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琉球地區所流行的傳統的2人對弈棋類遊戲。由于中國大陸稱西方的Chess為國際象棋,是以為作差別中國象棋;但台灣将Chess翻譯為“西洋棋”,是以象棋不需加中國二字來差別。
象棋與國際象棋及圍棋并列世界三大棋類之一,類似的有北韓将棋、日本将棋等。象棋主要流行于全球華人、越南人及琉球人社群,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曆史</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詞義演變[編輯]</h1>
象棋、象戲,在中文有多種含意:從古到今可指六博、彈棋、圍棋、雙陸、象征的遊戲、中國象棋簡稱、各種象棋類遊戲。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指象牙作的棋子,亦可指象征猛禽獵魚之戲的六博。因六博棋子有其他材質,也有人認為象棋就是表示六博是象征的遊戲。《楚辭·招魂》:“菎蔽象棋,有六博些。”王逸注:“以菎蔽作箸,象牙為棋。”、《說苑·善說》:“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長沙馬王堆3号西漢墓遣策:“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象口 口 口 口。”此詞也可用于彈棋、圍棋、雙陸等用有用象牙作棋子的棋類。
象戲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周,類似樗蒲、打馬的北周象戲,最早的意思是象征的遊戲。後周武帝創作的北周象戲、編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
唐宋以降,象戲可指象征戰争的象棋類遊戲,如寶應象戲、大象戲。北宋晁補之《廣象戲格·序》:“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宋後,象棋一詞才開始用在中國象棋,成為專稱。北宋也有人将雙陸當作象棋。象戲成為中國象棋的雅稱、古稱。
近代,象棋可廣指各種象棋類遊戲。
而象棋中的其一棋子象(相)完全源于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兩者走法完全一緻,是走斜向兩格,即“田”字,也是以兩方的象互相不能夠攻擊對方。國際象棋中的象同樣源于印度象棋中的象,後來于約16世紀因為棋子上的兩個象征象牙的突出部形似主教教帽,在英語被命名為主教,走法就從走斜向固定兩格變為斜向任意距離。
<h1 class="pgc-h-arrow-right">源頭</h1>
主條目:象棋史

大同市小區居民正在下象棋
波斯象棋傳入中國成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國象棋。德國國際象棋曆史學家Peter Banaschak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錄》内沒有“炮”的寶應象棋是中國象棋的真正來源。
<h1 class="pgc-h-arrow-right">早期傳說與發展[編輯]</h1>
民間相傳象棋是始創于韓信。韓信被呂後監禁,本欲著作兵法,但被禁止,于是取紙筆發明一種“紙上談兵”的遊戲與獄卒玩,棋盤中以鴻溝為界(楚河漢界),韓信被殺死之後,獄卒退隐,并把此種遊戲定名為“象棋”。
在中國能确認屬于象棋類遊戲的棋類是唐代寶應象棋。唐代至宋朝時逐漸演變現在的中國象棋。明朝方以智《通雅》: “象棋始于唐,周武之《象經》,非今之象戲也。”
有說法稱有一幅唐宋之間、主題為棋琴書畫的蘇州織錦,棋盤圖是八乘八的黑白棋盤,認為是唐朝的象棋棋盤,是将宋錦誤會是宋代生産的織錦。該圖案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生産宋錦的蘇州織錦廠新設計的七彩重錦“琴棋書畫錦”,棋盤圖是取自國際象棋,并非唐宋古物圖案。
宣稱唐代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寶應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谏》中〈第六谏〉、《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鑒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宋朝:現代象棋成形</h1>
