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業興起來 村民富起來

産業興起來 村民富起來

新會茶坑村緊握梁啟超曆史文化名片,以文旅發展帶動産業振興。楊興樂 攝

産業興起來 村民富起來

蓬江良溪村的種植勞工通過手機控制柑園的灌溉。楊興樂 攝

産業興起來 村民富起來

台山五豐村已打造3間扶貧直播間,帶動26人參與直播帶貨。任龍 攝

産業興起來 村民富起來

鶴山古勞鎮茶山生态茶園聘請當地村民務工,助村民增收。 鶴山古勞鎮供圖

産業興起來 村民富起來

恩平昌梅村打造馬鈴薯萬畝示範基地帶動扶貧增收。恩平市扶貧辦供圖

産業發展是穩定脫貧的重要支撐。如今的五邑大地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園區、三産融合體等各類業态層出不窮,農業、農村、農民互相聯結,正逐漸建構起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體。近年來,江門全市各地的産業扶貧實踐不斷開花結果,尤其是鎮村基層,闖出了許多新路子,探索出許多新經驗。

資料統計,2016—2019年,江門共安排專項資金10655萬元,建成規模項目199個,其中産業項目36個、資産收益項目163個,帶動/受益貧困戶11271戶次。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取得脫貧攻堅決定性勝利的根本政策。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标準的背景下,下一步,江門将繼續走好“造血”産業扶貧路,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幫扶機制,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年底前力争實作高品質脫貧。

●南方日報記者 戴惠甜 董有逸 李霭瑩 任龍 鄭琦 張泳渝 黃烨倩

通訊員 郭嘉穎 李淵深

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農旅融合讓貧困戶當起公司“小股東”

早上,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入口附近的一處果園又熱鬧起來。正在打理沃柑樹苗的,不僅有村民和從業人員,還有村内曾經的貧困戶羅衍勝。

去年,在蓬江區委、區政府的統一上司下,棠下鎮實施“公司+貧困戶”合作扶貧模式,引入廣東豐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入80萬元入股該公司,重點投入良溪沃柑種植基地,讓羅衍勝實作了“家門口”就業,當起公司“小股東”。去年,經過項目幫扶務工和村集體分紅配置設定,羅衍勝一家總收益達1.6萬元,成功脫貧。

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動力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同時還帶動村民緻富。最終,我們標明了沃柑精準扶貧産業幫扶項目。”良溪村第一書記劉旭泉每周都會到良溪村了解項目的進展。

項目采取了“基地+農戶+公司+平台”的産銷一體化合作扶貧模式,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務工;同時通過種植技術教育訓練、與銀行合作對加盟種植農戶進行融資扶持等,帶動願意扶貧先扶志的貧困戶實幹脫貧。此外,項目還将通過公司專業化運作,整合周邊種植基地,帶動成立一批如農民合作社的新型農業主體,擴充發展上下遊産業鍊。

近年來,蓬江區和棠下鎮強化黨建促脫貧,組織派駐第一書記,強化擔當保障;同時通過“四議兩公開”,引導黨員和群衆群策群力開展項目,并發揮黨員幹部帶頭作用,投身扶貧項目排憂解難,為村民群衆,尤其是貧困戶謀福利。

群策群力下,良溪村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動力。在項目開展的前期,劉旭泉就帶領着村内的黨員逐戶上門征叢集衆的意見,給群衆解釋和介紹項目内容。最終,在黨員和村民的支援下,項目不到一年便取得不少成效:項目2019年通過銷售等方式為棠下鎮貧困戶共分紅5.6萬元;完成前期投入約40畝,帶動良溪村村民沃柑種植50多畝。

農旅融合為悠悠古村留下人才

良溪村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猶如世外桃源,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清山、碧水、古樓……在自然與曆史的“澆灌”下,良溪村孕育出一番獨有的韻味。

