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專訪原創文章回顧系列之九十三:杜越杜越:無模式可循 有優劣可考

【注:杜越,生于1956年,曾任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本文首次發表于2001年6月1日《中華英才》,作者:祁勝利。題圖為作者照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杜越:無模式可循 有優劣可考</h1>

文·祁勝利

“21世紀是教育變革的世紀,其突出的特點便是終身教育。”這是記者從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杜越處長那裡得到的資訊。

終身教育的提法很多,如持續教育、經常性教育等等。目前,國際上通用英文名是“Life-long Learning”,即終身學習。這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1990年3月在泰國舉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上明确提出的,也正是從這次會議之後,終身教育開始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并得以列入世界各國的議事日程。

以滿足所有學習者的各種學習需求為主要内容,終身教育使得每個人從出生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後,都能随時主動地接受教育,并且使教育社會化,形成真正的教育社會。

縱觀世界,英、美、法、德、日本以及北歐等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大比例的教育投入,已經建立起頗具規模的終身教育體系——除了正規的教育體系外,各種教育訓練中心和如今更多被稱之為“學習中心”的教育機構為從業和非從業的人員提供着學習機會,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個人能力的提高方面都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學習者是主動的參與者,學習中心的教育訓練者根據學習者的需求制定教學計劃。學習中心是開放的,學習形式是靈活的,隻要你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就可以來中心學習或接受教育訓練,有時是3~5天,甚至是1、2個小時。可以說,終身教育給每個人的自我提高、選擇職業和國家選拔人才都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這并不是說終身教育是人自我發展的萬能鑰匙。由于社會制度的原因,特别是包括美國在内的發達國家内部貧富差距擴大及其特有的價值觀,仍有為數不少的人得不到他期望得到的學習機會。

另一方面,許多開發中國家,特别是人口衆多的國家,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尚停留在掃除文盲和普及基礎教育的層次上。在這些國家,由于貧困、農村的隔離狀态、婦女受歧視以及少數民族缺少教育機會等問題,發展終身教育還需要時間和巨大的努力。

然而一部分中等發達國家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開發中國家,無論在普及基礎教育,還是在基本掃除文盲方面,其成就遠不如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象北韓、古巴、越南等。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相比之下,中國的教育發展成就最為突出。10年來,我國以“普九”為發端,下大氣力做好“兩基”工作,使我國在教育經費與發達國家尚無法相提并論的情況下,兩者的基礎教育普及程度相差無幾。如今中國能夠自豪地宣布“已基本掃除文盲”。當然,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不斷發展的經濟,也為中國開始提出并建構“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保證。

建構終身教育體系在世界上并無模式可循。但有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國家的發展程度和人才結構之間有着互動關系,國家很發達、人才結構很落後或者相反的情況是幾乎沒有的。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國最多的就是人力資源。可以想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努力學習和不斷提高,在各自的崗位上把工作做到最優,那麼我國在生産、管理和社會秩序方面都會有飛躍性的進步。因為人的素質提高了,能夠最科學、最合理、最經濟地創造價值,進而減少資源和時間的浪費,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僞劣産品和豆腐渣工程出現;如果我們的管理者通過不斷學習而更新觀念提高效率,就更能夠為老百姓和社會做更多富有成效的工作。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組織得更好,我們也不必再花那麼多的錢用于環境治理和社會治安,就可以把省下的資金轉而投向教育(和國防),形成“以教促教”的良性循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