北宋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據北韓李圭景說法《象戯圖法》記載小象戲沒有象,而有弩這兵種,其他則是将、士、車、馬、炮、卒(另一方寫成步)。
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北宋末至南宋時,已成為現代象棋的形式,将帥待在九宮底,棋子有用陶瓷或銅質,後者稱為象棋錢,為花錢的一種,有圖有文,錢文寫将、士、象、馬、炮、車、卒,并無帥、仕、相、炮、㐷、伡等異體字區分,下棋時可能是一方執字面,一方執圖面;若兩面全字的棋錢可能以塗朱砂等方式從顔色上區分。南宋晚期陳元靓所著的《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明朝</h1>
元朝至明朝初期,由于統治者不重視,象棋的發展處于低潮。明朝中葉起,象棋再度發展起來,并跨越明、清兩代,持續約三百年的盛況。明朝最著名的棋手是李開先(1502-1568年),棋力遠勝當時的國手。李開先留下《象棋歌》兩首,描述他的對局場面及心得,可惜并未留下棋譜。
明朝編著或出版的象棋譜有《夢入神機》、《适情雅趣》、《橘中秘》、《百變象棋譜》、《自出洞來無敵手》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清朝</h1>
康熙年間著名的圍棋國手徐星友(1650-?)也是一位象棋國手,他遨遊燕趙齊魯等地,盡數擊敗當地名手,有“錢塘雙絕”之譽。康熙末年,徐星友被另一位圍棋、象棋雙栖的青年棋手程蘭如(約1692-?)擊敗,讓出象棋的“棋王”頭銜。到了乾隆中葉,象棋大為盛行,人才輩出,著名的棋手有九派十一人,其中武進周廷梅尤為傑出。他走遍南北各省,擊敗各派名手,門生多達二百餘人。
清朝編著的象棋譜有《梅花譜》、《韬略元機》、《五大臣象棋譜》、《心武殘編》、《百局象棋譜》、《竹香齋象戲譜》、《淵深海闊》、《爛柯神機》、《反梅花譜》等;其中《心武殘編》、《百局象棋譜》、《竹香齋象戲譜》、《淵深海闊》号稱“四大排局譜”。
四大排局譜幾乎在同一時代産生,由于内容多挑選自當時流行的民間棋局,故有一些重複者。代表清朝排局藝術高度水準的棋局為“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裡獨行”,因其編排精巧、變化多端而引人入勝,号稱“四大名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近代</h1>
清末至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時局紛擾,象棋發展一時受挫。1930年代前期,曾出現過短暫的盛況。1930年9月,“華東、華南分區大棋戰”在香港舉行。華東代表為上海的周德裕、林弈仙,華南代表為廣州的李慶全、馮敬如。雙方大戰十六局,最終平手。其中華南主将李慶全系唯一不敗者,獲授“無敵”稱号。
次年初,“華東、華北分區棋賽”在上海舉行。華東代表為周德裕、萬啟有,華北代表為趙文宣、張德魁。比賽結果華東周德裕積分最高,由于當時華北有五省,華東指江、浙兩省,是以棋友尊稱周德裕為“七省棋王”。
籌辦上述兩次分區棋賽的象棋活動家謝俠遜本身既是象棋名手,同時也是國際象棋國手。他曾于1935年、1937年兩次遠赴南洋,名聲因而擴及海外。他還編輯了《象棋譜大全》、《新編象棋譜》、《南洋象棋專輯》等棋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官璘、陳松順、何順安、李義庭、王嘉良等棋手先後站到棋壇的第一線。1956年1月,國家體委宣布将棋類列入體育運動項目。同年12月,在北京舉行首屆“全國象棋錦标賽”,由當時的棋壇“第一人”楊官璘獲得冠軍。随後,他又于1957、1959、1962年三次獲得全國冠軍,此時期号稱為象棋史上的“楊官璘時代”。
