天教學面對的你們,我為此感到驕傲。因為大學招生的難度,把最優秀的學生選拔到了我們這裡。但是,我們課堂上可以給你的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的“學會學習”,甚至“學會學習”也不是每一個同學都做的好,另外3點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相處,這是需要依托大學的校園環境自己去刻意努力。
1950年11月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參軍學生與送行上司合影,前左2周滄米,左3莫樸,左4倪贻德,左5劉開渠,後左1王德惠,左7朱豹卿
1953年繪畫系的課程表
我最佩服我們學校的輔導員,一個人要面對那麼多的同學,而且面對同學時,往往都是出了問題的時候,比如常不來上課馬上要挨處分了,打電話好不容易把他找過來,這樣的同學往往還很有個性,我們的輔導員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其實每一位專業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都要承擔一點輔導員的工作,提醒我們的同學學會做人,學會跟人相處,包括跟父母相處,跟老師相處,跟同學相處。也就是說在大學階段,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準備好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個人又從事怎樣的終身追求,并且在這個功利的社會,還保持幫助他人的熱情。你能夠幫助他人,就是你有能力,假如連自己都管不好的話,你哪有能力幫助他人?
學院為什麼會專門加上“什麼是一年級”這堂大課?我想,這是因為關于“人”的教育失落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普遍問題,在其他美術院校基礎部還沒有展開這樣集團軍式的宣講時,我們中國美術學院拿這麼大的體量給大家加這樣的一課,就是告訴大家做“人”優秀了,專業還會不優秀嗎?教育工作者在為這些問題擔憂的時候,作為我們學生階段的自己怎麼看待這些問題,難道你甘心讓他者(學校和社會)來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嗎?也許會有任性的同學反問,老子就不用功一點,老子就亂來一下,讓你中國美術學院出不了好學生!這就是我常說學生的任性。中國美術學院像所有大學一樣,都是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每次校慶時,我們有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可以訴說,中國美術學院的這個牌子永遠不會倒,而你伴随青春的任性,浪費的是你自己個體的人生。大家都一樣面對中國的教育,我們在幼稚園、國小、中學階段,基本上是家長和學校來決定我們的選擇。但對于大一的學生來說,你們接着要在這個不長的四年裡,為未來的自己如何做好準備——就是利用大學期間方方面面的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大寫的人。
在中國美術學院,首先要與同學“學會相處”。對我們來說,未來就是一個學術的共同體,我們的同學未來的碩博之路也許不同,有的在國内,有的在國外,畢業後或許在牛津大學當老師,或許在柏林大學當老師,當然也有在中國美術學院當老師,某一天某個國際學術大會大家又坐在了一起,讨論學術的未來,這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的一本書圖書館,攝于2015年4月17日
我們的先賢林風眠、林文铮就是中學同學,中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成了我們中國美術學院首任校長和首任教務主任,第一任油畫系主任吳大羽又是他們留學的同學……英雄總是魚貫而出,全班好才是真的好。高等教育更應該是人的教育,在這個人生重要的階段,通過各種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逐漸完善成一個心智和身體健康全面的人或者叫公民。什麼叫公民?可以歸納為兩點:其一,有探索知識的欲望,學位隻是接受階段教育的标點符号,通過大學年齡段學習習慣的養成,在未來讀研或者進入社會,碰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我們可以自己尋找方法去克服;其二,有充分自覺意識的生活。不要到大學畢業,還說我爸爸要我怎麼樣,我媽媽要我怎麼樣。而是自己有選擇未來生活的能力,哪怕選擇錯了,也有自己承擔或者糾錯的能力。
近一個世紀前上海美專同學與模特合影
經常在大三的下學期,會有同學問我,考研應該考什麼專業。其實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你未來想從事什麼專業你自己都還沒有想明白。你在中國美術學院這個校園裡有所圖謀的做什麼想什麼非常重要,隻有這個階段才可能長出飛翔的翅膀。我給大家展示的這張照片是100年前上海美專學生跟模特合影,100年前美術學院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在當時,那一代人的年齡段跟我們一樣,為什麼那個年代的英雄就那麼年輕,而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考研究所學生該考什麼專業?
