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孔子晚年研究起了《周易》,而且非常癡迷,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以至于“韋編”斷了三次。是以衍生出了一個成語——“韋編三絕”。

什麼是“韋編”呢?
大概從周代起,人們開始用竹片作為文字的載體。這種載體使閱讀友善了很多,而且竹片的形狀可以削得比較規則,連在一起之後還可以卷起來,看上去也像個書的樣子了。是以中國最早稱得上圖書的便是這種竹簡圖書。
竹簡圖書是将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後連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稱為“簡”,多根“簡”用繩子編起來,變成“冊”。“冊”是個象形字,表示竹片串起來的樣子,同時也稱作“編”或“篇”,其中用絲繩将“簡”編起來的叫“絲編”用皮繩編的叫“韋編”。編好的圖書再卷起來變成為一卷,文章長了則可以多分幾卷,至今卷篇冊這些說法還是形容圖書的量詞,而現在許多與書有關的字都有竹字頭,比如書籍的籍,戶口簿的簿等
這種竹簡圖書的容量非常小。一般而言,片簡上都隻能豎寫一行字,一卷竹簡正反兩面寫,也就幾百字。
據說秦始皇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後,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簡文書。西漢時的文學家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奏章,用了将近3000枚竹簡,隻好找人吃力地擡進宮去。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聽起來挺吓人,實際上現代的許多喜歡閱讀的人可能就已經做到了。
選摘自《快樂國學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