到了1960年代,楊官璘的霸主地位逐漸被來自上海的小将胡榮華取代。1960年,年僅15歲的胡榮華初次參加全國比賽即奪得個人冠軍。至1979年,他連奪十次全國冠軍(其中僅1962年與楊官璘并列),有“棋壇十連霸”之稱。1980年,來自湖北的柳大華打破胡榮華的連霸而奪冠,并于隔年再獲冠軍。此後,棋壇呈現群雄并立的局面,李來群、胡榮華、呂欽、徐天紅、趙國榮、許銀川、陶漢明等人先後在該項比賽稱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棋具</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棋盤</h1>
象棋的棋盤由9條縱線和10條橫線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條線的相交點上,并線上上移動。棋盤中間的一行沒有畫上縱線,稱為“河界”,通常标上“楚河漢界”字樣,象征楚漢相争時的鴻溝。據劉國斌考證古書與古棋具,棋盤寫有楚河漢界是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之間才開始有。河界亦有标上“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字樣。這一行的縱線實際上是隐藏的,并不影響棋子移動。
現行的中式記錄方法是:9條縱線,紅方從右到左用漢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從右到左用數字“1”至“9”表示。也就是說,紅方的縱線“一”就是黑方的縱線“9”,以此類推。第四條縱線(或第6條縱線)和第六條縱線(或第4條縱線)稱為“兩肋”、“兩肋線”,簡稱“肋”。棋盤上,劃有斜交叉線而構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雙方各有一塊,稱為“九宮”,是将(帥)和士(仕)活動的區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棋子</h1>
棋子的顔色分為紅色和黑色(也有綠色和藍色代替黑色)。
在古代因為特殊顔色的顔料價格較高,故使用同意字或近音字來代表另一方同等的棋子,但最後也演變為特色。
雙方各有16枚棋子:
分别是一枚將(帥)、2枚士(仕)、2枚象(相)、2枚車(俥)、2枚馬(傌)、2枚砲(炮)、5枚卒(兵)。
馬的走法和蹩馬腿
炮的吃子法
棋子通常用木材或塑膠制造。圓形的棋子上刻有文字,另一面空白。這個特色産生了中國象棋變體,特别是盲棋。
後來亦有出現立體的棋子,以人物雕刻(尤其是電影和漫畫人物)、物件等形象出現,但不普及,較多時會作為擺設裝飾。
<h1 class="pgc-h-arrow-right">勝負與和棋</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勝負</h1>
對一般棋局來說,隻要一方“欠行”或者被“将死”,又或者自動認輸,另一方即可得勝。欠行和将死定義如下:
當行方無子可走,一動,将帥就會被吃掉,稱為欠行,亦稱為困斃。
當行方的棋子占據了能夠攻擊對方的将帥的位置,準備在下一步吃掉它,稱為照将或将軍,簡稱将。
被将軍的一方必須應将,即移動将帥或别的棋子來化解。無法應将的情況稱為“被将死”。
比賽時除了以上的一般情況,還有其他方法判定勝負,略述如下。
首先逾時的一方判負
作弊的一方判負(如事先協定故意輸掉棋局,則雙方皆判負)
連走兩步或以上的一方判負
移動對方棋子的一方判負
下出并非棋子的允許着法(如“馬行田”、“象行日”、“炮用車的吃法”、“兵卒在未過河前橫走”、“将帥照面”、“拐馬腳”、“塞象眼”等)的一方判負
雙方在若幹步數之内都沒有吃過對方的棋子,由裁判決定結果(通常例勝之局判勝負,例和之局判和)
長打(即長捉、長将、長殺、或一将一要殺)的一方通常判負,以下為例外情況:将帥可以長捉(是指“可以用将/帥來長捉對方的棋子”,不是“可以用自己的棋子來長捉對方的将/帥”),雙方不變判和兵卒可以長捉(但不包括長将或長殺),雙方不變判和雙方互相長打(即攻守雙方輪流犯規),而且每一方犯規的棋子數目相等,如“一打還一打”或“二打還二打”,雙方不變判和;反之若不相等,如“一打還二打”,則犯規較多的一方必須變着,不變判負
<h1 class="pgc-h-arrow-right">和棋</h1>
符合以下情況該局将做和:
形成公認的雙方均無法取勝的簡單局面,稱為“死局”(類似國際象棋的國王對國王單騎士等局面),例如雙方均已沒有進攻棋子,又或者單車對士象全,五底兵單炮雙象對單王等。
一方提和,另一方接受提和,稱“協定和局”。
從任意一步開始,60回合内雙方均沒有吃掉任何一個棋子。
長跟、長兌、長攔、長獻、一捉一閑、或一将一閑,循環三回合後可判。
