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精神财富,唐詩所蘊含的美感讓無數國人為之沉醉。就算千年之後的今天,唐詩依舊在我們一代代人間傳誦着。無論是稚氣未脫的幼童,還是白發蒼蒼的老者都能背上幾首脍炙人口的唐詩。
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唐詩隻是唐詩中很少的一部分。在漫長的時光裡,那些詩人筆下的美好詩句很大一部分都已經難覓蹤迹了。

“詩聖”杜甫“有集六十卷”,然而卻失傳大半。到了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再編杜甫詩作時隻得1405篇,編為18卷。讓人遺憾的是杜甫流傳下來的詩作大都是四十歲之後的作品;四十歲以前,那個青年杜甫經曆了什麼,走過怎樣的風景,思考了什麼,寫了什麼詩句,今天的我們卻無從得知。
李白更慘,據說他流傳下來的詩作隻有他實際詩作的十分之一。他的名篇《鴻猷文》就永遠地遺留在曆史的長河之中,李白在去世之前委托他的族叔李陽冰為他編纂詩集。李陽冰也非常用心地整理,編成了《草堂集》。然而《草堂集》也遺憾地失傳了。“詩仙”李白還有大量偉大的詩篇靜靜地躺在曆史長河的深處,我們現代人隻能感歎無法誦讀他那瑰麗的詩篇。
更不用說《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隻有兩首詩傳世,李商隐自己編寫的四十卷詩文集全都失傳......有太多太多的美好詩句我們無緣得見。如果不是明代一個叫胡震亨的人,我們今天看到的唐詩将會更少。
胡震亨,明代浙江海鹽武原鎮人,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遯叟。胡家“家世為塾師 ,”胡震亨的先祖中除了祖父曾經考中進士之外,都是平民百姓。然而胡家卻以“詩書傳家”,胡震亨的曾祖父八十五歲病危時 , 還要孫子扶他 上新樓 “ 預題登高詩 ”,算得上愛詩如命了。胡震亨的父親 “ 性好書 , 見異冊至 , 典質買之不靳 。 吳 興書賈每一來 , 欣然予之飲食 。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了胡震亨父親時家中已經藏書“幾至萬卷”,這也為胡震亨打下了基礎。【1】
胡震亨自小才識通達靈活,被後人稱之為“吾邑第一讀書種子”。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後被任命為合肥知縣。據記載,在合肥知縣任上5年,胡震亨頗多善政。不過當時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就如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等待着滅亡而已。
胡震亨愛讀書,卻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書呆子。他酷愛鑽研兵書,和當時的名将劉铤常在一起研讨兵事,被劉铤視為知己。
然而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之後,人到中年,胡震亨對官場喪失了興趣和信心,選擇回到老家過着悠然自得的退隐生活。
在悠閑的退隐生活裡,胡震亨整日翻閱着家中的藏書。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當時号稱最全的唐詩著作《唐詩記》開篇就漏了唐高祖的一首詩。這讓身為讀書人的胡震亨不能容忍,一不做二不休年過半百的胡震亨決定自己來編一套真正意義上最全面、最完整的唐詩集。
胡震亨憑着一己之力,整理收錄了唐朝各個時期的詩作,甚至還囊括了五代詩。除了完整的詩歌,胡震亨連歌謠、諺語、酒令等斷篇零句也進行了整理和收錄。不僅如此,胡震亨還盡其所能為每位詩人整理出了個人小傳和文學評論。
這個事情如果放在現代,必然是一個需要多人合作,耗時耗力的項目。在胡震亨所處的時代,沒有現代的各項科技裝置,沒有網絡,這更是一個浩瀚的工程。而胡震亨居然是完全靠自己單槍匹馬完成了這本詩集的編撰。
10年之後,胡震亨放下筆時,他已經從一個中年人變成了一個老者。胡震亨給這部詩集取名為《唐音統簽》,共有1033卷,按天幹之數分為十簽,不但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這套《唐音統簽》也奠定了他在明代研究唐詩學者中的巨擘地位,我們今天所看的《全唐詩》正是以胡震亨的這套《唐音統簽》為藍本進行編撰的,可以說沒有胡震亨也就沒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全唐詩》,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唐詩很可能會更少。
編完了《唐音統簽》,胡震亨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又耗時七年寫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也正是從胡震亨開始,世人開始将李杜二人視為唐代最偉大的兩名詩人。
1645年胡震亨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他特意交代子孫後代,這些手稿和藏書都必須珍重保藏,免遭戰火兵燹。幸運的是,曆經時代變遷,這部《唐音統簽》最終流傳了下來,也讓後人能夠知道有一個老人,做了這麼一件孤獨但偉大的事。
正是因為胡震亨10年的筆耕不辍,我們今天才能有幸讀到那一首首或柔美,或激昂,或悲壯,或怡然自得的唐詩,有幸看到詩人們筆下大唐的萬裡江山,有幸享受唐詩帶給我們全方位的精神沖擊。而這一切都要感謝胡震亨這位傳承唐詩的英雄。
英雄,不隻存在于鐵馬冰河之間;英雄,不隻是槍林彈雨中拼殺的铮铮男兒。英雄,還可以是傳承民族文化火種的文人。胡震亨僅憑一人之力,就挽救了唐詩的命運,讓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傳承至今,他當得起“英雄”二字。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胡震亨的家世生平及其著述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