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現在《史記》不如《資治通鑒》受歡迎?

我發現《史記》受歡迎程度遠不如《資治通鑒》,原因有三點:

第一、《史記》是紀傳體、《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對一件事情的叙述,編年體更占優勢,比如《史記高祖本紀》就是一年年的紀事,枯燥乏味。但是《資治通鑒唐鑒》唐太宗的章節,就等于看李世民開挂的人生。

為什麼現在《史記》不如《資治通鑒》受歡迎?

當然,《資治通鑒》叙事也不完整,是以有了《通鑒紀事本末》,但是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好像也不如《通鑒》受歡迎。

第二、《史記》寫得很含蓄,《資治通鑒》觀點很明确。司馬遷寫一個人很難直接表明他的态度,比如他說劉邦出生的時候,劉媪夢與神交,不就是說劉邦是個私生子。他寫漢文帝的窦皇後見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寫旁邊的宮女“助皇後悲”,看似調侃宮女拍馬屁,其實是在諷刺權勢的力量。

為什麼現在《史記》不如《資治通鑒》受歡迎?

司馬光就不一樣,他就“臣光曰”,把自己的觀點擺出來,全書就一個思想,正統。凡是跟我觀念不合拍的,我就罵死你。跟我觀念一樣的,我就贊美你。就跟現在的評論一樣,先扣帽子,然後站隊,最後攻擊,是以很吸引人。

第三,名人背書。喜歡《資治通鑒》的名人很多,都是大家熟悉的政治、商人人物。但是,你聽過哪個商人或者政客喜歡《史記》,沒有。蘇轼說自己要《漢書》下酒,我看了這麼多文章,很少說到蘇轼喜歡《漢書》這件事,畢竟蘇轼是文化名人,不是商界奇才!

但是,商人或者企業家就不一樣了。

為什麼現在《史記》不如《資治通鑒》受歡迎?

很多人喜歡《資治通鑒》,是一種從衆效應,總以為自己也可以從中得到些什麼。不然,王陽明這麼火,是真的有人喜歡他的哲學嗎?還是有名人推崇呢?包括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文集。

兩本書各有所長,但是讀曆史不能太功利!因為曆史是大人物的曆史,不是普通人的曆史。大人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随機性,當然個人的努力也在其中,但是基本上無法複制。

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最主要就是追求功利,所謂的功利就是可以實實在在地提高自己謀生技能。

學習要功利,讀書不能功利!

我要去參加各類的職稱考試,提高我的價值和競争力;我學了《金融學》,增加了金融知識;我去學廚藝,做飯好吃。

帶着目的讀書很好,比如了解曆史、增廣見聞,開闊思維,提高知識。

但是你要說從《資治通鑒》裡讀出來治亂興衰,我覺得太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