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耀眼奪目的榮譽證書,一個個發明創造的技術模型,一項項攻堅克難的課題項目……10月12日,記者在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被團隊取得的成果所震撼。這需要他們怎樣的付出呢?
“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踐中一點點‘磨’出來的。”陝西省勞動模範、創新工作室領銜人楊聯東笑着說。面對大家對工程模型的疑問,他自信滿滿地解釋着……
說起攻堅克難的故事,在楊聯東的團隊裡就像家常便飯。在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丹江口大壩加工工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就是300垂直升船機高空鋼梁拆卸安裝施工項目,鋼梁需要在距離地面高90米的幾個獨立支墩上安裝。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他帶領技術團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研究、論證,創新運用高空整體水準滑移新技術,成功解決了這個工程最棘手的難題。
溧陽抽水蓄能電站是當時在建的國内地質條件最為複雜的蓄能電站,工程面臨施工環境複雜、安全風險極高、洞内高強鋼焊接難度大等難題。“怎麼辦?三個字:學、拼、幹。”楊聯東臨危受命,堅定信念“要麼不幹,要幹就要幹到最好”。
日方為該工程的技術督導,當時大HD800MPa級鋼岔管洞内原位組裝及水壓試驗項目,日方提供的方案工期要延長3個月,成本增加近500萬元。為了讓外國人見識中國工程師的智慧和水準,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經過仔細論證優化比較,僅一個方案就畫圖二百多張……最終方案順利實施。赢得了日方工程師的尊重和贊譽。該工程也榮獲了中國工程建設品質方面的最高榮譽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他常對年輕人說:“你們不要怕困難,一個工程困難越多,意味着亮點越多,最後取得的成績越大,工程竣工後成就感越強。”
在楊聯東看來,科技工作是隐蔽工程。一個個小創新,串起來就是一個大成果,每個成果連起來就是一項優質工程的亮點和成績,關鍵是做事時要有一顆匠心。
在世界最大規模抽水蓄能電站豐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施工時,鋼管壓制模具到了技術攻關關鍵時刻,徒弟楊建軍卻猶豫了。“當時腦子裡一連串怎麼辦?出錯怎麼辦?”楊建軍回憶說。師傅楊聯東的一句話“沒事,大膽壓制,出了問題我負責。你要多想想,萬一成功了怎麼辦!”讓他備受鼓舞。
“搞科研誰敢保證不出錯,要勇于試錯。”楊聯東時常對年輕人說,“做技術工作一定要記住膽大心細。”
從2017年“楊聯東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以來,已經獲得授權專利65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59項,豐碩的科技成果,為企業節省資金約3000多萬元。
目前,工作室正在為企業培養更多的青年技術骨幹和技能工匠。其中,骨幹成員楊黨輝獲得“陝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田海鵬獲得“陝西省産業工匠”、汪祖三獲得“西安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号,工作室呈現出百花齊放、滿園花開的局面,匠心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本報記者 牟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