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互相關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初冬的北京,保留着金秋時的茂盛和豐收喜悅,秋高氣爽氣侯怡人,暖融融太陽照在人們的身上十分舒适惬意。這裡沒南方那種滿目翠綠殘夏之感,但,黃燦燦銀杏葉夾雜着火紅的楓葉景緻是另有一番,滿心歡喜邁入皇城之人,感到氣場如此大而增添幾分敬畏和歡喜。

人逢喜事精神爽,驅散霧霾見太陽。

天人合一遂人願,蓬生麻中好時光。

2014年11月28日我們一行一早從武漢出發,到“北京大學”去探望世英叔。一下飛機,正趕上入冬以來,北京難得的好天氣。湛藍色的天空上,漂浮着幾朵白雲,明媚陽光普照大地,金碧輝煌宮廷翹首綠蔭中,微風輕拂淡薄浮雲。此乃 “天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紅”正逢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天氣)。愉悅的心情,将媒體中所說的黃色霧霾驅散的無影無蹤。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和煦陽光映襯下的紫禁城,俗以“禮義仁智信”為名的金水橋①,高大的紅牆、金黃色的琉璃瓦,簡直高高在上金壁輝煌。成老師介紹說:“二環外還有些奇奇怪怪的建築,有空不妨上那裡看看,領受一下時代的脈搏和步伐……”

坐落在北京東城區成賢街上的“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與街對面的雍和宮,紅牆、金瓦,高大的牌樓、鎏金騷藍色的匾額融為一體,特大的氣場讓人肅然起敬。外加路邊那塊“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警示碑,越顯肅穆莊嚴。由武則天創制于神都紫微宮洛城殿的殿試(是以殿試是從唐開始的)。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自元朝以來就在泱泱學子中的佼佼者在“雅涵于樂”牌匾下②進行殿試,皇帝親臨出題和學子奮筆疾書的情景仿佛離得不是太遠。一首唐•薛存誠《禦題國子監門》生動描繪其盛況: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禦題國子監門》

碧瓦紅牆元代殿,皇家祭典鼓鐘阗。

聖人鄰裡同光耀,太學監中盡集賢。

豈止三千弟子院,分明萬世國人椽。

先師仰止欣留照,何日再望風俗淳?

孔廟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緻齋所,并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聳立在前院東面有碑亭,那裡有《進士題名碑》群。

二十年前送兒子赴日本留學,上北京日本駐華使館簽證時,曾帶着兒子特地到“博物館”來過,站在孔廟厚重的門廊前,有種時光倒流千年的錯覺,廟裡洋溢出讓人為之敬仰的文化史詩。那濃厚蓊郁的文化底蘊使人心升生敬畏,感覺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深邃而厚重。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博物館”中文化的精髓不光用眼睛看,更要是去感覺去領悟,那些殿宇、碑林、院落、朱門、古樹、青苔…… 寂言承載着千年來的文風武韻,葉落的甯緩和遠古的回想銘刻了曆史的脈動。我在古曲聲裡慢慢的走過回廊,緩緩走慢慢看所經過碑題,好像這些從孔廟的每處地基中,感受到一股源源滲出了聖賢之氣,暗含着情感思想的交融,柔勁的書卷之氣讓人無力去思考或是贊歎,隻有在交彙時刻産生的碰撞和震驚!“博物館”是儒家自古傳承文化底蘊中的堅韌和節義,而遊客能帶走的,隻有膚淺的感悟或還不能屬于自己的思想和靜谧。人們所膜拜的是文化、思想、精神上的傳承,這種傳承隻有在寂靜殿堂裡與前來敬仰的人們之間的交融,在社會的交流中慢慢彌漫而擴散展來……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孔廟和國子監内博物館”記憶體放的進士碑,一共198塊,镌刻着五萬一千六百二十四名進士的姓名、籍貫以及他們的名次。“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内的進士碑,始于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開科取士後,就将進士題名镌刻于碑上,借以顯宗耀祖。而明朝又将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進士的姓名,故現存元代進士碑僅有三塊。即元朝3塊;明清兩朝共計195塊。據說,當局準備将聯考狀元的姓名、籍貫镌刻上碑,存放于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内。