“當時選擇在良溪投資項目,正是看中良溪優質的文旅資源。”站在果園裡,廣東豐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關耀強看着一片充滿生機的沃柑樹苗,喜笑顔開。他告訴記者,沃柑種植基地除了進行種植和銷售沃柑,還将打造成農旅結合的休閑項目,給到良溪村旅遊的遊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遊産品,留下高品質的旅遊體驗。“在不久的将來,我們計劃對基地進行改造更新,完善果園裡的基礎設施,裝上精美的燈飾,同時舉辦草坪音樂會,讓遊客能夠在夜晚享受果園采摘、通過節目表演感受良溪文化。”關耀強說。

近期,基地還為良溪村的村民舉行了一場農村電商教育訓練。“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項目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村創業,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舞台。”劉旭泉說。“我們有信心,沃柑種植産業旺起來,村民緻富的門路多起來,錢袋子鼓起來,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也會越來越多。”

江海區禮樂街道

産業扶貧示範基地帶動貧困戶年增收兩萬元

在江門高新區(江海區)禮樂街道産業扶貧示範基地,火辣辣的陽光下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園。作為最早加入産業扶貧基地的精準扶貧戶,向東村村民陳國棟每天都會準時到田間耕作。

自2017年以來,江海區突出抓好産業扶貧,結合區内的特色産業,因地制宜推進産業扶貧基地建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長效脫貧模式,支援貧困農戶到扶貧基地開展農業生産,并落實免地租、給予農資補助、提供技術指導和保價收購等措施。

如今,在這塊面積約30畝的土地上,10戶貧困戶重新恢複了生活的信心。據統計,如今該區已累計投入45萬元發展該項目,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兩萬元。

精準扶貧戶實作“零成本”種植

禮樂街道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産條件,培育了不少富有特色的精品農業。近年來,該街道因地制宜,實施“特色種植+旅遊”産業扶貧項目,對參加生産種植的精準扶貧戶給予政策支援。

幾年來,禮樂街道結合自身優勢資源,以當地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态旅遊特色園區——秾稼生态園為平台、載體,打造了“旅遊+”産業扶貧示範基地,采取“特色種植+旅遊”的形式,以“造血”産業扶貧實作長效增收脫貧。

“政府向農企租賃約30畝土地,向有種植能力的精準扶貧戶免費提供耕地,向扶貧戶補貼種子、化肥等農資,補貼金額最高3000元/畝。”禮樂街道扶貧從業人員介紹,在這裡,精準扶貧戶實作了“零成本”種植,農戶發展生産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産業扶貧基地的特色種植項目不僅為精準扶貧戶免費提供耕地、農資補貼等,還通過與市農科所、禮樂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部門合作,給扶貧戶進行技術指導,引導扶貧戶科學選擇種植項目,此外還發動采購商收購扶貧戶的農産品,為農業生産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

“因地制宜、授人以漁,才能看到最明顯的幫扶效果。”該負責人說,禮樂街道的貧困戶本就以務農為主,他們擅長耕種,也樂于接受這樣的幫扶方式,既有種子化肥補助,又有技術指導。“有些收成好的農戶,1個月可賺到幾千元,生活水準比以往明顯提高。”

幫助貧困戶解決農産品銷路難題

今年以來,産業扶貧示範基地的農戶頗為焦急:時間一天天過去,扶貧基地裡的蔬果眼看着要成熟了,但受疫情影響,農産品銷路卻受阻了。批發商很少收菜,農戶們也沒有銷售管道,隻能幹着急。

針對上述情況,江海區大力推動消費扶貧,組織轄區的農産品企業參加展銷會、廣交會,發展“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直采直銷新型銷售模式。同時,組織外海面、臘味、醬油系列等名優産品參加“消費扶貧——江門行動”,切實解決貧困戶産品銷路難題,促進貧困戶增收。

“全家老小指望土地吃飯。”基地貧困戶滿叔(化名)告訴記者,眼看着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卷心菜、蕃茄就要爛在地裡,禮樂街道辦食堂采購了貧困戶的蔬菜,扶貧幹部還聯系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到基地購買農産品,解決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

