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進口有兩面大理石牆面,上面用燙金的文字镌刻着捐贈者和贊助人的姓名,這是向捐贈文物收藏家的緻敬。博物館接受社會捐贈,是其豐富和完善館藏不可或缺的管道之一,陸續入藏的捐贈構築起上海文物收藏的家底,甚至像大克鼎這樣的鎮館之寶都是來源于捐贈。
日前,“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甄選145件/組館藏珍品。

圖說: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 張永珍 2004年捐贈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藏品的寄托和歸宿
這145件/組文物涵蓋青銅、陶瓷、書畫、竹刻、錢币、雕塑、印章等各個門類,大規模彙聚了衆多捐贈者,包括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贈的馬和之《周頌十篇圖卷》,暫得樓後人2021年捐贈的景德鎮窯蘋果綠釉印盒(一對),譚敬1951年捐贈的陳純釜,陳植1961年捐贈的紀昀銘旱煙管,丁燮柔1961年捐贈的趙之謙“潘祖蔭”石章,夏弘甯1962年捐贈的李叔同《行書華嚴經句軸》,張永珍2004年捐贈的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以及夏衍1989年捐贈的《手劄卷》等。
圖說:甲簋 唐祖诂、宋景文1959年捐贈
上海博物館建館早期掀起了一陣捐贈熱潮,衆多收藏家選擇上博作為自己藏品的歸宿。上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研究館員張東說,鄭振铎先生捐贈的漢代人物畫像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少見的古代建築構件,這一次是首次向公衆展出。上海博物館早期的籌劃人徐森玉一生從事博物館工作,1965年他向上博捐贈了《雁塔三藏聖教序拓本》和黃士陵《篆書八言聯》,這是他最心愛的藏品之一。上海博物館老館長馬承源1955年率先捐贈了收藏品商代青銅器“爵”,主動踐行了他立下的規矩“文博人不許搞收藏”;捐贈人王一平曾任上海市委書記,他曾先後4次将收藏的書畫、瓷器、印章、古籍以及工藝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次展覽展出了他捐贈的文徵明《半塘煙月圖軸》《徐渭小像軸》等。著名作家巴金1963年将其收藏的董其昌《行書詩》冊捐贈給上博。
圖說:李世延母馮氏等造像 張珩1950年捐贈
收藏家的“自家人”
上海博物館能在短時間建成,并很快建立自己的收藏、展覽和研究體系,要歸功于收藏家們的支援(包括了友情轉讓和無償捐贈)。據悉,截至2020年末,上海博物館所藏珍貴文物逾14萬件,其中3.3萬餘件來自各界人士捐贈,約占館藏珍貴文物總量的四分之一。
在去年開啟的上海博物館和新民晚報共同主辦的“上博講壇”,第一講主題正是講述上海博物館諸多頂級藏品的來曆,以及充滿人情味的幕後捐贈故事。
圖說:馬和之 《周頌十篇圖卷》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贈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從一人一家的賞鑒到慨然捐諸公立收藏機構,當文物從私人收藏空間進入到公衆視域,它便從賞玩中升華出來,具備了提煉記憶、凝聚品格、傳承文明的意義。捐贈人以無私精神與捐贈實踐,參與了中華民族曆史認知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展覽将持續至12月26日。(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圖說:齊侯匜 沈同樾、顧榴、顧佛、顧笃璋、顧笃瑄、顧笃球1951年捐贈
相關連結
甲簋——唐祖诂、宋景文1959年捐贈
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張永珍 2004年捐贈
李世延母馮氏等造像——張珩1950年捐贈
馬和之《周頌十篇圖卷》——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贈
齊侯匜——沈同樾、顧榴、顧佛、顧笃璋、顧笃瑄、顧笃球1951年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