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零年代,煙台的三鮮片湯因為疫情,已經宅家日久,每日除了陪孩子上網課,例行服務會員咨詢外。就是研究怎麼吃,一日三餐,變着花樣,成了家庭的重大課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因為疫情,已經宅家日久,每日除了陪孩子上網課,例行服務會員咨詢外。就是研究怎麼吃,一日三餐,變着花樣,成了家庭的重大課題。</h1>

孩子媽的絞盡腦汁,加上小某書的引導。各種口味,中西面點,南北大菜,各地小吃,排着隊來。

孩子媽也确實用心,做的也确實有模有樣,色香味形俱全。滿足了全家人味蕾的欲望。

七零年代,煙台的三鮮片湯因為疫情,已經宅家日久,每日除了陪孩子上網課,例行服務會員咨詢外。就是研究怎麼吃,一日三餐,變着花樣,成了家庭的重大課題。

剛才,又快晚飯時間了,照例民主協商,問大家想吃什麼,想吃什麼呢?還真是想不出來了。

孩子們想吃披薩,沒問題。孩子媽立馬帶領去做了。

我得以安靜下來,可以繼續碼字,構思着下一章的内容,月曆退回到七零年代,忽然感覺舌邊兩側有異動,好久沒這種感覺了,宅家期間,超額滿足了味蕾的需求,感覺都不會流口水了。

前邊好像加演片,現在是正片時間了,腦海裡隆重映出幾個字:三鮮片湯。

七零年代,煙台的三鮮片湯因為疫情,已經宅家日久,每日除了陪孩子上網課,例行服務會員咨詢外。就是研究怎麼吃,一日三餐,變着花樣,成了家庭的重大課題。

是的是的,就是三鮮片湯,國小二年級,大約1979年,學校選了幾個學生去少年宮學吹号,準備組一個學校自己的護旗隊。

集會時,最前邊是旗手舉着少先隊隊旗,兩側是護旗手。後邊跟着一個大鼓,大鼓兩側是兩個大镲,後邊就是我們了。六到八個号手,甚至更多。

出旗時奏的少先隊出旗曲,讀到國小這麼高層次的朋友應該都會哼幾句。

每天放學後去少年宮學吹号,吹得兩個腮幫子疼,口幹舌燥,以前也沒有礦泉水。隻有老師的辦公室有水。沒有好意思去找老師要水喝的。

那時少年宮隔着南大街(那會兒叫躍進東路)對面是一片平房,平房往東就是博物館天後行宮。有一間偏房,還要上去幾個台階。門口豎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三鮮片湯。

是老兩口開的,那年看年齡就六十多了,我很佩服老兩口那麼早就有經商意識,應該是1979年。

吹号吹得口幹舌燥,肚子裡也餓唠唠的,在台階下打聽了一下,有五分錢的,有一毛錢的,分大小碗。

口袋裡正好有五分錢鋼镚,媽媽給的冰棍錢。那會,五分錢能買一根高品質的牛奶冰棍。

七零年代,煙台的三鮮片湯因為疫情,已經宅家日久,每日除了陪孩子上網課,例行服務會員咨詢外。就是研究怎麼吃,一日三餐,變着花樣,成了家庭的重大課題。

我決定把五分錢改變用途,消費在三鮮片湯上,解決味蕾的需求。

店裡已經有現成的三鮮片湯,放在一個大保溫桶裡,門口的老太太,讓屋裡的老爺子給我盛了一碗,還特意交代多給半勺。

白色的大瓷碗,滿滿一碗,我用小鋁勺攪了攪,發現裡面有蛏子,有木耳,黃瓜片,有紫菜蛋花,再就是面片,切成菱形。加了醬油,用澱粉勾芡的。

喝了一口,滿口鮮,蛏子一點沙也沒有,應該是用心淘洗過了。滿滿一大碗不一會就讓我呼呼喝進去了。小肚子也挺起來了。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減少吃冰棍,省下錢等着吹完号,去少年宮對面喝老夫妻的三鮮片湯。

很多年過去了,偶爾自己也做過,但是離老夫妻做的口味差得很大。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老夫妻如果還健在,應該是百歲老人了。

看新聞,有消息人士警告,這次疫情可能會成為常态,與人長期共處。世界經濟會大幅倒退,逆全球化。

美國率領着小弟們想趁火打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威脅中國賠償它們因為自己作造成的損失,想搞八國聯軍2. 0版。

最近又每天來南海和台海找事挑釁。

不能慣着它們的毛病。

我想最壞就是退回四十年喝三鮮片湯,想起那會的安逸甯靜的生活也真是很不錯。

耳邊響起少先隊隊歌: 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

七零年代,煙台的三鮮片湯因為疫情,已經宅家日久,每日除了陪孩子上網課,例行服務會員咨詢外。就是研究怎麼吃,一日三餐,變着花樣,成了家庭的重大課題。

感謝朋友們的關注和點贊支援,牛年大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