阿培是基地的一名年輕農戶。疫情防控期間,他在做好防護工作的前提下,照常到禮樂中心市場銷售蔬菜。阿培告訴記者:“有了這塊地,每個月都是收獲的季節,每次從菜市場回到家,心裡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禮樂街道扶貧從業人員說,接下來,該街道将加大力度實施産業扶貧,發動更多農戶參與“旅遊+”産業扶貧,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效,實作穩定脫貧。

新會區會城街道茶坑村

梁啟超故裡走寬人文緻富路

午後,83歲的新會區會城街道茶坑村袁松柏戴上草帽,到離家門口不遠的柑園勞作。最近,正在為農資發愁的他,收到了會城街道扶貧辦免費送來的7大包肥料。送肥料、送技術,靠着村裡近年的産業幫扶,包括袁松柏在内的12戶精準扶貧對象在2018年全部實作了脫貧。

近日,新會區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指出鄉村振興是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必要之舉,各鎮(村)要深挖本土人文、曆史等資源,打響農村産業品牌。為此,茶坑村加緊了鄉村振興的步伐,緊握梁啟超曆史文化名片,以文旅發展帶動産業振興,引領村民走上充滿人文氣息的緻富路。

梁啟超元素點亮百年古村

銀洲湖畔,淩雲塔下,茶坑村是遠近聞名的“啟超故裡,陳皮之鄉”。一百多年前,中國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梁啟超出生于此。名人的血脈造就了茶坑村獨有的曆史底蘊和人文靈氣,也為這裡鄉村振興的思路提供了靈感。

驅車駛入茶坑村新鋪好的瀝青路,正在建設的遊客中心黨建公園和人才公園引人注目。去年,茶坑村投入超過160萬元,建設占地2000多平方米人才公園。随後,黨政文化長廊、名人牆、聚賢亭、仿古棧橋等建築相繼建成,梁啟超的家風教育理念還将以噴畫的形式在名人牆上展現。

“停車難曾經是一大難題。”茶坑村黨委書記梁國安說,梁啟超故居每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随着近幾年景點人氣漸漲,故居周邊的停車場已經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茶坑村投入約150萬元建成了遊客中心黨建公園,修建了啟超故居第一停車場,為旅遊大巴增設停車位,大大提高了旅遊接待能力。待遊客中心建成後,茶坑還将引導黨群服務中心從業人員、導遊等入駐,為遊客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擦亮啟超故裡這張名片,讓擁有幾百年曆史的茶坑古村找到了文化振興的“法寶”,也讓村民有了産業振興、增收緻富的希望。茶坑村是新會陳皮核心種植區,梁國安期待,文旅發展能夠帶動村裡新會柑、陳皮、柑普茶等一系列産品的銷售,讓村民享受到切切實實的收益。

未來,茶坑村還計劃與周邊的天馬村、陳皮村、小鳥天堂“牽手”,組成景區叢集的旅遊圈,統一包裝、策劃、宣傳、豐富旅遊線路,為鄉村振興注入區域旅遊融合的動力。

鄉村振興成為全市樣本

最近,茶坑村将代表江門市參加全省鄉村振興比拼賽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村子。這對于曾經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江門市文明村”“江門市生态示範村”“江門市衛生村”等榮譽稱号的茶坑來說,又是一次莫大的肯定。

過去幾年,茶坑村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方的支援下,全力開展生态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工作,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大變樣”。

在這個過程中,“清”是第一步。從2018年開始,茶坑村大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清理垃圾雜物和淤泥約1100噸,清理池塘漂浮物約850立方米,清拆60戶違章建築約5500平方米。

村裡的環境收拾幹淨了,“建”的程序也随之跟上。在農村,部分村民有随地大小便的陋習,這不僅影響衛生環境,還對村民的健康埋下隐患。從2018年10月開始,茶坑村全面推進“廁所革命”,以多種形式和途徑開展文明如廁宣傳教育,培養村民健康的生活習慣。在此氛圍下,茶坑村投入了103萬元,以梁啟超故居景區建立為契機,對村内6間公共廁所進行改造更新,其中3間達到A級旅遊廁所。與此同時,村民積極響應村裡的号召,自行對住宅内的戶廁進行建造,實作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

一輩子生活在村裡的袁松柏親眼見證了村裡這幾年的變化。過去,村道上垃圾被随意丢棄,污水四溢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今走在村路上,每100米就能見到一個垃圾桶,新增的35個垃圾收集點每天都有保潔員負責清運消毒。全村4個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站每日運轉,處理後水質達到一類排放标準,正源源不斷地向周邊的柑園輸送。袁松柏說:“現在村裡越來越靓,心裡别提有多高興了!”

