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蟄
2021年3月5日16時54分,迎來驚蟄節氣。驚蟄,春季的第三個節氣,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這個時節,大地回春,長空雷鳴,草木萌發,蟄蟲初醒。天地至此,醒了,也暖了。
二十四節氣
2021.03.05
《驚蟄是春天的聲音》
作者/黃耀紅
節選自《天地有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朗讀:敬一丹 配樂:巫娜 -萬物共鳴
整個冬天,天空都很安靜。
直到有一天,那安靜的時光終于被一場乍暖還寒的春雨濡濕。
這時候,《九九消寒圖》的筆觸裡漸漸飽滿了庭柳泛青的色彩,斜風細雨中聽得見草木汁液的怦然心動,春天的腳步,從響徹于風中到掬起于水上,最後顫動在枝頭。
終于,天空像神話裡的盤古,憑借它蘊積了一個冬天的力量,以閃電驅散沉默,以雷音震蕩山川,令一聲尖厲的嘯叫穿過地層。
這一聲驚天的霹靂,就是驚蟄。
驚蟄,漢代以前稱為“啟蟄”,以避漢景帝諱。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天的第三個節氣,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蟄者,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驚者,春雷驚醒冬眠的動物。
暖風是春天的手,驚蟄則是春天的聲音。
當驚蟄的雷聲響起,你會豁然敞亮:原來,沒有哪一個季節隻有一副面孔,就像沒有哪一種生命隻存在一種可能。
春天有細雨潤花的陰柔,亦有雲天炸裂的陽剛;有俯首低眉的切切呢喃,亦有金剛怒目的石破天驚。
驚蟄是一個春天的号令。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驚蟄之後,一大片一大片的江南水田裡,到處是春耕的忙碌。
每當這時候,老水牛在田間勞作。犁铧過處,泥土如書頁翻開。
“耕耘”二字,在心間彌漫着青草的氣息。
耕亦讀,讀亦耕。在千年農耕文明裡,寫字謂之筆耕,硯台謂之硯田。對我們而言,耕耘是最美的生命姿勢,也是最大的生存哲學。
驚蟄之美,有聲之雄渾,亦有色之妖豔,音之婉轉。
“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即黃鹂黃莺)鳴;三候,鷹化為鸠。”此為古人所描述的驚蟄三候。
實在無法想象一個沒有桃花盛開的春天。那不隻是不完整,簡直就是失去了春之魂。
記憶中的那爿鄉間老屋,黑瓦泥牆,簡陋潮濕。然而,就在低矮的竈房屋角處,每年都會如期盛開一樹桃花。
或許,一個鄉間孩子的審美,就從一棵桃花那裡啟蒙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中國古人的愛情代言,其實不是玫瑰,而是桃花。這淵源,可追溯至《詩經》。桃花的美,契合了妙齡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與熱烈,又呼應着心事隐秘的羞澀與缤紛。以桃花的氣質與秉賦,實在沒有理由不代言人間的緣分與愛情。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的這首絕句,并無妍辭麗句,隻任那人面與桃花的意象在時間裡反複疊映。就在這疊映中,人們讀到了情到深處的執念,亦讀到了物是人非的滄桑。
就像對于百蟲了解無多一樣,對于百鳥我們一樣極其陌生。我們何曾像杜甫、白居易、王維、韋應物那樣,真正将自己的目光與耳朵,交給那枝上黃莺?
我們對黃莺的了解,或許也隻在詩裡吧。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
與驚蟄的雷音不一樣,黃鹂是春天的歌者,一個作詞作曲演唱的全能歌者。
鷹化為鸠,為驚蟄的第三候。
鸠者,布谷鳥也。古人見此鳥,以為老鷹所化。在他們看來,這所化之鳥,“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二十四節氣的征候裡,總見這個“化”字,如寒露第二候為“雀入水為蛤”,即以為彩羽鳥雀化作了海濱貝殼。
莫非,這是先民對于時間與生命輪回的一種表達?
相對于黃鹂鳴叫,布谷聲裡多了一份催春的節奏。
當“布谷——布谷—— ”的聲音在雲天外響起,我們的心裡仿佛洇開了一片煙雨水鄉,所有春天的祝福,也仿佛一顆一顆種子落入了軟軟的春之土壤。
圖自/視覺中國
驚蟄·習俗
驚蟄始 春耕忙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雲:“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俗語也說:“過了驚蟄節,耕田不停歇。”
祭白虎 化是非
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傷人,犯之會遭遇小人、百般不順,是以就有驚蟄祭白虎的習俗。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打小人 驅黴運
驚蟄時節,各種爬蟲走蟻應雷聲而起,四處覓食。是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艾草等,熏家中四角,以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雷神 蒙鼓皮
《周禮》有雲:“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人們認為,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故有雷聲,是以人們也利用這個時機來祭雷神、蒙鼓皮,表達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意。
驚蟄吃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節日忌諱吃梨。不過驚蟄吃梨,寓意着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從養生角度來說,此時乍寒乍暖,氣溫多變,氣候較為幹燥,容易口幹舌燥,吃梨也能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增強體質。
驚蟄養生
驚蟄過後春暖花開,是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要特别注意預防流感等流行性疾病。如今疫情尚未結束,外出也要戴好口罩做好防護。
精神方面,因這個時節天氣時常變化,人的情緒也容易不穩定,可能會出現焦慮、睡眠障礙、食欲不振等現象,需預防“春季抑郁症”。
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做一些溫柔緩和的運動,保持氣血和暢精神愉悅。
飲食方面,應注意護肝,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菠菜就是春季護肝最好的蔬菜之一。
文/央視新聞整編
圖/視覺中國
驚蟄·絮語
在春天的所有節氣裡,驚蟄好像是有點特别的。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個個都溫潤和煦,隻有“驚蟄”,帶着點石破天驚的氣勢,铿锵有力、轟轟隆隆地驚醒了天地萬物。
它是如此高調,用“春雷始鳴”宣告“寒冬已去”,用“草木萌動”化解“千裡凍土”,用“蟄蟲初醒”喚起“萬物生靈”,用“天氣回暖”孕育“春色噴薄”,用“桃花初綻”預告“十裡芳菲”……
在經過一整個冬天的蟄伏後,在經過立春和雨水的含蓄鋪墊後,它仿佛再也忍不住,一定要發出聲來,向人間宣告:醒醒吧,春天來了!
“驚”,是驚醒,又何嘗不是驚心,它像一記來自天地的提醒和鞭策:草木已動蟄蟲已醒,農人亦已開耕,懶散已久的“你”也該從冬天的長夢裡跳脫,調整心态和心情,去迎接鮮活明媚的春光,去珍惜不忍辜負的春日。
如果說節氣是四季的注腳,那麼“驚蟄”的标注一定是:
沒有人能阻擋,春天如期而來。
文/央視新聞
圖/吳冠中畫作
監制丨馬烨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校對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