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選“紅湯”“白湯”,再從20多種澆頭中選擇自己的最愛;先聞香氣、再吹開油花,喝湯、挑面;從100多元的“秃黃油”,到30多塊錢的焖肉⋯⋯260多年曆史的松鶴樓面館終于進京。那麼問題來了:松鶴樓最貴的澆頭貴在哪兒?最親民的澆頭有什麼“不平凡”之處?吃蘇式面有哪些講究和門道⋯⋯新京報記者獨家探店采訪為您一一解答。
◆最貴“秃黃油”
128元的單人套餐、388元的四人套餐⋯⋯菜單上,最“貴族”的當屬時令的“秃黃油”。“秃黃油”究竟為何貴?松鶴樓面館事業部營運總監戈灏稱,“秃黃油”是蘇州的方言,秃是“隻有”或“獨有”的意思。如果了解了“秃黃油”的做法,就知道它珍貴的原因:在出蟹後取出蟹膏蟹黃,加上炒熟的肥膘末,然後用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焖透,高湯調味⋯⋯在拿秃黃油的單人套餐中,含有蟹黃50克,蟹膏30克,配有姜絲、醋、姜茶,可以說是這個季節的“頂級”面。

“松鶴樓面館講究真材實料,比如,秃黃油沒有蟹膏會減分,而我們使用的蟹膏都來自陽澄湖大閘蟹。”戈灏告訴新京報記者,根據統計,昨天松鶴樓面館在上海、杭州、南京的門店營業額環比上周上升了10%左右,應該都是蟹粉蟹膏澆頭做出的貢獻。“很多人對秃黃油的評價都是‘太美了’。北京人應該也會很喜歡。”
在蘇州話中,“秃”音近似“忒”,在松鶴樓面館點“秃黃油”的時候可以試試蘇州話的發音,讓吃面也更加入情入景。
◆最親民“焖肉”
在菜單上,“鮮冠江南四登科”十分醒目,這是松鶴樓面館的“四大招牌”。其中就包括價格最親民的焖肉澆頭,澆頭加上面30多元。戈灏說,雖然蘇式面的澆頭品種之廣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但是歸結起來,蝦仁、鳝糊、焖肉三種最具代表性。
松鶴樓的焖肉要選層層分明的五花肉,經過燒、焖、壓。燒肉的配方隻有老師傅知道,雖然裡面集合了衆多香料,但是香料一定不能“過”,“過”了就沖掉了肉香味。焖肉燒好後要在自然溫度下過夜,然後把肉撈出來,切成一公分左右的肉塊。汁的大部分要留下來做下一次焖肉老汁,一小部分取出來加料,做成獨有的“助汁”,用于做紅湯面的紅湯。
焖肉面吃的時間也有講究,一定要将焖肉放在面下焖3到5分鐘。當肥肉從純白變成透明,這個時候的焖肉才是品嘗的最佳狀态,入口即酥。
◆最特色“姑蘇鹵鴨”
松鶴樓始于1757年,但是在有記載之前,松鶴樓就是以“松鶴樓鹵鴨面館”聞名。鹵鴨的特點是“先甜後鹹,肉質鮮潔”。“鮮”是“鮮亮”,而“鮮亮”則取決于使用的紅曲米。松鶴樓的鹵鴨使用的是紅曲米七個等級中的頂級。
“潔”字展現在制作鹵鴨的有趣過程。戈灏說,做鹵鴨的鴨子必須要四斤重。“鴨子要在天蒙蒙亮的時候喂飽,一路從昆山船運至蘇州,再從碼頭趕下來,一路趕到城裡的松鶴樓。鴨子吃飽了一運動,汗液等雜質就會排出。到了店裡迅速宰殺,井水沖洗半小時。然後大火半小時、小火一小時,晾涼後上盆,取老鹵、冰糖勾‘玻璃欠’澆上去。”
“姑蘇鹵鴨”澆頭可以說是松鶴樓面館最大特色,這碗鹵鴨面也在“蘇州十大金獎面”中榜上有名。
◆最具儀式感“小事”
吃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在松鶴樓面館吃面,卻是一件極其講究的大事。戈灏說,蘇州人吃面,要先把碗端起來,聞一下、輕輕吹開油花,喝一口湯。再把面挑松,配着澆頭正式吃面。
蘇州的面細、白、長,吃起來不爛、不梗、滑溜。講究三燙:碗燙、湯燙、面燙。為了防止面坨,蘇式面在碗中呈現的樣子叫做“鲫魚背”:兩頭尖中間大。這是蘇式面撈面師傅必備的技藝:撈面後要甩面,把水完全瀝幹,不帶鍋裡的水進入湯裡。如果帶水進湯,蘇州人會覺得“有面氣、不好吃”。“面緊了,不會吸湯,不容易坨。吃的時候挑松,再讓面條吸收湯汁。”
在大的分類方面,松鶴樓的蘇式面分為湯面和拌面,湯面又分為紅湯白湯。如果嚴格按照蘇州的吃法,就是“秋冬紅湯,春夏白湯”。蘇式面講究“過橋”,也就是澆頭和面分開,擺在面前一碟一碟,一份澆頭可以幾個人一起嘗嘗。“比如焖肉面,可以讓服務員幫忙分成兩三份。”
戈灏說,因為松鶴樓面館剛剛北上,不敢保證所有服務員都能将蘇式面的來曆、特點和吃面的方法講的都很清楚。如果有顧客想要了解,可以找門店中穿黑色西裝的從業人員,他們“都是能說的”。
新京報記者 王萍 圖檔來源 企業供圖
編輯 王琳 校對 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