為尋覓老外公-範軾③奔仕途的足迹,勉勵即将留學的兒子發奮努力,仿效先賢砥砺前行奔仕途。按照家母提供的線索,幾乎沒費什麼勁,很順利找到青石镌刻的第63号(進士)碑和镌刻的範轼湖北黃陂從上而下的六個字。這塊《進士題名碑》(一塊青石碑)如鶴立雞群格外顯眼。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因家母原告知:這是自元代科舉考試設《進士題名碑》以來的最後一塊,是進士們自籌資金所刻的《進士碑》,而且是青色的,大小也與衆不同;家母的事先提醒,也就消除見後一連串産生的疑問。

看到镌刻名字及下粘連“湖北黃陂”四字,有股血脈上的沖動和自豪,更為老外公那種勤奮力争光宗耀祖,為家鄉增光的精神所欽佩,對石碑所代表先賢的進取精神而肅然起敬,同樣被老外公所取得的功名而傾倒。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說實話,當年我還不大了解柏泉三甲張氏家族的曆史,僅知道八世祖禹木公④、十世祖畫臣公也⑤擷取功名,名镌刻于進士碑上。不知先祖們所創下輝煌細節,更不知道柏泉三甲張氏家族榮獲禦賜“五世鄉賢,八省名宦”的盛譽褒獎。從張範兩家現況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呀;還印證王永彬《圍爐夜話》:“詩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内含和真谛;

家母範氏家族的親戚頗多,從小耳濡目染,滿腦子都是範氏這邊的家族故事,什麼”四乳分蛋“、“父子同榜“、“黃陂範氏三傑”(即:範熙壬、範熙申、範熙績)、“公車上書”、“金弗朗事件”、“天津張園迎孫中山”等……

這快與衆截然不同的青色進士碑,除了顔色不同外,竟連碑石大小、高低、碑額上的圖案,全都不一樣。聽家母等老人講和史料中的記載,這塊碑是清朝晚期,為最後一輪科舉考試所立(不久科考制被廢除),這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所立的最後一塊《進士題名碑》。當年清廷經濟拮據,已無力負擔立碑所需的銀兩,由進士們自籌資金請人買碑镌刻而成,是以該碑自成一體,大小高低色澤與衆不同。

前面說這塊編号為63号的青石《進士題名碑》(紅色油漆醒目寫在碑石的左側),碑前,現有矮矮的藍色木制護欄保護,這在十四年前(2000年)這些護欄是沒有看不到的,當年人們可以在碑間自由穿行,随意拍照、撫摸、查找、和觀看(照片中能看到)。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自那年和兒子,在這塊青石碑上找到老外公—湖北黃陂範轼(名字)後,這碑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相距十四年,當我再次邁進孔廟,進門第一眼,就從198塊碑林中,直接将它指認出來。

當我再次看到這塊(青石)碑,感到驚訝和痛心,短短十四年對這塊碑石的損害,真的太大!太大!原本清晰可見的碑文,現已變得模糊不清字迹難辨,隻能抹上水增加對比度,才能隐約分辨出字迹。難道空氣污染使風化程度加劇?是人們頻繁接觸所至?還是其它物質對碑石的侵害?

自小我就聽家母說:“在北京孔廟的碑林中,有塊刻着老外公擷取進士功名的紀錄,那塊青石碑字迹清晰容易找到……” 在曆史長河中,十四年的光陰僅是白駒過隙,也就是一瞬間,可這十四年來歲月對這批珍貴的碑石損壞程度之大,實在讓人吃驚!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有關部門對其保護置若罔聞,不采取建房或用玻璃隔罩隔離等保護措施?這樣珍貴的曆史文獻,丢棄在簡易棚内風化?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擱置孔廟西側與國子監夾道中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動工乾隆五十九年刻成(曆經三年)《石刻十三經》碑林,命運就大不一樣。因為它們一直安置在四面不通風,兩頭遮擋的夾道内,風化程度相比就要小得多。幾百年來,碑文清晰可辨,并沒多大差異和變化。由此看來,人為的保護措施至關重要。據史料記載,原來《石刻十三經》保護得還要好點,擱置在國子監六堂中,1956年國子監辟為首都圖書館,《石刻十三經》碑群,這才遷出六堂,擱置到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裡,後蓋上屋頂,兩當頭修上牆,如同在房間中一樣。由于夾道有頂有牆,風化程度就好得多,碑文字迹清楚和初刻時沒什麼兩樣。

