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有這樣一位官員,他曾經官至四川總督,在他去世後,光緒帝還為他在清淮、徐州、盱眙縣城和三界鎮四個地方修建了祠堂。相傳,這位官員能獲得如此榮耀,與他多年前在河邊偶遇一妙齡女子有關。
1853年(鹹豐三年),一位名為吳棠的官員在邳州治水後又回到了他之前所在的清河縣任縣令。同年七月的一天,吳棠正在房内處理事務,家中仆人來報,他的一位同窗好友病逝了。但吳棠此時因朝中事務走不開,無法前去悼念好友。為了向已故好友的親屬表達自己的哀悼之意,他便差人向其家人送去300兩銀錢。
吳棠的手下便拿着300兩銀錢去找其好友的家人,他快馬加鞭趕到了江邊。但這仆人哪裡認得誰是吳棠故友的遺孤?他便在一艘艘船中穿梭尋找。突然,他看見一艘客船上挂了白布,且船上的人神情哀傷,似是在悼念亡故之人。

這名手下立刻上前,詢問船上的人,他們是否在為曾官至副将的故人送葬?船上的人回答:正是。這名手下便向船上的靈柩拜了一拜,然後便說明了此行的來意,并把吳棠的名帖和300兩銀子交給船上的人。
船上的人為兩名年輕女子、一名婦人和一個男子,這幾人見名帖上寫着“清河縣縣令吳棠敬上”,便滿懷感激地收下了銀子,拜别了吳棠派來的手下。
這名手下以為完成了主人交代的事,便回去複命了。吳棠在聽完手下描述所見到的故友親人後,心中有了疑惑:故友隻有一子,什麼時候有了兩個女兒?這300兩銀錢,怕是給錯人了!
再看船上的那三人,他們為何會心安理得地收下銀錢呢?他們就不怕吳棠寫信給故友後人得知此事後追查嗎?
吳棠派人立刻趕往江邊打聽這幾人的來曆。恰好當時江邊的船隻尚未開走,他們還要在此停留一段時間,吳棠才有時間理清此事緣由。吳棠在他派去打聽的人口中得知,這幾人也是他的故友之後!隻不過,他們不是吳棠本想悼念的那位故友,而是近日不幸病逝的另一位故友惠征。
吳棠早年便與惠征相識,二人因都有報國之志而很是談得來,後來成為了至交好友。惠征病逝時才48歲時,正當壯年,這讓吳棠傷心不已。由于吳棠調任清河縣縣令後就鮮少和惠征來往,是以他不知惠征為何這麼年輕便病逝了,吳棠心中有些自責。
傷心過後,吳棠從探聽消息回來的人那裡得知,惠征在去世前已經被革職,他家中的情況已大不如前,他的二女一子和夫人現在過着清苦的生活。
吳棠便決定“将錯就錯”,不再向惠征的家人要回這300兩銀錢。同時,他還另外準備了300兩銀子,并和手下一起趕往江邊。
吳棠為兩位故友的相繼離世悲傷不已,他先是去到惠征靈柩所在的船上拜了拜,和惠征的家人見了面。他見惠征的妻兒隻租得起一艘小船,身邊也無仆人伺候,攜帶的家具也有些破舊,便吩咐手下去購買了一些生活必需品送給他們。
此後吳棠又去了另一位故友的船上,他将300兩銀錢親手交到了故友兒子的手中,祭拜過後離開了。
吳棠不知道的是,他此行給惠征妻兒帶去了他們幾年來未有的安慰。
惠征,全名葉赫那拉·惠征。他也曾官至副将,但太平軍進攻安徽,來勢洶洶,惠征一下亂了陣腳,他便攜家人逃到了江蘇鎮江。由于惠征此行是不顧皇帝的指令擅自逃離,是以他也被革了職。惠征一家的境況便從此一落千丈。
惠征有一女,名叫葉赫那拉·杏貞,此女便是後來掌握朝中大權的慈禧太後。自惠征一家接受了吳棠的銀錢後,葉赫那拉·杏貞便在心中記住了惠征的恩情,并暗自決定将來有機會一定要報答此份恩情。
這一年,葉赫那拉·杏貞18歲。
在将父親的靈柩送回故鄉安葬後,葉赫那拉·杏貞也進宮了,她還因深受鹹豐皇帝寵愛而被封為蘭貴人。
