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拉曼戰役:北非煉獄

阿拉曼戰役:北非煉獄

HISTORY

“炮聲震得人耳朵流血,被擊中的坦克燃着熊熊大火,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沙地上屍體橫陳,士兵的身體被坦克壓得支離破碎,就算真的有地獄,也不會比阿拉曼更可怕。”

1942年10月23日,二戰北非戰場上,阿拉曼戰役打響。

此戰由蒙哥馬利率領以英軍為主力的第八集團軍,對戰隆美爾帶領的德意非洲軍團,作戰地點在北非阿拉曼。

該戰是曆史上最著名的坦克戰之一,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瓜島戰役标志着同盟國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丘吉爾曾說:在阿拉曼之前我們屢戰屢敗,在阿拉曼之後我們戰無不勝。

阿拉曼扭轉了北非的戰局,而北非的戰局扭轉了整個反法西斯戰争的戰況。

這一戰是二戰以來英軍的首次大捷。英國奪回北非控制權,守住了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關卡蘇伊士運河,控制了中東諸國的石油,從交通和能源補給兩方面制約協約國,為太平洋戰場和蘇德戰場上盟軍解決了後顧之憂。

阿拉曼戰役:北非煉獄

阿拉曼是利埃邊境的一個沿海小鎮,它距離英軍在北非的海軍基地亞曆山大港僅100餘公裡,距離埃及首都開羅也僅350公裡,是英國保護埃及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場被譽為神仙打架的經典坦克戰是怎麼展開的?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又是如何各顯神通的呢?

我們先看蒙哥馬利的法寶:魔術師和障眼法。

阿拉曼戰役:北非煉獄

蒙哥馬利乘坐坦克視察地形

1942年10月23日晚,英軍集結500輛坦克、配合近千枚火炮,向非洲軍團北路步兵駐守的基尼高地發起急攻,此時隆美爾正因病傳回歐洲療養。

非洲軍團被打得措手不及,替隆美爾主持大局的施登姆心髒病突發,在炮聲中去世。施登姆可能到死都沒想明白,這從天而降的裝甲軍團是怎麼回事?

原來,蒙哥馬利把自己兩倍于德意的人員和武器分為三路。他先調配一小隊人馬佯裝主攻南路,牽制隆美爾的主力坦克師;同時集結大部隊向北路進發。問題是,如何在一覽無餘的沙漠地形躲過德國的偵察機、隐藏真正的行軍路線?

蒙哥馬利找來了皇家工兵團的馬斯基林。後者戰前是英國的明星魔術師,二戰開始後,他在工兵團帶領一個魔術小組,專做大型僞裝場景。馬斯基林給北進的坦克大軍罩上麻布罩,再畫上車窗和輪子,僞裝成物資補給卡車,在沙塵和熱霾的掩護下,輕而易舉就實作了隐身。

面對如此戰況,“沙漠之狐”隆美爾戰術轉型:放棄閃電戰,利用一切條件防守。

隆美爾被英國對手稱為“沙漠之狐”,是二戰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德軍元帥。他以閃電戰馳騁北非,最擅長機械化移動作戰,他的部隊曾因神出鬼沒、出擊迅猛而得名“幻影部隊”。

10月25日,隆美爾傳回北非。他早就發現,這是一場兇多吉少的硬仗,返歐之前,就做好了戰術部署。在兵力、物資都遜于對手的情況下,他下令就地構築防禦工事,再在工事前布下長61公裡、寬1公裡的兩條地雷區。雷區裡既有反坦克地雷,又有專門對付排雷工兵的小型殺傷性地雷,總數超過千萬枚,隆美爾稱之為“魔鬼的花園”。

雷區南面是裝甲師無法涉足的沙質盆地,北面就是地中海,這樣一來,蒙哥馬利隻能先派工兵進行小範圍掃雷,開出可供坦克通過的通道。一旦進入此通道,為避免觸發兩側地雷,坦克行駛速度會減緩,出現“塞車”現象,這時它們就成了活靶子,德意空軍可在空中進行轟炸,而在地面上,隆美爾還有另一件利器——88毫米高射炮。

此炮本為對付戰機設計,射程可達2000米,火力極強,能輕松穿透坦克裝甲,隆美爾命人對其稍加改造,調整彈道角度,就可以炮轟英軍坦克,這也隆美爾在絕境之下發揮想象力的結果。

雙方陷入膠着狀态,直到11月3日,英軍撕破德意防線,戰争進入尾聲。

從戰術上看,雙方都稱得上是盡了人事。為什麼此前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失敗了?

阿拉曼戰役:北非煉獄

隆美爾在戰場前線指揮布防

從德意方面看,阿拉曼戰役之前,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2個月内橫掃北非,将英軍向東驅趕2000餘公裡,戰功顯赫但卻留下極大後患。其一是連續作戰,士兵傷亡嚴重、體力不支,已成強弩之末;

其二,補給不足:德意軍隊的補給全靠意大利海軍從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港輸入,當隆美爾行軍到利埃邊境時,這條補給線已經拉得過長了。補給車橫穿利比亞途中,不斷遭到英國空軍炮轟,物資損失率高達80%。

更要命的是,希特勒此時深陷蘇德戰場,無力支援北非。隆美爾手下隻有8萬人,坦克540輛,飛機350架,而且燃料嚴重短缺。

從盟軍角度看,為保證物資安全,英國海軍繞道好望角,再北上由蘇伊士運河入地中海,從亞曆山大港輸入補給,是以物資十分充足。蒙哥馬利可用兵力20餘萬,坦克1440輛,飛機1500架,是對方的兩倍多。而且,英軍擁有美國贈送的300多輛謝爾曼M4坦克,火力極強,裝甲厚度足夠、防護力一流,是非洲戰場上的最強殺器。

當陣地戰陷入膠着,硬體實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

11月4日,隆美爾違反希特勒“要麼勝利,要麼死亡”的軍令,率部隊丢盔棄甲而走。

隆美爾的失敗是法西斯高層軍事集團急于擴張而忽視客觀條件的結果。曆史的規律告訴我們,适時地停下來也是一種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