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絕對是可以代表北京的味道,也可以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即便同為北京烤鴨,其實也是分為挂爐和焖爐兩大流派的。

簡單的講,北京焖爐烤鴨是以便宜坊為代表的,基本屬于獨此一家。而挂爐烤鴨是以全聚德為代表,後續新興的大董、利群、四季民福等也都屬于挂爐烤鴨這一大派。
這兩大流派間到底有什麼關系和差別,讓我們慢慢道來。
烤鴨起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建康(今南京)。當時被稱為“炙鴨”。明朝初年的時候,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日食烤鴨一隻”,宮廷禦廚為了讨好這位皇帝,每天變着法地研制鴨子的新吃法,最終誕生了著名的南京烤鴨。
朱棣遷都北京後,也将南京烤鴨的習慣和皇宮内的烤鴨帶到了北京。南京烤鴨是以肥大的草鴨為原料,而到北京後,又發現了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也就是所謂的填鴨。與草鴨相比,填鴨的油脂更多,烤出來的味道更好。
南京的烤鴨最初是分為叉燒烤鴨與焖爐烤鴨的。北京烤鴨中的焖爐流派就是南京焖爐烤鴨在北方的發展和延續。永樂十四年即在京城開業的便宜坊,就是這一派當仁不讓的扛把子,也幾乎成了目前最後的堅持者。
1864年開業的全聚德,其創始人楊全仁将叉燒鴨技術發展到了”挂爐“狀态,使得烤鴨的技術有了極大的革新,名聲也不斷增大,最終名滿京城,享譽全國,也使挂爐一派幾乎成為了北京烤鴨的代名詞。
焖爐烤鴨所用的焖爐,是從地面直接用磚砌起,一面磚牆下有爐門,爐内可烤5-7隻鴨。焖爐烤鴨不是明火,而是将秫稭放入爐内,點燃後将烤爐内壁燒熱到一定程度,呈灰白色,将火熄滅,然後将鴨坯放在爐中鐵罩上,關上爐門,全憑爐内炭火和燒熱的爐壁焖烤而成。中間不能開爐門,也不能移動鴨子,一次放入,一次取出,要有一定的把握。是以,烤爐是關鍵,如果爐燒得過熱,鴨子就烤糊了;熱的溫度不夠,鴨子就生,是以在燒爐時,爐内壁燒成灰白色,迅速将生鴨坯放入爐内,半小時後,即可出爐。
而挂爐不安爐門,用棗木、梨木等果木為燃料明火烤制,因果木燃燒時,無煙、底火旺,燃燒時間長。又因為沒有爐門,挂爐烤鴨在烤制時是可以随時檢視和翻轉的,鴨子入爐後,要用挑杆有規律地調換鴨子的位置,比如還要有“撩裆”的技術操作,以使鴨子受熱均勻。因為挂爐烤制的方式火力強烈,鴨子皮下脂肪化掉,烤成的鴨子皮脆肉嫩。
從口感上講挂爐烤鴨的皮更酥脆,而焖爐烤鴨的肉更嫩。是以也有挂爐吃皮,焖爐吃肉這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