<h1 class="pgc-h-arrow-right">記譜方法</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中式記譜法</h1>
棋盤上的坐标是對每個棋手由右至左的9條直線分别為1至9路。紅方用漢字(一、二、三……)書寫,黑方用阿拉伯數字(1、2、3)書寫 中式記譜法一般使用四個字來記錄棋子的移動。
第1字是棋子的名稱。如“馬”或“車”。
第2字是表示棋子所在直線(路)位置的數字。紅方用中國數字,黑方用阿拉伯數字。
當一方有2個以上名稱相同的棋子位于同一縱線時,需要用“前”或“後”來加以差別。例如,“前㐷退六”(表示前面的紅㐷退到直線六)、“後炮平4”(表示後面的黑炮平移到直線4)。士象不需要以前後來判斷,因為縱使是在同一直線上,也可以憑第三個字(進退)知道是移動哪一隻。
兵卒在特殊局面下的記譜方法(主要創作排局時遇到的多,實戰也可遇到):
當兵卒在同一縱線達到3個,用前、中、後來區分,達到4個,用前、二、三、四(或後)區分,達到5個,用前、二、三、四、五(或後)區分。
當兵卒在兩個縱線都達到兩個以上時,按照舊的記譜方式舉例:前兵九平八,此時可省略兵(卒),記做前九平八,以達到都用4個漢字記譜的要求,此表示方式已在中國象棋DhtmlXQ動态棋盤上實作,是對中文記譜方法的一個重要完善。
第3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前走用“進”、向後走用“退”。有時也可以用“上”、“下”代替“進”、“退”。
第4字是表示棋子前往的目的地。
如果是隻能直行或橫行的棋子,在直行時表示步數,橫行時表示目的地直線(路)位置的數字。[c 5]
如果是隻能斜行的棋子,表示目的地直線(路)位置的數字。[c 6]
當棋子隻能直行進退一步時可省略。[c 7]
如果記譜隻包括中局或殘局部分,一開始就輪到黑方走子,那麼紅方的步數會标上省略号。以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例子,記載中炮屏風馬對三步虎的頭3步:
步數紅方黑方1.炮二平五馬8進72.㐷二進三炮8平93.㐷八進七車9平8
(“炮二平五”表示紅炮從二路平移到五路;“馬8進7”表示黑馬從8路向前走到7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速記法</h1>
為了适應形勢需要,提高記錄速度,有人對原來的中式記譜法記錄進行了改革:
把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
将四個字改為三個字——去掉第三個字(運動方向),改用短橫線。在第三個字下面畫一條橫線表示“進”,在上面畫一條橫線表示“退”,不加橫線表示“平”。
<h1 class="pgc-h-arrow-right">西式記譜法</h1>
西式記法将中式記法轉成英文字母和數字。各種棋子H(Horse - 馬)、R(Rook - 車)、C(Cannon - 炮)和P(Pawn - 兵)代替。“平”用“=”或“.”代替;“進”、“退”和“前”、“後”分别用“+”、“-”取代。
馬2進3(H2+3):黑方在第2條直線上的馬向前再轉左,走到第3條直線上
伡一進一(R1+1):紅方在第一條直線上(即最右方)的伡向前一步
後炮平4(C-=4 / C-.4):黑方在某條直線上有兩隻黑炮,将較近黑方自己的一隻移動到第4條直線[28]
<h1 class="pgc-h-arrow-right">棋局階段</h1>
象棋的全局通常會被分為開局、中局、殘局,這三個階段。各階段之間無明顯分界。大抵雙方各走八至十二步為開局,至雙方隻餘一、兩隻大子(車、馬、炮)為殘局,其間為中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開局</h1>
主條目:象棋開局
開局主要是布置棋子的去向,為之後的作戰打好基礎,作好準備。因為在棋局開始時,棋子的位置是規定的,是以出現了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常見開局。
流行的先手(紅方先走)開局計有:炮類:當頭炮(炮二平五或炮八平五,簡稱“中炮”)、過宮炮(炮二平六或炮八平四,又稱轉角炮)、士角炮(炮二平四或炮八平六)及冷門的巡河炮(炮二進二或炮八進二)等。馬類:起馬局(馬二進三或馬八進七)及冷門的邊馬局(馬二進一或馬八進九)。象類:飛象局(相三進五或相七進五)。兵類:進兵局(兵三進一或兵七進一,也叫“仙人指路”)及冷門的邊兵局(兵一進一或兵九進一)。
