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光,沒有氧氣,也沒有浪濤,對于人類來說,這裡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見圖,資料照片)領銜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要讓中國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潛遊。3月20日,“深海勇士”号潛水器從海南三亞出發,開始在南海執行應用航次任務。
胡震是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員,“深海勇士”号總設計師。他的辦公室裡除了靠牆一排保密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個“蛟龍”号載人潛水器模型。
或許好多人還記得那次深海和深空的對話。2012年6月24日,我國“蛟龍”号載人作業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7020米深度,3位潛航員向試驗船報告,祝願景海鵬等3位航天員與“天宮一号”對接順利!消息傳到太空,“天宮一号”手控交會對接成功後,3位航天員也向3位深潛員祝賀,“祝願我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蛟龍”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內建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胡震任動力與裝置副總設計師。
“為什麼7000米級都解決了,還做4500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呢?”
“海洋平均深3700米,深海考察熱點地區主要在4500米以上。”胡震介紹說,用7000米級潛水器來幹活是大馬拉小車,不實用。“更重要的,‘蛟龍’是對世界先進技術和裝備的內建,而‘深海勇士’從技術到裝備都國産化,是真正的自主創新。”
20世紀以來,深海大洋先後出現了美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我國起步還不到50年。2009年,“蛟龍”号剛完成研制,還沒進行海上試驗,科技部就啟動了4500米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攻關。“那段時間難題一個接一個,這幢辦公樓天天晚上燈火通明。”胡震笑笑說。
受制于我國工業發展水準,從技術到裝備還需跨越巨大鴻溝。比如,最關鍵的載人球殼,是個内徑2.1米的钛合金球,分兩個半球沖壓,幅寬大于3米、厚達90毫米,試樣竟多達幾千次。從立項到成品,花了整整6年。“甯可慢點,也要把牢技術。”胡震自豪地說,“現在我們這項技術絕對國際領先。”
“蛟龍”号10年立項、10年研制。“深海勇士”從立項到去年完成全部海上試驗,不到8年。“深海勇士”号副總設計師葉聰認為,胡震嘔心瀝血、事事親力親為,也是提速的重要原因,“一般總師主要管決策層面,而我們稱胡總是‘一直線上的總師’。”
采樣籃用的吸鐵石隻需幾塊,技術含量卻不低:鐵會鏽,海水有腐蝕性,這個吸鐵石則必須抗腐蝕……胡震把國内60多個相關廠家全找出來,一家一家打電話。總算在上海找到了廠家,他親自去談。一年半裡,為這個幾千塊錢的小部件,去了上海十來趟。
“您是總師,為什麼這麼個小部件也親自出馬?”
“因為産品概念和标準都在我腦袋裡,其他人不一定有我這麼清楚。”胡震微微一笑。
如果說“蛟龍”好比“跨欄”,“深海勇士”便是“深蹲”,下一步研制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深蹲”後有力的“起跳”,标志着我國這個領域在國際上已全面實作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不隻是設計水準上台階,還有人才隊伍。”胡震開心地說,項目起步時團隊僅30人,現在達60人,“研制全海深潛水器也是這個團隊。國外來交流的專家都是白頭發,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3歲。”
葉聰現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記者一問:1979年出生的,今年39歲。
胡震為這一局面不懈奮鬥了十幾年:1991年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所學生畢業到702所後,他就跟随後來任“蛟龍”号總設計師的徐芑南院士研發無人潛水器。那時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少,有時連工資都拖欠。一個親戚“挖”他到自己公司當部門經理,負責計算機系統,年薪百萬,并承諾5年後送他一個公司。胡震請假去試了一星期,就回到所裡。“總感覺我們國家這方面遲早要發展,開發海洋肯定要靠自己,不可能總靠國外技術。”
靠自己,就要甘願委屈自己,舍得折騰自己。用胡震的話說:“奮鬥是科研人員的本分。”“蛟龍”檢測花了半年,“深海勇士”則用了整整一年。去年“深海勇士”海試下潛了28次,總結時胡震毫不諱言其中有兩次不成功。“出問題不怕,我們連夜就把問題解決了,保證第二天能正常下潛。”胡震說,“搞科研不能圖虛榮,我們這個潛水器是奔着商業應用的,高可靠性最要緊。”
奮鬥者 當自信(記者手記)
胡震不善言辭,總是微笑着簡略作答,但在微笑中、簡潔的話語中,他透着一股自信。
我想,這大概就是奮鬥者的自信吧。從“蛟龍”到“深海勇士”,20多年來,他一直在忙碌、奮鬥着,也幸福着。他的自信,就來自于他和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共同進步。奮鬥,是對信心的有力托舉。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自信是這個時代的重要氣質。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奮鬥,在攻堅克難的砥砺前行中樹立自信,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進步中收獲自信,就一定能堅定從容地走好複興之路的“關鍵一程”! (人民日報 記者 費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