按有關專家所講《進士題名碑》如果像《石刻十三經》蓋頂圍牆(還沒考慮修玻璃罩隔離措施),費用需要八百萬,就這區區八百萬,審批之難,超乎人們的想象。以至等到所有《進士題名碑》成為《無字碑》,該八百萬始終沒能批下來。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尋找順治六年,張三異擷取進士題名的那塊碑,難度就更大了,靠自己從198塊“無字碑”中去一塊一塊查找,簡直是天方夜譚。有位熱心人看到我獨自轉去轉來,隔着欄杆艱難的尋覓,就主動上前告訴我:“隻要你知道先祖考取進士的時間,就能在管理人員的幫助下找到”。我跑到管理人員所工作的精緻小亭,隔窗報上先祖擷取進士功名的時間,管理人員根據她們手中的影印表格,很快查出該碑石的号碼。給據管理人員所指:“順治六年《進士題名碑》是160号”,根據紅色油漆所編的号碼,很快,我就找到刻有禹木公(八世祖張三異)名字所在的那塊碑。根據63号碑的現狀,直覺告訴我,160号碑的年代久遠,自然要風化得更厲害些,可能早已成“無字碑”了,這樣碑石上的姓名、籍貫橫豎是看不見的!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為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考題。現收藏于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遺憾的是欄杆圍住碑林無法靠近,160号石碑又位于碑林中間,相距甚遠又隔着欄杆。遠遠望去和我預感一樣,碑石額頭上的圖案已蕩然無存,碑上的文字肯定也全部風化,成為名符其實的“無字碑”。我隻有借助相機拉大焦距,拍下先祖踏實做人、勤奮讀書奔仕途的足迹。

再找十世祖張坦麟,雍正元年擷取進士的那塊173号碑,自然就友善得多。前車之鑒照本宣科如法炮制,隻是詢問查找來回跑兩趟。遺憾的是,和160号碑同樣的位置,欄杆阻擋無法接近碑體,隻有遠遠地艱難觀看。心中一陣懊悔,為什麼出門時沒帶上一個望遠鏡……仰望先祖擷取的功績,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一種崇敬的自豪感由衷升起。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這次北京之行,更說明柏泉政府和人民,對三甲張氏先祖作出貢獻是認可肯定的,如政府部門在相關檔案上所講:“研究地方家族史是研究地方史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明清東西湖曆史上,在衆多家族中,柏泉張三異家族是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因祖居西湖老屋塆,俗稱西湖張氏,又因其地當時屬漢陽縣豐樂裡三甲,又稱“三甲張”。考察其家族發展史,可以從一個側面展示東西湖明清時期的曆史面貌。值得特别說明的是,張三異家族幾代人修橋鋪路,修躲水墩,興師重教辦義學,家風嚴謹重孝悌,對柏泉地區做出了重大貢獻。十五世行簡在儲存其先祖著述方面功不可沒。他校刊書籍有《來青園詩文集》、《郪嘯軒詩文集》(并編次年譜)、《張氏诒糓遺集》、《榘選公文集》、《張氏墨存》等。這真是:

眼看碑石思緒千,興師重教孝悌嚴。

禹木開創通賢路,後輩努力齊争先。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尋碑小記 禺草号漢陽

注:

1)五座内金水橋之中,居中的橋最長最寬,為主橋,隻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中間的橋是蟠龍雕花柱,橋面最寬,當皇權統治中國時期,此橋稱為“禦路橋”,隻限天子行走。“禦路橋”兩旁的叫“王公橋”,隻許宗室親王行走。“王公橋”左右的叫“品級橋”,準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在太廟門前的稱為“衆生橋”,則準許四品以下的官員行走。

2)雅涵于樂,雅就是正、高尚、不俗,涵,即潛入水中、包涵、包容,合稱高尚包容在“樂”,樂就是音樂、快樂、喜愛的意思,“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雍也》:“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這裡的真實含義可能還是一個“教育方針”問題,就是“寓教于樂”,也可以說,學習絕對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孩子苦讀“奧數”,學習應當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不是點燈熬油的苦差事。

3)範轼,字亦坡,号眉生,湖北黃陂人。範仲淹的31世孫。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兒子範熙壬在秋闱中同科中舉,獲光緒皇帝禦賜“父子同榜”匾額與鎏金長聯,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進士,授兵部主事,曆官撫州知府。範轼曾在範仲淹任知州的故地饒州擔任過統稅兩年,以文正公之心為心,厘定稅章,利民利國,有口皆碑。有《秀蕻園集》。