流行的後手(黑方後走)應局計有:應中炮類:馬局:屏風馬(馬8進7 +馬2進3)、反宮馬(馬2進3 +炮8平6 +馬8進7)、單提馬(馬2進3 +馬8進9)等。炮局:列手炮(炮2平5,與先方反方向)。應起馬類:進馬(馬2進3)、進卒(卒7進1)、升象(象3進5)、還炮(炮8平5)等。應飛象類:進卒(卒3進1)、還中炮(炮8平5)、過宮炮(炮8平4)、士角炮(炮8平6)、順象(象7進5)等。應進兵類:對兵(卒3進1)、卒底炮(炮8平7)、還中炮(炮8平5)、飛象(相7進5)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中局</h1>
主條目:象棋中局
中局與開局不同,無以跟從棋譜走法。并且中局的棋子很多,變化很大。故此中局往往需要花費最多的時間來思考。
進攻戰術計有:棄子入局(讓對方吃掉己方車、馬、炮大子而獲得殺入對方大營的勝勢,或犠牲己方大子去破丢對方士象而緻勝)運子取勢(調動子力成有效進攻力量)兌子搶先(透過等量子力交換而獲得主動權)
防守戰術計有:反棄子(回獻己方大子拖延對方進攻,以緻反擊)運子反攻(調動子力防守,以緻反擊)兌子求和(透過等量或不等量子力交換,消耗對方進攻力量,達緻和棋形勢)
<h1 class="pgc-h-arrow-right">殘局</h1>
主條目:象棋殘局
殘局承繼了開局和中局,走到了棋局的尾聲。通常雙方各剩下兩隻強子(車、馬、炮)時,就可說是進入了殘局階段。
經過在中局雙方的吃子,使棋盤上的棋子減少了,雖然還有很多變化,但比起中局要平穩一些。
殘局一般可分為兩種:定式殘局(就是有譜可依的,例如“單馬勝單士”、“單車不勝馬雙仕單缺相”等),和實戰殘局(就是無譜可從的),例如“馬炮雙兵仕相全對雙炮雙卒士象全”。
<h1 class="pgc-h-arrow-right">象棋文化</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棋譜[編輯]</h1>
主條目:中國象棋棋譜
棋譜是一盤棋局發展的流程紀錄,多是古今中外的對局,或者是某人排拟的棋局。目前這些棋譜都會刊輯成書供人閱讀。由古至今,出現過不少的象棋棋譜。不過比較出名的,多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棋譜,例如《橘中秘》和《梅花譜》等等,而且大多是手抄,很少有刻印的版本,到了近數十年才大量出版成書。
另外很多象棋大師、著者都撰寫過很多棋譜研究不同的開局、中局、殘局。胡榮華著的《反宮馬專集》和楊官璘著的《弈林精華》、《弈林新編》便是好例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術語</h1>
主條目:中國象棋術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傳播</h1>
近年來,由于下象棋可以提升孩子腦力發展,象棋用作教育在各大城市顯得非常普遍。在發展象棋的工程中,象棋棋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地棋院如雨後春筍。中國大陸近代設立多家官辦及民辦的象棋棋院,中國香港則有中國香港棋院等等,在海外例如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首間專業棋院的弈智棋院則在發展象棋教育辦得非常出色,也使到象棋這中華文化得以傳播。
<h1 class="pgc-h-arrow-right">琉球</h1>
琉球象棋(沖繩語:象棋)實與中國象棋無異,而與日本将棋相差甚遠。象棋傳播到琉球的時間尚不确定。
<h1 class="pgc-h-arrow-right">越南</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必不敗步法</h1>
自古以來,無數棋手鑽研棋法,尋找必勝之法。到二十一世紀初,依然沒有報告指出有任何棋手未嘗一敗。但在博弈論中,可以通過數學歸納法可以證明如下定理(策梅洛定理):任何能在有限步内結束的二人棋類遊戲,都必定存在着一方有必不敗之法。也就是說,中國象棋是部分解構的已解遊戲。
<h1 class="pgc-h-arrow-right">與對弈相關的成語、俚語和歇後語</h1>