台山市海宴鎮五豐村

扶貧直播間打開産品新銷路

“這是我們海宴特色富貴竹‘彎竹’,觀賞價值特高,歡迎朋友們下單選購……”炎炎夏日,走進台山市海宴鎮五豐村商業街,位于二樓的善融扶貧直播間裡時常能見到這樣的直播場景。

直播帶貨助力精準脫貧,是五豐村“新時尚”。今年以來,為拓寬農産品銷售管道,進一步提高貧困戶收入,讓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到扶貧直播活動中來,海宴鎮扶貧辦與五豐村攜手科技公司在該村商業街打造精準扶貧直播間。

“目前,該村街已打造3間扶貧直播間,帶動26人參與微商直播營銷,各大電商平台上線産品超過15款。”海宴鎮挂職黨委委員、五豐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金燦說,精準扶貧直播間依托直播技術,向網絡客戶推薦五豐村乃至整個海宴鎮的特色農副産品,幫助全鎮特色農副産品打開新銷路。

探索設立“電商+扶貧”直播間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地農産品面臨滞銷,海宴鎮也面臨同樣的困難,尤其該鎮特色經濟作物富貴竹恰逢收銷旺季,讓農戶和許多花卉銷售企業陷入了兩難境地。

疫情之下,如何挽救7000多畝富貴竹?“現在直播帶貨很火熱,不如我們也嘗試一下。”陳金燦一早便提出,五豐村有場地、有資源,可以借助當下最火的直播形式,以“電商+扶貧”的模式,開展線上推廣,直接幫貧困戶帶貨。他的想法很快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援。

今年3月,随着台山市供銷社上線淘寶電商平台和貧困戶微商平台,海宴鎮一舉打通線上扶貧管道。3月18日,海宴善融扶貧直播間正式成立,由海宴鎮扶貧辦提供人氣主播首先為貧困戶進行農産品銷售推廣。

4月16日,拼多多直播扶貧活動在海宴鎮五豐村善融扶貧直播間開播,陳金燦和另外兩名駐村第一書記走進直播間,為“宴竹”代言。開播當晚短短1小時,銷售富貴竹超1100單,累計銷售富貴竹11000多枝,銷售額達3.4萬元。

“我們扶貧直播間主要幫助貧困戶帶貨,拓寬農産品銷售管道,提高貧困戶收入,讓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到扶貧直播活動中來。”陳金燦說,随後該鎮通過自主教育訓練,培育了一批網紅直播能人,讓貧困戶和農戶一起參與直播帶貨,拓寬了全鎮農産品銷售管道,提升海宴特色農産品知名度。

據統計,今年以來,扶貧直播間共為23名村民及脫貧對象提供教育訓練學習機會,帶動26人參與微商直播營銷,各大平台上線産品超過15款。“扶貧直播間定期對海宴農産品進行直播宣傳,并深入貧困戶家中和産業基地進行直播,通過視訊直播帶動‘消費扶貧’,助推海宴扶貧産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有效提升了貧困戶自主脫貧能力。”陳金燦說。

“電商+扶貧”将走向全市

今年來,随着五豐村“電商+扶貧”模式取得實效,成功帶動台山市其他鎮村積極嘗試直播帶貨,走“電商+扶貧”新路子,北陡鎮正是其中之一。

6—7月,正是北陡鎮荔枝豐收的時節。驅車駛入該鎮,公路兩旁随處可見生長茂盛的荔枝樹,紅彤彤的荔枝高挂枝頭。沿線的村民們早早摘下第一批成熟的荔枝,到公路邊擺賣,供來往遊客嘗鮮。今年,村民們有了銷售荔枝的新管道。

