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所謂的名将組成的組合。蜀漢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相對的東吳就有“江表十二虎臣”的說法,其實都是根據《三國志》中合列傳記而來的。“江表十二虎臣”記載于《三國志·吳書十》,十二個人合列一傳,其實彼此之間的差别還是比較大的。在這十二個人當中,排在首位的也是一個比較熟悉的面孔,就是程普。程普作為江東宿将,在“赤壁之戰”、“南郡之戰”這些重要戰役中與周瑜并為都督,受到孫氏的重用。不過程普的死因在史料記載中卻頗有詭異色彩。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程普輔佐孫堅、孫策</h1>
程普可以說是江東集團的元老之一。其實他并非江東人,甚至也不是淮泗地區的人,而是幽州右北平人,後來輔佐孫堅南征北戰。程普這個幽州人是怎麼跑到孫堅麾下的,史料沒有明文記載。不過考慮到東漢末年叛軍四起、社會動蕩,地方調動頻繁的情況,這樣不是什麼難以了解的事情。
在東漢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大名鼎鼎的“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朝廷令皇甫嵩、盧植、朱俊等人鎮壓各地黃巾軍。孫堅被朱俊表請為自己的佐軍司馬,也參與鎮壓黃巾的過程。朱俊和皇甫嵩鎮壓豫州黃巾後兵分兩路,朱俊轉戰荊州南陽。孫堅的表現尤為突出,率先攻入宛城。程普在這個時候就是孫堅的部将,“讨黃巾於宛、鄧。”
到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董卓控制東漢朝廷,地方組成各路軍閥讨伐董卓,其中包括孫堅一路。孫堅暫時依附于南陽袁術,北上進攻洛陽。雖然一度戰敗,但是在次年就取得“陽人之戰”的勝利。程普的表現仍然活躍,“破董卓於陽人”。
不久後讨董聯盟破裂,轉為袁術、袁紹為首的對立的兩個軍事聯盟。孫堅也卷入其中,在與劉表(袁紹盟友)的戰争中戰死,包括程普在内的孫堅餘部被袁術吸收。孫策也不得不寄身于袁術。在這個時期,程普又和孫策締結比較緊密的關系。孫策奉袁術的指令進攻廬江太守陸康,程普“從攻廬江,拔之”。
袁術的勢力原先包括江東的丹陽、吳二郡,被吳景(孫堅小舅子)、孫贲(孫堅侄子)控制。結果這兩個人被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驅逐,袁術不得不讓孫策帶兵收複江東。這個時候孫策已經具備脫離袁術的機會。程普作為孫策的得力幹将,跟随孫策擊敗劉繇;鎮壓山越。尤其在與山越大帥祖郎的戰争中,孫策受到祖郎的圍攻,多虧程普解救出來;又與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袁術所置,袁術失敗後大部分勢力被劉勳吸收)和江夏太守(劉表所置)黃祖。孫策擊敗黃祖後上表請功(曹操和劉表也處于敵對狀态),其中程普排在第三位,與周瑜、呂範并為太守領中郎将的身份,處于江東集團的核心層。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程普在“赤壁之戰”、“南郡之戰”</h1>
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去世,孫權成為江東集團的第二代領袖。程普繼續輔佐孫權。相對于開辟江東的孫策,孫權上司的江東集團所面臨的敵人更加強大,所處的時代也更加波瀾壯闊。最為重要的就是“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這兩場戰役都是足以改變天下形勢的重要戰役,而程普在這兩場戰役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赤壁之戰”之前,程普的身份是建昌都尉,這是孫策為了防備荊州南部對江東的侵襲而劃分的防區,由太史慈負責。太史慈還和入侵的劉表從子劉磐發生戰争。太史慈去世後,程普代替了他的位置。不過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南侵荊州,恰逢劉表病死,劉琮投降。劉表的威脅是沒有了,可是來了一個更加強大的敵人,正打算順流直下吞滅江東。
為此孫權彈壓江東集團内部的投降的聲音;積極與劉備集團合作,發兵沿長江阻擊曹操的主力大軍,自己則率軍進攻合肥,為主戰場分擔壓力。這就是“赤壁之戰”的由來。孫權發兵三萬,以周瑜為都督,與劉備和劉琦的兩萬軍隊彙合。其實周瑜并非唯一的都督,程普和周瑜并列為左右都督。隻不過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火燒浦口;又采取黃蓋的建議火燒赤壁、烏林,史料記載方面也多傾向于周瑜,導緻程普這個都督成為“小透明”。
“赤壁之戰”結束之後,曹操的力量逐漸北撤,孫劉聯軍發起反攻,一個最為重要的地方就是南郡,确切來說是南郡南部。因為隻有掌握這個地方,孫劉聯軍才能夠建構出完整的長江防線,并且打通入川的通道。是以“南郡之戰”接踵而至。在“南郡之戰”中,程普和周瑜仍然并為左右都督。
值得一提的是,程普和周瑜之間還發生過不愉快。程普是跟随孫堅起家的元老宿将,資曆和功勞都比較卓越;周瑜則是在孫策時期加入,而且還曾在袁術和孫策之間觀望一陣,等到袁術日薄西山之後才下決定。結果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的時候,雖然程普和周瑜都是都督,但周瑜的話語權更大,導緻程普的不滿。面對程普的侵逼,周瑜以寬相待,終于令程普折服,說出“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的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程普的死因</h1>
在“南郡之戰”勝利之後,周瑜遷為偏将軍,鎮守南郡;程普遷為裨将軍,鎮守江夏。南郡和江夏都是荊州北部,直接面臨曹操集團的軍事壓力的地區。事實上曹操也占領部分南郡和江夏,與江東集團的勢力相鄰。不過南郡的重要性遠高于江夏,周瑜的地位也比程普更高一些。
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周瑜病逝,于是由程普來接替周瑜的位置,成為南郡太守鎮守江陵。不過在鴿派魯肅的運作下,孫權将江陵讓給劉備,把劉備拉入到并立抗曹的局面中。程普就回到江夏,最後去世。
《三國志·吳書·程普傳》中對程普的死因沒有詳細記載,隻用一個“卒”字概括。而裴松之引注的《吳書》中有更為詳細的介紹,不過多少帶有一些詭異的色彩。其中記載江夏發生叛亂,程普鎮壓叛亂,殺死叛軍數百人,用火焚燒。在當日就患病,一百多天之後就病重而死。
這處記載看上去似乎有一些陰魂索命的味道,但是很明顯這是不科學的。程普的死更像是患上某種嚴重的瘟疫,在東漢末年戰亂頻發,瘟疫也伴随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就受到瘟疫的嚴重困擾,而赤壁、烏林就在江夏一帶。程普焚燒叛軍的舉動也很像阻斷瘟疫的方式。是以程普患瘟疫而死應該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