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是國内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是書癡和貓癡,是好玩的人。

陳子善是國内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首屈一指的人物,我們一衆學生都恭敬地稱他為陳師。陳師有兩癡,一為書癡,家中藏書數萬冊,珍本無數;其二為貓癡,養貓三十餘載,微網誌微信頭像是目前家中的貓咪倩影,每天一早以貓圖“貓甯”問候粉絲和朋友。
對于讀書界而言,陳師領銜“毛邊黨”,吾等皆是“帶刀侍衛”,“奉旨”拿着小巧的裁紙刀,分一頁讀一頁古佛青燈下的毛邊本。而對于公衆而言,陳師可以說就是貓圈紅人,你看,他正坐在沙發裡,将身體惬意地往下陷了些,目光越過鏡片的上方看掌中的手機顯示屏,然後用手作筆,興奮地寫着他家那幾隻貓的愛恨情仇。
一隻貓就是一個世界
陳師是“資深貓奴”一枚,他對貓咪的“愛寵”連綿不斷,已逾三十載。家裡最多時有過三隻名曰“陳皮、陳弟、陳多”的貓咪,其風頭之盛,在微網誌時代就已成一衆網絡粉絲争看的焦點。
“我為什麼喜歡貓?因為貓好玩呗。”不過陳師最早開始養貓,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以前我一個鄰居家裡有兩個小孩,鄰居買了貓給小孩玩。小孩呢很喜歡和貓玩,但是貓不願意和小孩玩。鄰居家保姆年紀大了,有時候又忘記喂食,那貓就來我家門口叫。我一開門,那貓一下就竄進來了,我得好好招待啊。從此那貓每天都來。結果變成主人不養貓,鄰居養貓了。但是養着養着,我就開始覺得貓很可愛。”那隻貓叫阿咪,陳師坦言,不久後搬家,可惜自己對于阿咪隻有部分産權,隻能忍痛别離,還好自己的學生送來了皮皮,以解老師思貓之苦。
皮皮是一隻雄貓,大名陳皮,随陳師姓。陳師曾特意在報章為其立傳,稱其為“宅男”。自從有了皮皮後,陳家“貓丁興旺”,以先來後到之序,增加了“弟弟”“多多”“強強”。陳師說,養貓最大的痛苦就是看着貓死了,人卻毫無辦法。皮皮曾病危過一次,後經手術搶救回來,術後整整十天,陳師全家輪流值班陪伴。陳師說:“那時候,皮皮很生氣,不明白我們為何把他放在這麼個吵吵鬧鬧的地方,可能以為我們不要他了。他不吃少喝,每次我們送去他愛吃的食物,他都背對着,不理會我們,對我們生悶氣。終于皮皮熬到出院的那一天,我們都為此而高興,皮皮赢得了新生命,皮皮又看到他熟悉留戀的家了。”這次手術,使皮皮的生命延長了整整六年多。為此,陳師一家很感激醫生,特地送去了一面大錦旗,上書:“治病救貓,妙手回春”。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要問,陳師家貓是何名貴品種?陳師回答得一反常态地嚴肅:“有人說貓的品種很重要。我很反感這個,就好像給人分種類一樣。”陳師說,他的貓就是“草貓”,但他無所謂這些,隻問醫生能不能救活。隻要可以救活,那錢就花得值了。
可惜,貓終有一死。“弟弟”是心髒病突發去世的。2018年10月5日上午七時半左右,高齡十六年又七個月的皮皮的生命之火也熄滅了。陳師這樣寫道:“皮皮往生之前,他拖着搖搖晃晃的瘦弱不堪的病軀,到一個一個房間去待了一會兒,甚至爬上了我估計他不可能再爬上的小凳,似乎是在向他生活了那麼多年的熟悉的地方告别。”
陳師說,一隻貓就是一個世界。
那些貓們自己不知道的事
陳師養貓,反躬自省,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與他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工作有關。
1976年10月,陳師參加《魯迅全集》的注釋工作。當時,四人幫剛垮台,動蕩年月中幸存下來的老一輩作家、評論家、翻譯家、文化人,很多都或多或少跟魯迅有關系。陳師因工作需要,要向他們請教,了解他們和魯迅的交往。其間,陳師見到了夏衍。魯迅跟當時一批革命文學家合作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夏衍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動蕩年月中夏衍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被隔離審查,他養的一隻老黃貓也不知去向。後來夏衍“解放”回家,這隻老貓突然出現了,像心有靈犀一樣,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了。此時這隻貓已經非常衰老。夏衍抱着它,老貓與主人相對無言。第二天老黃貓就去世了。冰心老人也喜歡養貓。豐子恺也喜歡貓,寫過好幾篇關于貓的文章。夏衍、冰心、豐子恺,這三個文藝界的高山流水,他們都喜歡貓。這對陳師有着很大的觸動。
