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散仙橋出,轉角桃源入;來客無所贈,唯有長壽福。”仙橋村,村如其名,來過這裡的人,大多對其“仙味”十足的氣質印象深刻。天生麗質加上後天改造,如今入選第三批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的仙橋村,除了“仙味”又增添了不少“新意”。
新業态注入新活力
已過了晚上八點,崇明大多數村子都陷入了沉寂,仙橋村卻熱鬧非凡。人群主要集聚在村裡新開的商業綜合體——均瀛鄉村小鎮附近,這裡燈火通明,人頭攢動。

遊客們有的在咖啡館裡聊天,有的在日式茶館内飲茶,還有的拎着剛購入的崇明特産從店裡走出來,歡笑聲此起彼伏。
家住商業綜合體附近的陳忠芳不免感慨:“這幾天村裡來了好多年輕人,如今村裡也有了夜生活,越來越有活力了,這簡直跟做夢一樣。”
近年來,随着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裡的遊客多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想在家門口找個像樣點的花錢地方,成了越來越多農村消費者的心聲。為了滿足老百姓品質化的消費需求,去年豎新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援下,引入第三方公司營運,将仙橋村閑置十多年的村集體老舊廠房,改造成了集參觀、展示、零售、餐飲、互動為一體的均瀛鄉村小鎮。
均瀛鄉村小鎮占地2350平方米,共三層,寬敞漂亮,咖啡館、撸貓館、日式茶館、觀影廳、24小時便利店,這些通常隻會出現在城鎮的洋氣玩意兒,在這裡都能見到。專門用來辦酒席的鄉村喜食堂、崇明融合菜館、土布手工體驗館,具有崇明本地特色的空間這裡也有。
“均瀛鄉村小鎮已經啟動對外招商,希望更多優質商家入駐小鎮,我們想把這裡打造成鄉村版的小萬達。”豎新鎮宣傳委員朱永康向記者介紹,舊廠房的改造,不僅喚醒了村裡的沉睡資源,還将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小鎮營業收入會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反哺村民。
均瀛鄉村小鎮成了仙橋村的一張新名片,為村裡注入了新氣象。整個國慶期間,均瀛鄉村小鎮接待遊客2.1萬人次,營業額總計20餘萬元。
村居顔值錦上添花
橫空出世的商業綜合體讓人眼前一亮,仙橋村的整體“顔值”更是令遊客耳目一新。
在仙橋村滿目綠色的環境下,一幢幢粉牆黛瓦的民居栖居其間。曾經風格不一的民居已粉刷一新,高度适中的白色圍牆,搭配統一的仿木欄杆,再用花箱作點綴,花季時來往行人可聞着一路花香在村裡漫步。“現在村裡環境越來越好了,孩子經常帶着朋友從市區回來玩。”正在院子裡修剪樹木的村民施育勤對記者說。
仙橋村黨總支書記管仕忠向記者介紹,去年10月,仙橋村啟動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通過整治河道、房屋外立面改造、景觀打造等,多措并舉讓村容村貌有了全面提升。
宅前屋後整理出的老石闆和碎石,被鋪設成供人行走的步道。如今,來到村裡,遊客不僅可以沿路欣賞家家戶戶的“小景觀”,還能走進路邊的“小三園”自由穿梭。河道兩旁的水泥樁,用木頭進行圍擋美化,親水棧道讓遊客可以更接近自然水系。村裡綠化再更新,仙橋中路蝴蝶蘭、迎春花、茶梅、石竹競相争豔,前豎公路八仙花花團錦簇,三峽移民區紫藤浪漫夢幻。原本底子就不錯的仙橋村,在一番精雕細琢之後更顯動人。
“鄉村風貌提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提升群衆認可度的重要抓手。如何保持村子的高顔值,需要村民們共同維護。”管仕忠說,隻有大力建設鄉風文明,才能讓村民對維護村容村貌有主人翁精神。為此,村裡想了個辦法,在每家每戶的門口,貼上該戶主的姓氏及家訓,通過傳承發展家訓,提升鄉風文明水準,以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
産業興旺各具特色
站在仙橋中路上向南面望去,春潤合作社的大片稻田成了天然景點。管仕忠告訴記者,以前合作社有圍牆遮擋,路過的行人看不到裡面是什麼。“在實施鄉村風貌提升項目時,我們拆除了圍牆,用網格替代,這樣合作社裡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黃桃熟了,翠冠梨綠了,水稻黃了,不用走進合作社便能看到。”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這些合作社,正是仙橋村的特色産業。管仕忠說,幾年前為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他帶着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動員,流轉了村裡98%的土地,辦合作社搞規模經營,并與入駐合作社說好一定要優先雇用本村村民。如今,村裡共有惠傑百果園、春潤生态園等6家合作社,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
村民茅漢蘭在正禾農場務工,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有1畝地,平時如果種植水稻和玉米,一年到頭存不下幾個錢,現在把土地流轉後有一部分收入,在合作社打工一個月下來還能額外賺3000多元。
近年來,仙橋村不僅形成了糧食種植、水産養殖、果蔬采摘等産業,更是發展出民宿、生态旅遊等産業。村裡引進同濟大學等專業團隊,将村民平房改造成創意民宿,将蔬菜大棚變身開放空間,以此為突破口,整合培育10餘家特色民宿,實作了村莊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雙赢”。
今年,借着花博會的東風,仙橋村引入金地集團,打造牡丹田園綜合體,并探索與村民關聯,收購農戶在庭院種植的牡丹花,挖掘為農民增收的新路徑,為仙橋村的花卉産業發展提供了示範引領作用。
記者:郭楊如熠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