4)張三異(1609-1691),字魯如,号禹木,湖北省漢陽縣豐樂裡(今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人。清順五年治戊子年(1648),鄉試名列榜首,順治六年己醜年(1649)進士。初任陝西延長縣令,正遇上旱災和蝗災。張三異夜露中求雨,組織百姓滅蝗,不辭勞苦,并捐資助赈,平價賣糧,救活不少災民。縣民是以為張三異建立生祠,列為當地名宦。不久,張三異升任南陽府丞。剿撫境内拐河響賊庾某等賊衆,除首惡外,脅從者全部釋放歸農。此期政績被收錄在《南陽名宦錄》中。嗣後,張三異轉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為上等,當地人在長虹橋建祠紀念他。後升任浙江紹興府知府。

張三異在延長、南陽、邵武任職期間,凡前任斷結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斷結,還平反了不少冤案、錯案,有“片言斷案”的美稱。在紹興任職期間,政績更加卓著。

張三異家教嚴整,十分注意對後輩的教育培養。三個兒子伯琮、仲璜、叔珽都為官在外,他時常告誡他們:“汝輩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愛錢,做好官’之訓,尤以活人為念。”“宜緘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擾民……惟謙惟和,以寬以恕。”三個兒子均能恪盡職守,政績顯著(另有傳)。他有胞侄17人,他給他們每人良田30畝,供他們讀書之用。

5)張坦麟(1677—1750)(按照三修張氏家譜記載:“康熙戊午年1678年生-乾隆乙亥1755年卒”)字畫臣,北湖北省漢陽縣豐樂裡(今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人。仲璜三子。

清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初任戶部主事,綜合考核為“精勤”,故為趙恭毅、張清恪大司農所器重,推薦他任通州倉監督。雍正元年(1723),累升遷至鴻胪寺卿。

三年(1725)授兩淮鹽運使。

五年(1727)晉升江蘇布政使。在江蘇與巡撫陳時夏意見不合。

六年(1728)正月調山東時,陳指使江蘇新任布政使趙向奎擅造僞證,勒賠巨額銀兩,以阻止其赴任。清世宗(雍正皇帝)震怒,将陳時夏貶任山東布政使,而讓張坦麟任山東巡撫,在陳之上。七月補任内閣學士,仍留山東,八月移任江西。

七年(1729)閏七月應召回京,十一月奉命往南河,會同河道總督孫毓恂協辦高堰工程。

八年(1730)母親去世,奏請回籍奔喪,經讨論,令其在工守制(即在任上服喪),直至十年工程竣工,才回籍服喪。

十一年(1733)正月,浙江修築海塘出現問題,張坦麟奉命前往襄辦。海塘修築會總理大臣程元章與副都統隆升意見分歧,不接受張坦麟的意見建議,緻使塘工屢潰,經部讨論,拟将張坦麟降一級調用。世宗旨意:從寬免其調用,仍令其督修海塘工程。

乾隆元年(1736),程元章、隆升被解職,以大學士稽曾筠總理海塘工程,仍留張坦麟襄辦。

二年(1737)正月回京城,不久任倉場侍郎,五月拔任江蘇巡撫,八月,出任安徽按察使,因疾病去職還鄉。

張坦麟生性嚴謹,勤于政事。在通州倉任職,廒座整齊堅固,糧食毫無虧損,已得清世宗歡心。及被破格提拔,委以财賦重任,剔除弊端,一塵不染,便引起庸官們的忌妒,引發赴山東時的勒賠事件。清世宗明察是非,再次破格提拔。曠遇殊恩,張坦麟忘身感奮,遇事不避嫌怨,最後遭到庸官們朋比排擠,孤立無援,年屆花甲,憂憤成疾。張坦麟曆官政績以及奏議都随皇帝的朱批谕旨儲存在皇家檔案中。

退職後,張坦麟在漢陽縣蔡甸鎮租房居住,足迹不入府城,與身為布衣時的兩三個舊友詩酒唱酬,不問政事,悠閑自得十餘年而卒。他生平著作很多,但因為官清廉,無力刊行,現存者僅為傳抄下來的散帙。

6)張行簡(1835-1906),字敬亭,号儒三,湖北省漢陽縣柏泉(今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人。張三異七代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