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作為東周的上半部分,大家互相之間還算是相安無事,諸侯頂多隻是争霸,就算是大家也很少有滅國的情況,還算是講究禮儀的。不過在這一時期,卻有一個國家有些特殊,基本上别的諸侯都稱“公”,周天子還在,天子稱王,但是楚國的一些國君卻自己稱王,其中很有名的就是楚莊王。那為什麼楚國要這樣做,楚國是因為很厲害嗎?

古代在稱呼上有很多的規矩,周朝時期諸侯之間,盡管都是諸侯,但是地位卻不一定相等,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劃分不同的稱呼,是以,即便是很多人稱公,也都是不符合規矩的,因為他們很多人原本的地位還不到“公”,但是因為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對于這種情況也是敢怒不敢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假裝自己是個瞎子,什麼也看不見。
不過稱公,多多少少還算是給了天子一點面子,卻偏偏有人明擺着要和天子對着幹,自己以諸侯的身份稱王,這個人就是楚國國君熊通,後世稱他為楚武王。自打他之後,楚國基本上所有的國君都開始稱王,一直到戰國末期楚國被滅,而楚國之是以敢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确很有底氣,有野心,而且絲毫不會把野心藏着掖着,就是要告訴天下所有的人。
楚國原本隻是一個小部落,被周成王封為子爵,土地很小,爵位也不高,地處偏遠,是中原諸侯國眼中的“南蠻”,但是楚國還是從此走上了發家緻富的道路。正是因為地勢偏遠,所謂天高皇帝遠,楚國國君開疆拓土,一邊又盡力侍奉周天子,發展自己的國内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諸多方面,不甘心隻做一個小諸侯,是以不斷的壯大自己的勢力。
等到熊通的時候,他對于自己的封号非常不滿意,但是周天子不同意給他提升封号,熊通也是有底氣的,自封為王,成為春秋時期諸侯中的第一個“王”,其他國家見他這樣做,但是周天子又忍氣吞聲,是以一個接一個的都開始稱王,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原本的進貢也停止了,天子一落千丈,可是又沒有能力與諸侯對抗,形同虛設。
後來又出了一個有名的楚王,楚莊王,問鼎中原說的就是這位,他更是通過問鼎直接表露出自己的野心,雖然後來意識到時候還不到,但是他的話,其實是道出了衆多諸侯的野心,說了他們不敢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