與此同時,吳棠在清河縣懲治盜賊、整頓賭博之風,成績斐然。他還體恤百姓,關心戰事。吳棠一邊整頓民間的不良風氣,一邊給受戰事波及的百姓提供庇護所和糧食,看到普通人家的孩子剛出生就沒了父母,他也深感痛心。是以,吳棠還收養了兩千多名嬰兒,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太平軍先後進攻徐州、淮安,太平軍所到之處百姓苦不堪言,且常常有太平軍屠城的傳聞,百姓們紛紛出逃,民間争鬥的事頻發。為了穩定民心,吳棠隻得告訴百姓們:清朝大軍已經在來支援的路上了。大家這才停止出逃,城内生活重歸平靜。但這其實是吳棠所說的一個善意的謊言,他雖騙了百姓,卻換來了城中的安定。
但吳棠也知道,隻是欺騙百姓而不想對策,無疑會讓這座城池淪陷。為了保護城内百姓,他一邊組織鄉紳捐款,為即将開始的戰争置辦武器和糧食;一邊在城内召集年輕男子參兵。同時上報朝廷城内的近況,請求朝廷撥兵相助。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内,吳棠就聚集起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并一鼓作氣,擊退了前來攻城的太平軍。
自此之後,吳棠一路高升,他還在1867年(同治六年)被任命為四川總督。從當初的清河縣縣令,到後來的四川總督,他的官位一共升了10級。這其中,除了有吳棠自身的努力外,也少不了葉赫那拉·杏貞的提攜。
葉赫那拉·杏貞進宮後不久就由“蘭貴人”晉升為“懿嫔”。成為懿嫔兩年後,她還給鹹豐皇帝生下了一個皇子載淳,這也是鹹豐皇帝唯一的皇子,她是以獲封懿妃。一年後,她又被封為懿貴妃。
鹹豐帝本就體弱多病,他又十分信任葉赫那拉氏,再加上葉赫那拉氏擅長書法,是以鹹豐帝便漸漸開始讓她批閱奏章,并将朝中之事說給她聽。朝中衆臣們雖不滿葉赫那拉氏參政,卻無法撼動鹹豐帝對她的寵愛。
葉赫那拉·杏貞心中對權力的渴望,也在一次次批閱朝中大事時被喚醒。
1861年,鹹豐帝病逝,他臨終前将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分别交給了葉赫那拉氏和皇後,希望她們此後共同管理政事。載淳登基後,改年号“同治”,葉赫那拉氏終于大權在握。
也就是在這一年,吳棠被任命為江甯布政使,代理漕運總署。他這一職位等級為從二品,比當初的清河縣縣令(正七品)高了足足9級。然而,這僅僅是他高升之路的開始。
在此後的6年時間裡,他先是被任命為漕運總署,後又任職江蘇巡撫,再到成為兩廣總督,他的職位越來越重要。1867年(同治六年),吳棠由閩浙總督調任為四川總督,官至正二品。
1875年(光緒元年),吳棠将身患疾病、體力不支一事上奏光緒帝,希望能夠回鄉養病,光緒帝十分看重他的才能,便沒有應允,隻是給了他兩個月的假期。第二年,吳棠再次上奏,光緒帝才同意了。1876年7月20日,吳棠在故鄉安徽病逝。
吳棠去世後,谥号“勤惠”,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都寫文悼念他。
由于吳棠的一生功績無數,1881年(光緒七年),多名官員聯名上書,請求皇帝在吳棠的家鄉為他設立祠堂。光緒恩準了,并随後命人先在清淮、徐州兩個地方為吳棠設立了祠堂,後又在吳棠立過功的眙盱縣城和三界鎮兩個地方設立祠堂。是以,吳棠在去世後共享有四處專祠。
吳棠的人生,從江邊遇到慈禧家人後就開了挂。他的成功雖離不開其自身的才智,卻也因為一個小小的善舉在慈禧心中埋下了報恩的種子。
與人為善,自有福報,說的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