6月23日,台山市扶貧直通車“直播帶貨”電商技能教育訓練班首場教育訓練班在北陡鎮開班。授課現場,當地駐村第一書記、巾帼創業合作社、婦女創業者、返鄉青年創業者、自營農特産品店主等20多人一同學習直播相關知識和技巧。學員們在手機前進行模拟直播、展示産品、品嘗水果、介紹特點……在導師的指導下,學員們的直播漸入佳境。

“希望通過直播帶貨,扶持本地農産品經濟發展,拓寬農特産品銷售管道,增加農民和貧困戶的收入。”台山北陡鎮挂職黨委副書記文健明說,今年受疫情影響,北陡鎮準備舉辦網絡荔枝旅遊文化節,借助網絡平台直播帶貨,推廣北陡旅遊和特色農産品。

不光北陡鎮,記者了解到,台山市扶貧直通車“直播帶貨”電商技能教育訓練班将在未來3個月走進台山市各鎮。通過教育訓練及孵化,在各鎮(街)培養打造一批掌握電商理論、熟悉電商業務、擅長特色農産品上行的農村電商骨幹,幫助貧困戶、婦女和返鄉青年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增收緻富。

開平市沙塘鎮紅嶺村

扶貧柑結出“緻富果”

走進開平市沙塘鎮紅嶺村,農戶們正埋頭紮在貴妃柑産業扶貧基地裡,彎着腰清理雜草,悉心照顧着他們的“搖錢樹”。“一期850畝的柑橘種植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預計今年末的畝産量可達5000斤。”展望未來,紅嶺村黨支部書記勞樹棋一臉憧憬。

貴妃柑種植基地是開平市沙塘鎮近年來引進的重點扶貧項目,也是當地實作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項目以“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就業”産業化經營模式,打造集休閑觀光、旅遊采摘于一體的綜合型水果園區,帶動當地群衆實作脫貧緻富。

産業“造血”實作脫貧增收

貴妃柑種植項目,既實作産業興旺,更帶動就業,幫助貧困戶脫貧緻富。目前,紅嶺村已有20多名村民和貧困戶選擇到種植基地工作,使貧困戶真正有了“造血”功能的穩定收入。村民李寶笑便是其中之一。“我主要負責給柑樹除草、殺蟲、施肥,工作比較輕松,而且時間不受限制。最重要的是,來回上班隻要幾分鐘時間。”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讓她在通過勞動創造價值、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能兼顧照看家裡患病的孩子。

“貧困戶到基地工作按11元/時的标準計算工資,李寶笑每個月的收入約有1600元。”勞樹棋算了一筆賬,“此外,村裡還為她設定了衛生保潔的公益性崗位,每月可收入1700元。”

為了激發貧困戶的内生動力,基地還出讓5畝柑田,引導貧困戶與其合作,通過提供果苗、肥料、技術和建立連片示範種植基地等方式,鼓勵貧困戶自主創業,提高經濟收入。

每天早上,結束貴妃柑種植基地的工作後,村民勞群珠馬不停蹄地來到她“私人訂制”的柑田裡忙活起來。“我手不靈活,眼睛也不好,進不了工廠,”勞群珠說,“如今每個月我可以在種植基地工作掙2000元左右,慢慢過上了好日子,很滿足,當然得更勤快點。”

“按收成價3.5元/斤,預計今年年底每戶可收入約5800元。兩年後,柑橘種植将到達盛果期,每畝産量将遞增到6000斤以上,每戶年收入可增加到3.5萬元。”江門市創潤生态果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榮發說。

農旅融合共享發展紅利

脫貧攻堅讓紅嶺村不僅加快了前進的步伐,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也都得到了徹底的改善。曾經雜草叢生、垃圾堆放的小山頭,變成了村級“小公園”;老舊危房屋拆除騰出的空地上建成一排排整齊的附屬房,既友善村民堆放農具和雜物,又不失農村特色。

“人居環境做好了,接下來,我們村還将結合自身擁有的獨特而極具魅力的自然人文資源,通過做大貴妃柑産業規模及優勢特色品牌,發展鄉村旅遊,提高貴妃柑産業旅遊扶貧品質,促進穩定脫貧、可持續脫貧。”勞樹棋說。

