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蓋是東吳重臣,乃是孫堅的心腹愛将,嫡系忠臣,後來又跟随孫策、孫權,曆任三代,戰功赫赫。就是這樣一位東吳的三世老臣,怎麼可能詐降成功呢?生性多疑的曹操,為什麼會相信黃蓋是真心來降呢?

我們先來說說曹操收到黃蓋詐降信的背景。當時曹操剛剛詩興大發,運筆成章,寫下了名傳千古的《短歌行》,其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此詩托物言志,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志向。曹操一向惜才,主張“任人唯才”,但是他釋出的“求賢令”,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曹操借詩詞,再次表明自己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以及周公吐哺的感恩之心。正在這時,黃蓋命人送來了親筆信,這黃蓋乃孫吳大将,怎麼會給他送來書信?曹操滿懷疑慮,打開了書信:
“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将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衆,衆寡不敵。海内所共見也。東方将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戆,意未解耳。今日歸命,是其實計。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黃蓋的信,洋洋灑灑,而又邏輯明了,讓曹操看不出破綻,信中詳細記載了黃蓋的投誠意願,可将其歸納為三層意思。其一,黃蓋跟随孫氏多年,終得将帥之職,頗得孫氏賞識,在江東有聲望和地位,也算是有分量之人。這有名望有才華之人,正是曹操所渴求的人才,若能得之,豈不妙哉?
其二,黃蓋筆鋒一轉,寫道“今日歸命”,其意是要投奔曹操。在孫吳既得如此厚待,為何還要轉投他主?這不禁讓人疑問。接着黃蓋将投降的動機娓娓道來,觀天下大勢 ,江東人寡,而曹操人衆,這是衆人皆知的事實,但凡有眼力之人,均可以看出孫氏必敗無疑,既然如此,為何不棄暗投明?
曹操也知道東吳集團内部分成投降派和反曹派兩大陣營,其主張投降的文武并不在少數。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黃蓋行文至此,不禁對黃蓋滋生不少好感來。黃蓋的最後一層意思是,在黃蓋投降時,将會為曹操獻上一份見面禮,以證投誠之心,即是在孫劉聯軍與曹軍的下一次交鋒中,黃蓋将臨陣倒戈,助曹操一臂之力。黃蓋這樣的見面禮讓曹操受寵若驚,不得不認真對待這封投降信。
曹操是個謹慎之人,更不用說是在這生死攸關之際了。于是曹操将送信之人細細盤問,以防其中有詐。信使應該不是簡單人物,在曹操咄咄逼人的盤問下,絲毫沒有懼色,回答得滴水不漏。是以,周瑜挑選的送信使者,必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畢竟一着不慎,滿盤皆輸。要面對曹操這樣身在高位的枭雄,其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是以這個送信之人,智謀必不可少,要經得起狡猾的曹操的盤問,還要心思缜密,反應靈敏。 換句話說,曹操能夠相信這封信的真實性,送信使者的言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以此人必不簡單。但是曆史上對于這樣一個絕非等閑之輩的人物,卻無隻言片語的記載,實在是遺憾。
信使以滴水不漏地回答,打消了曹操心中的九分疑慮,最後曹操讓使者轉告黃蓋“若信實,當受爵賞,超于前後也。”可見,曹操對黃蓋投降一事并未十分相信,從一“若”字一覽無遺。然而百密一疏,曹操終究是沒有逃出專門為他設定好的一個又一個陷阱。信使一回,周瑜、黃蓋不禁莞爾,事情正朝着他們預期的方向發展,于是周瑜任命黃蓋為作戰先鋒,便緊鑼密鼓地張羅起周瑜打黃蓋這出戲來,打消了曹操心中最後一絲疑慮。
曹操一念之差,中了周瑜黃蓋的圈套。若是純粹以實力去戰,縱然有種種不利原因,但曹操勝利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可是曹操心懷投機取巧,事情的發展便一發不可收拾,勝利正一步一步的遠離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