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1.乾禮親如兄弟</h1>
乾縣禮泉是一家。一則距離很近,二則地理環境相似,曆史上多次合二為一。
乾縣有乾陵,禮泉有昭陵,都大氣磅礴,不但有淵源,且遙相呼應,特别是昭陵六駿和乾陵無字碑都屬無價之寶。甚至有人斷言,中國書法界至高聖物《蘭亭集序》,不在昭陵就在乾陵。
出禮泉縣城不到五公裡就進入乾縣地界,乾縣人曾編過許多段子戲谑禮泉,其實吃虧的是乾縣。過去由于交通不甚發達,乾縣東部許多鄉鎮與禮泉聯系更緊密,鄉下人約定成俗“進縣城”往往是指到禮泉縣城,于是戲稱自己半個禮泉人。此外泔河、五峰山,兩家共有,無形中給周邊人民帶來親切感,同山共水,其樂融融。

乾陵
昭陵
<h1 class="pgc-h-arrow-right">2.澆湯面和烙面,乾禮最大風俗差異?</h1>
人員互動頻繁,是以風俗習慣相近。但也有例外,最典型的莫過于飲食。乾縣以澆湯面著名,禮泉烙面則是特色。
乾縣澆湯面講究用手工挂面,它是一種生的半成品面食。禮泉烙面号稱友善面的鼻祖,是熟食。兩者都屬耐儲存的食材。
如此接近的兩個地區,為了解決食品存儲而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思路,一個是存儲熟食,一個是存儲生食,古人聰明智慧和不斷嘗試之精神,令人贊歎不已。
十裡不同俗,固然可以了解,但不同俗的邊界究竟是在五裡處還是七八裡處?導緻不通俗的因素有哪些?帶着這一問題本人進行探訪,第一站就是禮泉史德鎮。
乾縣澆湯面
乾縣澆湯面的手工挂面
禮泉烙面
切好的烙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3.禮泉史德鎮,禮泉乾縣興平之三角地帶</h1>
史德鎮位于禮泉縣西南端,距縣城十餘公裡,西與乾縣、南與興平接壤,号稱禮泉最大鎮子。據記載史德為唐初突厥族将領阿史得覽的封居地,故取其名中的‘史得’二字為名。安祿山之母即為阿史得氏,為突厥女巫。
鎮子不大,一條南北主街,另一東西街道構成商業十字,路邊多門市,以餐館百貨為主,路邊商販,以水果居多。街道十字安裝紅綠燈。
從飲食看,史德鎮風俗習慣似乎更接近乾縣。烙面不是主流,隻有偶爾食之,集中在過年。當地人沒有做烙面的習慣,都買成品,攤烙面主要是縣城北部人的手藝。
同乾縣人一樣,澆湯面不僅僅是一種美食,而且上升到“禮”的高度。過年和過事(主要是紅事),早上講究吃澆湯面。現在大部分都是清湯,即湯不用回鍋再重複使用。一則經濟條件改善,二則菜品增多,湯的量相對就少些。
過去,一個小夥随随便便吃四、五十碗,司空見慣,且以前都是白瓷碗。是以端盤成了過事一項硬活。如今更多是服務隊婦女端盤,碗小了,人的面量也小了,任務相對輕松些。
現在過年走親戚,大多都是吃完早飯才出門。以前走重要親戚講究早上就到,以示禮貌,而主家早飯必須是澆湯面,表示隆重招待。
過年過事吃烙面主要是禮泉縣城北部的習慣,即使禮泉縣城,也和乾縣大同小異。有些家庭過年上半場是澆湯面,下半場就換成烙面。
令我十分尴尬。本以為乾縣澆湯面和禮泉烙面分别代表兩個縣的特色飲食,各有截然不同的地域分布範圍,想着能PK一番,沒想到卻是關公戰秦瓊,隻是一廂情願。
其實澆湯面的分布十分廣泛,在不同地方出現變種,如戶縣擺湯面、岐山一口香、武功旗花面等,都可歸入澆湯面旗下。甚至西府流行的臊子面也屬于澆湯面,差別在于臊子面的面量大,湯中肉、菜(即臊子)多,吃面也可以喝湯。鳳翔東部有些地方逢年過事,也有吃澆湯面的習慣。
即使澆湯面的核心區乾縣,内部也有差異,如北鄉是辣子湯,而南鄉講究不放辣子。
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人們對周邊村落的認知差異很大,甚至五六公裡外的村落許多人都沒有去過,對其風俗習慣甚至茫然。人的活動空間其實非常有限。
十裡不同俗,都是以我為中心。于是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周邊是一個風俗,于是出現許多沖突之處,短時間内無法印證。是以要找到地域風俗截然不同的分界線存在很大難度,需要大量的田野調查。
史德鎮,三縣三角地帶
突厥将士形象(史德鎮是阿史得賢封地)
史德鎮西邊薛錄鎮是薛仁貴封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4.白事喝“豆腐湯”還是吃“連鍋面”?</h1>
也有收獲,主要關于白事飲食習慣和過年走親戚一些風俗。
乾縣過白事,安葬當天早飯必須是“豆腐湯”,雷打不動。史德鎮以東地區則講究連鍋面或燃鍋面,即燴面片,和鹹陽、興平風俗相同。史德鎮往西不到500米,是王都村,則是沿承乾縣的習俗,但當地人稱“胡辣湯”。
最初一農民講胡辣湯,我一頭霧水,後來才恍然大悟,就是乾縣的“豆腐湯”。
史德鎮西面是乾縣的薛錄鎮、馬蓮鎮,而薛錄鎮是唐朝薛仁貴的封地。猜測大概王都村、雲裡坊、張冉等過去屬于“薛地”。
乾縣豆腐湯
連鍋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5.初一新靈還是初二新靈?</h1>
為了紀念亡人,沒有過三周年的家庭過年時設立專門的日子予以祭拜,謂之“新靈”。乾縣一帶大年初二是“新靈”,講究當天隻能到有“新靈”的親戚家祭拜,輕易不亂串門,忌諱。
史德鎮以北是新時鄉(現在是新時社群),包括禮泉縣城,也和乾縣風俗相同,即初二新靈。但史德鎮則和鹹陽、興平風俗相同,大年初一是“新靈”。如何産生這種差異,搞不清。
在網上搜了一下,安徽安慶地區,也有“初二新靈”習俗,但隻拜祭頭年去世的人,有别于關中中部三周年前都有“新靈”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