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餘位專家學者通力合作,曆經十年時間标釋、校稿與審稿,上海圖書館館藏稀見清代尺牍——《青溪舊屋尺牍》《通義堂尺牍》首次公開出版。此次出版之二種尺牍是以清代學者劉文淇、劉毓崧父子為中心的珍稀資料寶庫,涉及人物460餘位,信函3041封,字裡行間記錄了大量當時的社會生活、文人交往、學界動态、書籍刊刻等資訊,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青溪舊屋尺牍》《通義堂尺牍》概稱為“劉氏書劄”,上世紀80年代由在上海的劉氏後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文獻價值極高。“劉文淇、劉毓崧父子二人都是揚州學派代表人物,與劉師培并稱清代三劉。而與劉氏父子書劄往來者亦不乏當世名家。”日前舉行的學術研讨會上,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舉例說。阮元、阮梅叔,乃清代大家;汪孟慈亦屬揚州學派,乃知名藏書家;劉寶樹、劉寶楠、劉恭冕等三人,俱為知名揚州學派學者,劉寶楠甚至與劉文淇并稱巨擘;包世臣亦為清代知名學者,為著名書法理論家和重要清代碑帖學者;吳讓之為書畫、篆刻大師;梅伯言師承姚鼐,方存之為後期桐城派重要人物,其《柏堂集》《春秋左傳文法讀本》俱為名著;張嘯山著有《校刊史記集解索隐正義劄記》一書;包慎言治漢學有成,著有《春秋公羊傳曆譜》;曾國藩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莫友芝與鄭珍齊名,史稱西南巨儒;許印林則系出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亦知名經學家;王檢心為晚清知名理學家,身後留下《闇修記》《春秋本義》等名著。此外,丁晏為清代知名樸學大師,治學數十年,碩果累累;魏源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二者皆為後人所熟悉,皆成後世重要研究對象。這些名家,與劉氏父子可謂并世之群英,其書劄有大量史傳未曾記錄的文獻,能補充後人一窺清代嘉慶至道光間文人盛事及學界要聞。
值得一提的是,為友善學界研究與利用,此次出版以原件彩色圖檔與釋文對照的形式面世。記者了解到,标釋是一項極為辛苦的工作,單以文字辨讀為例,信函多以草書寫就,辨識起來十分困難,一字之誤即影響句讀甚至通篇的正确性,隻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毯式地比對草書字典,耗費極大的精力。似文言非文言、似白話非白話等文辭,也給斷句帶來困難。最終,在海峽兩岸30多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難題被一一克服。
業内人士指出,作為兩岸古籍界合作的重要成果,《青溪舊屋尺牍》《通義堂尺牍》的出版将有助于促進清代學術史,特别是揚州學派的研究。經過半個多世紀來的不斷征集和各方捐贈,上海圖書館目前擁有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尺牍文獻達12萬多通,是國内收藏名人尺牍數量最多的公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表示,對于這份寶貴的曆史文獻遺産,該館将繼續開展相關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讓尺牍文獻孤本不孤,化身千百,為社會服務。
作者:李婷
編輯:許旸
圖檔來源: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