據介紹,紅嶺村規劃在貴妃柑産業基地四周及沿路兩旁引桃、柚、李等10多個名、優、稀水果品種,建設精品“四季果園”,打造成集休閑觀光、旅遊采摘于一體的綜合型水果園區,形成四季有水果的貴妃柑産業發展新格局。

“鄉村旅遊要帶動貧困戶參與其中。”沙塘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将積極推進各類旅遊企事業機關和社會組織與紅嶺村“結對子”,在勞動用工、農副産品采購、産品開發、宣傳推廣等方面對口幫扶,創新農民(貧困戶)财産入股參與扶貧開發的新路徑,建立鄉村旅遊收益共享機制,讓貧困農民分享旅遊開發的長期收益。

鶴山市古勞鎮茶山村

“茶旅結合”帶旺鄉村産業

6月26日,古勞鎮茶山村村民明叔一大早起了床,“今天是去茶園工作的日子,要早點準備”。明叔是古勞鎮精準扶貧戶,也是該村扶貧茶園的一名勞工。“以前每年的總收入大概有2萬多元,自從在茶園工作,一年可以掙到3.5萬元。”

明叔所說的扶貧茶園,就是古勞鎮茶山生态茶園。近年來,古勞鎮立足茶山優勢,将精準扶貧項目與古勞茶山生态園項目相結合,依托企業的種植技術,運用扶貧政策,提高種茶收入,助21名扶貧對象實作增收。目前,茶山生态茶園種茶面積已達300多畝,每年為每戶扶貧對象增收6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打造茶山生态茶園

古勞鎮茶山村位于海拔546米的茶山之上,含道坪、樂安、坑坪和紅星4個自然村,戶籍人口743人。該村與佛山南海西岸、高明楊和鎮及鶴山龍口鎮連接配接,與南海西樵隔西江相望。

茶山村素以茶聞名。“茶山的茶樹分為青芽型和紅芽型,其中以青芽型最為著名,我們的‘古勞銀針茶’就是用青芽型鮮葉制成的。”茶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黃秀芳介紹道,發展茶山生态園,是古勞鎮的助農新方式。

“要把村民緻富路上的‘大山’變為‘墊腳石’,就要發揮茶山原有的資源和優勢,發展茶山生态園。”黃秀芳說,茶山村曾是江門市十大貧困區之一,2018年,為扶持本地特色産業發展,助力村民脫貧,古勞鎮攜手當地熱心企業,結合精準扶貧工作,打造該鎮“百企扶百村”項目——古勞茶山生态園項目。

據介紹,該項目由鶴山市雅圖高新、雅圖仕等21家非公企業和“兩新”組織出資,在茶山生态園認種21畝茶田,支援21名精準扶貧對象投身種茶産業,形成“公司+茶園+扶貧戶”模式。“依托企業提供的種植技術,村民種茶收入提高,種茶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精準扶貧對象通過參與茶山生态園項目實作增收。”黃秀芳說,自項目實施以來,21戶精準扶貧戶每戶年收入平均增加5600元。

“茶旅結合”助村民吃上“旅遊飯”

茶山村有美麗的生态景觀,更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據記載,1947年春,高鶴人民解放軍總隊和敵後遊擊武工隊挺進茶山,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動群衆參軍參戰,開展武裝鬥争,讓茶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革命老區。

“茶山有很多紅色革命故事,要銘記首先要保護和發展。”黃秀芳說,近年來,古勞鎮發揮茶山優勢,走“茶旅結合”路子,打造了一條集紅色教育和生态觀光旅遊為一體的“古勞水鄉茶山紅星之旅”,途經道坪村候車亭、田螺坑軍隊集結廣場、紅星村遊擊隊駐紮點、茶山革命曆史展覽室及茶山生态茶園等,全長6公裡,帶旺當地旅遊的同時,為村民和貧困戶創造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