陳師不是單純養貓,因為本職工作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收藏癖和考據癖使陳師進而開始替貓編書。一本《貓啊,貓》,2004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重印多次。到了2012年,陳師又以“單聞”為筆名編了一冊《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陳師把名家大家琳琅滿目的貓文集中起來。有人評價,這是一部另類的20世紀中國散文史,而且可以窺見20世紀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陳師倒是說,有點“不務正業”的味道,但編成之後,他頗為得意也格外看重。
陳師總結,換言之,貓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建構,雖然大大小小的貓們自己根本不知道。
那些因貓而益深的友誼
陳師貓緣泛濫,愛屋及烏,對以貓為題材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藏書票、明信片、年曆、攝影集等都搜羅起來,而以貓為題材的中外文學作品,更是銳意窮搜。
因貓結緣的,還有陳師的朋友圈。陳師說他與莫言相識也是貓緣。陳師與莫言一起到香港城市大學開會,彼時他還沒得諾貝爾獎,但已經是位重量級作家。陳師去書店買了一本他的書,請他簽名。莫言看了書很吃驚,說這本書出版後最不受人關注。陳師說因為裡面有篇《貓事荟萃》。後來陳師編《貓》,收入了莫言的這篇文章。
七、八年前,名編輯陸灏陸公子送給陳師一枚對折的貓紀念卡。紀念卡正面圖案,一隻漂亮的虎斑貓在西文古書架上舒坦地酣睡,四周全是皮裝古書,古色古香,書香四溢,整個畫面溫馨而有趣。書和貓,正是陳師之最愛。不料,陳師打開紀念卡,又有新的發現。裡面有黑色水筆題字:
昌文先生:
Thank for everything!
孫康宜 2000.8.16
這紀念卡原來是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送給剛剛故去的《讀書》雜志前主編沈公昌文先生的。孫康宜教授屬于愛貓一族,陳師也曾在她府上見到她養的可愛的黑貓。陳師翻到紀念卡的最後一面,發現還貼着一張小便條,便條上是沈公的親筆批示(見下圖):
明信片供陸兄備用。最好有講貓的文章,此圖可作封面。
昌文 2000.8.27
毫無疑問,沈公在收到康宜教授的紀念卡後即批轉陸公子了。沈公認為這幅貓畫很有特色,可作雜志的封面畫,最好雜志内也有寫貓的文章,以收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之效。可惜,這幅畫一直未刊用,陸公子便把這枚紀念卡轉贈給陳師。陳師說,這份貓緣凝聚着朋友的情誼,他當什襲珍藏。
拉拉扯扯講了那麼多,陳師在朋友學生心目中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他的好朋友華師大中文系主任朱國華教授總結得好:“如果我說陳子善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如沐春風的人,一個對别人平等和尊重的人,這些說法都是對的,但不是最根本的東西。最根本的東西,子善首先是一個好玩的人,一個未必擺脫低級趣味,但肯定擁有進階趣味的人;一個興緻勃勃的人,一個充滿好奇心和玩賞心情的人;一個永不言敗但是不會顯示悲壯姿态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性情中人的一個側影。”(沈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