記得作家餘華在浙江師範大學一個講座中講到,大學要培養點野心,野心另外一個詞語其實就是理想,大學除了專業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高遠的胸懷,一輩子想做什麼樣的人,在這個階段基本确立起來。聽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不是他人可以給你的,而是自己去尋找的,很多東西别人給不了你,包括學校和課堂,假如等學校和課堂給你這些,估計你把大學當中學讀了,把大一讀成高四是很容易的事情,還有些人把大二讀成高五,在大學校園裡做中學生也并不鮮見。教學中,作為老師,我希望面對的學生是一個成年人。在美院工作中我也碰到過有些男生像不懂事的少年,人到沒有什麼大毛病,就是少年不成熟的那種懶惰。我隻能用對付中學生的方法來對付他,自己不能對自己負責,那讓你家長來與我對話,家長有可能在陝西,也可能在東北,你不完成我課外布置的作業,你父母再忙再遠,也得請假飛過來見見我這個任課老師。那個男生看我這麼較勁,讓我看他下星期的行動,假如下星期做不到的話,再讓他媽媽飛過來見我。你看一個大學老師被逼的像中學老師一樣動不動見家長,真是大跌眼鏡。
2018年,中國美術學院舊金山特展現場
那麼在美術學院的學習中到底有哪些事情要做?我簡單的羅列了一下,有這樣幾點:第一,思考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思考未來成為什麼樣的藝術家。不要以為考上美院以後,你們已經是專業人才了,所謂專業人才的要求更加精準、更加細緻,你要為精準的專業要求儲備更龐大的知識,你的胸懷要裝得下東西方文化史、美術史,以及對社會現狀的了解,說大一點還有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不要說我是學中國畫的,西方美術史跟我有什麼關系?我是學設計的中國美術史跟我有什麼關系?我是學版畫的,包豪斯設計跟我有什麼關系?假如你這麼狹隘的面對你的專業,你就不具備成為一個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
其二,思考未來自己成為什麼樣的藝術家、設計師等藝術從業人員。藝術家是什麼樣的藝術家?設計師是什麼樣的設計師?
其三,還要了解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能夠切入這個時代的現實嘛?我們對這個時代了解嗎?這些都是我們大學一年級開始到大學畢業前的基本思想儲備,到你畢業的時候再思考這些就來不及了,這樣你已經為自己終身追求埋下了伏筆,到大四想考什麼專業的研究所學生就不是問題了。大學教學多少年下來,我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曾寫了一本書《忍不住的表達》,從一個基層教師的角度,批評美術學院教育的弊端,大家有興趣網購來讀一讀,書裡第一篇就談到什麼是大學的好專業,大家下學期會面臨專業分流,相信讀完這本書會有一定的思考。我以前還不太自信面對就業的話題,現在很自信地說,就業不是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目的,假如你在這麼好的一個校園裡,整天僅僅思考就業這種狹窄的話題,你真是辜負了這個美麗的校園!我勸你退學再去考職業技術學院。那麼什麼是大學裡的好專業呢?我相信所有專業,你隻要把它學好了肯定都是好專業。譬如,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響當當,你能學成像我們的常青老師那樣,油畫專業當然是好專業!你要學的很差,到畢業創作時作品都不好意思挂上牆,再好的專業也也被你讀成爛專業!我們一直思考外在的東西,也不知道自己具不具備面對這個專業的能力,我對繪畫類的一些學科比較了解,對設計類不是太了解,剛才聽俞佳迪老師講設計,也有忽然開朗的感覺,從文字圖形設計一小點展開這麼大的一個世界,所謂專業其實就是一個小點裡拓展出一個大的學術世界,就像古人說“芥子須彌”。選擇專業隻是人生諸多選擇的開始,這種選擇的能力靠我們大學4年期間培養,大學課堂其實可以給你的并不多,剩下一半時間除了睡覺,還有校園生活,美院的圖書館,各種講座,這些校園活動,就是你儲備未來思考能力的重要來源,很多課堂給不了的東西,必須自己在大學校園裡去尋找。别人塞給你的東西,再甜也不甜,你主動争取來的苦瓜,再苦也是好瓜。
2015年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左)首次來到中國美術學院授課
2011年11月7日中國美術學院貢布裡希紀念講座招貼
展示給大家的最後一張圖檔是有一年貢布裡希講座的招貼。中國美術學院的優勢,就是能夠請到國内一流的學者和世界一流的學者。我們學校每年都有貢布裡希講座和潘天壽講座,以及人文學院和各個學院的各種講座,這些都是可以自由參加的開放式講座,聽頂級學者的講座就是他們對經典的導讀。我們要在大學階段培養起對陌生領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這些身邊的講座,希望大家不要放過。很榮幸可以在這裡表達自己的想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