如今,上下茶山途中,沿途的農家樂生意十分紅火。在茶山村委會七星坑村開農家樂的勞先生介紹說,自家農家樂靠五指毛桃水浸雞和山泉水來吸引遊客,收益十分可觀。“雖然隻有10張台,但每年效益都在10萬元以上。”

古勞鎮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古勞鎮正對茶山遊擊隊駐紮點進行修複,在保護生态資源的基礎上,打造鄉村生态旅遊和紅色旅遊相結合的路線,更好地推動茶山村可持續發展。

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

“馮如品牌”鋪好農旅結合興業路

走進馮如故居,大廳裡陳列有馮如畫像、馮如設計制造的各式飛機模型以及他駕駛飛機的照片,他生前使用過的生活用品整齊地擺放着,再現了這位航空先驅的不凡人生。

馮如故居坐落在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委會杏圃村。近年來,這裡的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硬底化的鄉村道路兩旁,是綠油油的稻海,還建有村道驿站和景觀藝術建築;破舊村道經過翻新變成了鋪滿鵝卵石的水泥路,殘舊的小農房換上新裝,豬舍、雞欄變身休閑小公園……

該村以打造“中國航空第一村”為目标,大力打造馮如文化特色旅遊品牌。“馮如品牌”不僅為村子攢得人氣,也為當地農旅發展帶來生機。

特色文化築起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要發展,優美環境是基礎。昌梅村雖是名人故裡,但因公共設施殘舊、污水橫流、禽畜散養等問題,發展受到阻礙。

對此,昌梅村全方位多措并舉,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牛江鎮将“三清一改”“廁所革命”和污水設施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随着長年累積的生活垃圾得到清理,各個自然村都建起了公共廁所,3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點投入使用。昌梅村如廁難、環境髒、村容差等問題得到解決。

今年5月,該村開展“三線”整治專項行動。針對村中最為雜亂、群衆意見最大的幾個線路彙聚點,該村實行“一點一策”整改措施,僅用三天就完成了30多個點的作業。空中“蜘蛛網”消失,鄉村“顔值”再次提高。

做好鄉村旅遊文章,強化規劃是關鍵。牛江鎮巧妙地把昌梅村的名勝、高聯村的僑味、蓮塘村的古韻完美融合,積極打造“農業+旅遊”馮如文化精品線路。“我現在已經是馮如文史館、鄭錦波故居等紅色精品旅遊線路的講解員!”駐點在牛江鎮昌梅村的“三支一扶”志願服務者梁江霞,去年已經講解了60多場次。

目前,馮如文化精品線路現有入庫項目38個,計劃總投資2700多萬元。其中,昌梅村有15個項目,投資1200多萬元,現已建成12個項目。馮如文化精品線路建成後,不僅可為村民群衆提供美麗宜居的環境,還可以更好地擦亮馮如故裡的名片,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領略牛江之美。

萬畝示範基地帶動扶貧增收

每年早春二月,冬種馬鈴薯進入成熟收獲期。在牛江鎮昌梅村、仕垌村等馬鈴薯種植基地,多個種植戶正奔波于田間地頭,有條不紊地收獲地裡的馬鈴薯。

随着今年恩平馬鈴薯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牛江鎮昌梅村馬鈴薯種植熱情更加高漲。牛江鎮是國家級萬畝水稻示範基地和國家級萬畝馬鈴薯示範基地。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優質水稻和馬鈴薯兩大特色農産品,全鎮每年冬種馬鈴薯1萬畝以上,總産量累計達10.5萬噸;水稻每年總産量累計達5.5萬噸。

以這兩個國家級農業平台為例,吸納靈活就業扶貧對象350多人,75戶貧困戶直接種植馬鈴薯280畝,今年每畝收益達5000多元。牛江鎮更是通過“小康農場”的方式,以農技教育訓練和農種生産為幫扶方式,積極幫助貧困戶脫貧奔康的創新平台。作為兩個國家級高産示範基地的核心區,昌梅村2戶貧困戶在2018年底前全部實作脫貧。

同時,該鎮發揮各類扶貧助學金作用,資助就讀中國小的貧困家庭子女,落實貧困戶子女免費入讀中職學校政策,切實確定每一個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正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