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威: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作者:樂藝會

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文:趙威

趙威,筆名趙應書、趙輝、等,出生于貴州省拖長江畔,現居北京朝陽三裡屯,宋太祖趙匡胤三十二世孫。愛好文學,喜歡閱讀,有人稱詩人、作家,卻一直不以為然,隻是覺得我思故我在。權當一個文史愛好者的自白,為山河和人民立傳,我深深愛着這世界,我寫故我在。

黎庶昌(1837一1898)字莼齋,号黔男子,貴州遵義人,黎恺第四子。6歲喪父,由其母及長兄教養成人。1854年後任家庭塾師,受著名詞家承齡資助赴京應順天鄉試。未中,後兄黎伯庸又資助再考,落第未中,滞留京師。得父門生蕭庭滋任京官,留其食宿,并薦任塾師。

1862年黎庶昌以廪貢生身份上“萬言書”,進治國之策,召赴軍機處面試,特賞知縣銜,分發江南曾國藩大營委用。6年後,曾國藩調離江南,保舉黎庶昌為直隸州知州銜,并納黎庶昌為門生。

趙威: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曾去世後,黎庶昌與李鴻章共同輯印《曾文正公全集》,獨著《曾文正公年譜》12卷、《曾太傅毅勇侯别傳》1卷。先後任吳江知縣、青浦知州等職。後得丁寶桢舉薦,充外事官員。光緒二年1876冬,随郭崧焘出使英、法諸國,黎庶昌為三等參贊。在西歐5年,先後駐倫敦、柏林、巴黎和馬德裡。後遞升為二等、一等參贊。常代公使主持使館事務,駐巴黎期間,黎庶昌代表中國出席巴拿馬運河籌建會議。黎庶昌遊曆10國,寫成《西洋雜志》8卷。充任駐日本欽差大臣。光緒七年(1881)東渡日本。黎庶昌多方收集國内已佚善本20多種,出資刊印《古逸叢書》200卷,受國内學界稱許。任滿歸國,帶所購圖書數萬圈,運回故居,建“拙尊園”藏之。光緒十三年(1887)春,黎庶昌回國考察川、陝、晉、冀地理風情。沿途逐日有記,彙編為《丁亥入都紀程》上下卷。之後再度出任駐日公使,彙編《黎星使宴集合編》。

黎庶昌出使東西洋十餘年,光緒十年(1884),他曾向朝廷上《敬陳管見折》。按貫例,公使任滿歸國,大都遷升為侍郎或巡撫。黎庶昌因上疏附片請求在家鄉建“鄭莫祠”,祭祀鄭珍、莫友芝等已故先鄉賢。違背體例,被議處降三級。後“開複”,調任川東兵備道道員兼重慶海關總督。任上近五年,倡辦實業,修造雲貴會館,活躍商務,開辟五福宮為公共場所,為重慶設公園之先河。創辦洋務學堂,培養和輸送一批人才留學,有利于川東地區經濟、文化之開發。

趙威: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黎在散文和學術研究方面均有豐碩成果。計有《拙尊園叢稿》6卷、《西洋雜志》8卷、《丁亥入都紀程》2卷、《海行錄》1卷、《遵義沙灘黎氏家譜》1卷、《曾文正公年譜》12卷;選編刊行《黎氏家集》40卷、《續古文辭類纂》28卷、《古逸叢書》200卷;主修《青浦縣志》(熊其英主纂)33卷。現存書稿有《全黔國故頌》24卷、《牂牁故事》4卷,存自已佚書手稿多種,如《孔诂》2卷,《使東奏議》2卷、《使東文牍》、《拙尊國畫存錄》1卷以及《莼齋筆記》、《黔文萃》等。黎庶昌散文成就頗高,與薛福成齊名,有“南黎北薛”之譽。學術上與西南巨儒鄭珍、莫友芝齊名,學界稱沙灘文化“鄭莫黎三家”。[參考貴州省志人物志]

趙以炯狀元比黎庶昌小20歲,趙以炯出生時,黎也赴京參加順天鄉試了,從年齡來看,他們是兩代人。

趙威: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黎庶昌著有《拙尊園叢稿》其中收錄有《贈趙殿撰序》。文中叙到:“自順治甲申迄于今,凡二百四十五年,舉狀元者九十八人,不謂不多。東南大省,縣至數人;而西南邊徼之地,至乃合數行省,曠數百歲而不得一與,又何其難也!光緒丙戌科,吾黔貴陽趙君仲瑩實始以狀元及第,大魁天下,中外尤以為異。士在黔聞者。相與引觞稱慶,有若榮寵之被其身,雖餘亦不自知是以。然與仲瑩未相識。”

“丁亥仲冬,邂逅于上海,睹其容溫然以恭,挹其氣猝然以和,蓋成德者器也。雖然,使仲瑩由是翔步清華,從容平進,而為天子侍從之臣,以馴緻大位,皆其質地之能以自緻,不足為仲瑩異。吾願仲瑩之有志于道者。昔宋王沂公答劉子儀之戲曰:“曾生平志不在溫飽。”明王文成入京師,諸貴人勉以射策甲科為第一流,文成笑謂:“恐第一流當是聖賢。”茲二賢者足以法矣。”

