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展櫃内,陳列着兩張已泛黃的紙張,分别是一張收條和一封回信。 姜濤 攝
中新網南昌2月18日電 題:紅色文物背後的南昌起義:點滴記憶再現風雲歲月
記者 李韻涵 姜濤
“今收到貴會慰勞革命将士捐款一萬元整……”“昨日收存貴會轉來之慰勞捐款……”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展櫃内,陳列着兩張已泛黃的紙張,分别是一張收條和一封回信。
1927年8月1日,随着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中國共産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幕就此拉開。這聲槍響,是中國共産黨獨立上司革命戰争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人民軍隊也從這裡走來。
為更立體化地展現這段曆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近年來增加了VR裝置、多媒體場景、360度全息投影、多點觸摸屏技術等數字化手段。 姜濤 攝
在這段曆史的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随着一件件文物的收集,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流傳近百年的資料與物件也從多角度再現了南昌起義那段風雲歲月。
上文提到的收條與回信便是見證南昌起義的文物之一。據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研究館員肖燕燕介紹,1927年8月3日,江西群眾慰勞前敵革命将士委員會負責人之一朱大桢将募集到的一萬銀元送到了國民黨江西省黨部——這時的江西省黨部是以共産黨員為核心的國共合作組織,并交給了共産黨員黃道和羅石冰。
收到捐款後,黃道和羅石冰立即為朱大桢開出收條。第二日,羅石冰又給朱大桢寫了一封回信,告知錢款的去向。
“這兩件文物記錄了人民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群眾的支援的情況。”肖燕燕稱,這張收條和回信也展現出中國共産黨人紀律嚴明的作風。
像這樣的紅色文物展品,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出的有407件(套),從南昌起義時期使用過的漢陽造步槍、八二式迫擊炮,到周恩來佩戴過的手表、起義軍使用過的水壺……上百件資料和文物将那段曆史立體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除文物展覽外,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内,還有一面特殊的牆,牆上記載了1042個名字,這是目前已經收集到的南昌起義參加者的名單。
遊客正在360度全息投影裝置前參觀。 李韻涵 攝
“有兩萬餘人參加了南昌起義,但許多人沒有留下姓名。這面牆也是為了紀念南昌起義參加者,讓後代不要忘記了這些抛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肖燕燕表示,經過不斷努力,名錄上的名字已增至1063個,新增加的名單通過電子螢幕展現。“随着時間的流逝,名錄的收集會越來越難,但是我們不會放棄。”肖燕燕說。
“南昌起義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中國共産黨人不畏強暴、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館長王小玲稱,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人民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的鋼鐵長城。
坐落于南昌老城區的八一起義紀念館前身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參加起義的部隊包租下這幢旅社,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這裡也成為上司南昌起義的指揮中心。
目前,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及所屬的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賀龍第二十軍指揮部、葉挺第十一軍指揮部、朱德軍官教育團和朱德舊居等5處舊址,免費對公衆開放。
“我已經記不清來過這裡多少次了,也見證了這裡的館藏文物越來越多,資料越來越豐富。”南昌市民胡曉波帶着自己的孫子在一幅照片面前駐足良久,他表示,“我們生活在南昌,對這段曆史應該要有所了解。”(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