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棋不悔(起手無回)大丈夫:希望觀衆不要出言指導,棋手不要悔棋。
會下的當車,不會下的當兵:形容有識人之明者,方能找到人才。
鬥棋勿哄,後果自負:說明觀衆出言指導,如果一方是以輸棋,則該觀衆必會遭到報複。
馬入中宮,非死即傷:形容處境危險。閩南語中亦有類似歇後語,若馬踩入宮,沒死嘛帶傷。
過河卒子,有進無退:形容已無退路,騎虎難下。
隻會吃卒,不會喊将:比喻舍本逐末。
卒子過河可橫行:比喻事物雖小,卻有大作用。中國大陸則有“小卒過河頂大車”、“卒子過河當車使”的說法。
黑卒講作紅帥:比喻颠倒是非。
事急馬行田:比喻事态緊急,便宜行事,不照正正常矩。
馬前塞卒子,蹩腳:指物品的品質不良,或人的才能低劣。
楚河漢界:比喻壁壘分明。
王不見王:原本指飛将規則,後指不分高下的兩人,互不相容,不願相見。
放馬後炮:比喻事後諸葛。
飛象過河:比喻急功近利,不按正常。
将軍抽車:比喻借由攻擊對方要害以謀取重要利益。
棄車保帥:比喻放棄重要利益以保全大局。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棋品如人品:個人的性格優點及缺點常常在下棋的過程也會反映出來
象棋上的老将:比喻死也不敢出那個框框/出不了格
軍棋比賽:比喻紙上談兵
小卒過河:形容一步一步往前拱
看棋隻看車馬炮:形容不識相
炮打老帥:将軍
下棋丢了帥:比喻輸定了
重炮将——無子墊
馬回頭——不如驢
一盤象棋下三天——棋逢對手
豆腐闆上下象棋——無路可走
圍棋盤裡擺象棋——不對路數(不識譜)
棋盤上的士象——不離将
枯木刻象棋子兒(又作唐槐木做象棋)——老兵老将
象棋的士子——專走斜路:諧音,專走邪路
趙匡胤下象棋——輸打赢要
象棋之車——橫沖直闖
軍棋盤裡下暗棋——對不上格
象棋盤上打仗——沒船也要過河
象棋子走線上路上——格格不入
<h1 class="pgc-h-arrow-right">賽事</h1>
世界象棋錦标賽
亞洲象棋錦标賽
亞洲象棋個人錦标賽(舊稱亞洲城市象棋名手邀請賽)
<h1 class="pgc-h-arrow-right">著名棋手</h1>
主條目:象棋特級大師
近代男子:彭述聖、林奕仙、邵次明、曾展鴻、黃松軒、盧輝、馮敬如、李慶全、謝俠遜、锺珍、周德裕、屠景明、朱劍秋、董文淵、陳松順、何順安、劉憶慈
現代男子(以擁有象棋特級大師稱号為準):楊官璘(已故)、李義庭(已故)、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呂欽、徐天紅、趙國榮、許銀川、陶漢明、于幼華、洪智、趙鑫鑫、蔣川、孫勇征、王天一、謝靖、鄭惟桐、徐超、汪洋(以上20位為全國冠軍)、王嘉良、孟立國(已故)、林宏敏、徐天利、劉殿中、蔡福如、萬春林、苗永鵬、莊玉庭、蔔鳳波、鄭一泓、陳寒峰、王斌、許國義、孟辰、郝繼超、申鹘、孫逸陽、程鳴、陸偉韬、王躍飛、張學潮、張強
現代男子(中國大陸以外,以擁有世界象棋聯合會特級國際大師稱号為準):台灣:吳貴臨、馬仲威;澳門:李錦歡;香港:趙汝權;越南:阮武軍(已故)、阮成保
現代女子(以擁有象棋特級大師稱号為準):黃子君、謝思明、單霞麗、林野、高華、胡明、黃玉瑩、黃薇、伍霞、高懿屏、王琳娜、張國鳳、金海英、郭莉萍、黨國蕾、趙冠芳、唐丹、尤穎欽(以上18位為全國冠軍)、陳麗淳、歐陽琦琳、黎德琳、剛秋英、伍霞、韓冰
現代女子(中國大陸以外,以擁有世界象棋聯合會特級國際大師稱号為準):新加坡:張心歡
<h1 class="pgc-h-arrow-right">變體及其他玩法</h1>
主條目:中國象棋變體
<h1 class="pgc-h-arrow-right">與國際象棋比較</h1>
象棋的棋盤較大,棋子密度較低,即是說開局和中局每步的分支較多,增加對弈程式設計的難度。象棋的狀态空間複雜度為1048;遊戲樹複雜度,為10150 。
國際象棋的殘局比中國象棋相對較為複雜,因為王的移動不受限制,且沒有“将帥不可照面”的限制,而且兵可以升變。
皆有人工的殘排局,但隻有中國象棋習慣對殘排局取個文雅的稱呼。
兩者在和局的規定上有不同。中國象棋中未有被照将之下無棋可走(欠行)的一方作負,但國際象棋中算作和棋;另外,中國象棋重複長捉或長将的一方作負,國際象棋卻是和棋。這對兩種棋的殘局戰術均有極大影響。
中國象棋與南韓象棋并無兵升變的規則,但是國際象棋則有,日本将棋則是除了王将(玉将)跟金将之外的棋子都可以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