夫黔,天下之脊右也。其山川清淑旁魄之氣,郁積蓄久而于仲瑩發之,宜益思是以副生才之意。沈潛乎仁義,涵詠乎詩書,直養夫剛大之氣,以待勳業之可成,此殆有天焉,必非偶然者,餘與仲瑩别一年,所誼不可終默,卒書鄙懷以贈。

光緒十五年春正月撰于日本東京使署

黎庶昌長趙以炯二十歲,黎當時也是出色的外交家,趙以炯中狀元後,朝廷授以翰林院修撰。光緒十三年,貴州的兩個人傑,黎庶昌與趙以炯相會于上海。從文中可以看出,黎庶昌對趙以炯的贊美和賞識,同時也對趙以炯寄予了厚望和鼓勵。

兩個人傑的相識相交于上海,早也成了曆史佳話。他們當時也常有書信往來,交流學術,緻學之道,其中亦不乏黎庶昌對趙以炯的循循善誘,及其黎庶昌的學術思想,作文之道。可見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不僅是同鄉而且有師友之誼,且鼓勵他承桐城之法。

趙威: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在黎庶昌《答趙仲瑩書》中,黎氏在日本收到趙以炯的信,回信到:以仲瑩今日居地,自世俗言之,依日月之末光,據清華之要選,是以遊處,又皆賢公卿大夫之有氣力者,稱古今而譽盛美,誰不謂宜。而來書深自謙,勤勤下問,若歉然有不足于中,而樂取人善以自廣益,此其用心固賢人君子之所難能。回信中,不僅贊譽了趙以炯狀元謙卑好學的君子之風,這樣的品格就是賢人君子也是難以做到的。

黎庶昌從清朝的學問,主理、考據、辭章三端,到對六經的看法。黎庶昌道:“于子則取老莊、荀、周、程、張、朱,于史則取兩司馬、班氏;于集則取文選、韓、歐陽”。“古之善為文,莫盛于司馬遷、班固、韓愈、歐陽修,韓歐之文,世頗以道歸之矣;而馬班則未也。獨蘇明允稱之曰:“遷固雖以辭勝,然亦兼道與法而有之,時得仲尼遺意焉。望溪方氏,推尊子長,曾文正公則兼及班氏,謂其經世之典,六藝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狀,粲然大備,是豈遂世俗為毀譽哉。”黎庶昌談了為學之道在于悟。子、史、集的學習之法。最後表明:閣下苟無意于文則已,若有志于此,異日取吾書而讀之,以求合乎桐城之法,與宋儒者不悖之言,其于因文見道一說,将深造而有得也。從其信函中,亦可知趙以炯狀元為文也是桐城學派。“天地之運,積久必變:以故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三王之道若循環。今天下似亦考據将衰之時也,救敝之術莫若古文。斯文廢興,盍有天命,仆既自最勉,亦以進于閣下,願負荷無忽。”從文中亦不難看出,黎庶昌的诤诤直言,謙遜品格,且以趙以炯狀元互相勉勵,互相抵砺前行。亦可見兩人相交不淺。黎庶昌《答趙仲瑩書》對于今天文化複興,有緻于國學學習的人,亦不泛有益的啟示和積極意義。

趙威:趙以炯與黎庶昌之交

黎庶昌和趙以炯狀元可稱忘年之交,二人同朝為官,有鄉人之情,亦有師友之誼。且黎庶昌之妻乃遵義沙灘文化名門望族趙氏之女。而趙全新著《青岩趙氏家譜》所載,趙以炯的曾祖父趙維經(字理倫,敕授修職郎,晉封資政大夫,壽享百齡,奉旨建坊,禦賜“昇平人瑞,七葉衍祥”八個字)妻黎氏、吳氏。生子二人,長子玉方(字鑑堂,已卯舉人),次子:玉墀(字瑤廷,戊寅舉人)。玉墀生六子,國霖、國儀、國澍、國揚、國棠、國瑞。國澍生子四,趙以煥、趙以炯、趙以炳、趙以煃。女二,趙以蘭、趙以冷。趙以炯的曾祖母是黎氏,是否和黎庶昌之家有戚誼呢?我想是有的,今人相遇,尚且會論,何況古人呢?

趙以炯和黎庶昌之交,應為君子之交,時雖遠,而情長存。從趙以炯的詩文、書法楹聯、扇面中可窺探出趙以炯生前交遊甚廣,是個愛好廣泛,為人處事相當謙卑的人,書法藝術的題款之中還能探出他的一些行蹤,關于青岩趙以炯,青岩四子登科,一門四喜的研究才剛開始。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釋出

圖文由作者提供

配圖均為網絡資料,如有不妥,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