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門豹治邺,他上任第一把火怎麼燒的?

西門豹治邺,他上任第一把火怎麼燒的?

西門豹

我和孩子在朗讀《西門豹治邺》這篇文章時,孩子問我:“西門豹為什麼不把剩下的官紳也扔到河裡?他們也是壞人啊!”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人人平等,他們受不了不公平,犯了錯都必須得到懲罰,這樣他們心裡會平衡一些。

在生活中孩子們覺得這樣不公平的事常有發生。

當家裡亂七八糟時,家長一般會批評大的孩子,當幾個孩子做了壞事時,家長也主要批評大孩子,但被批評的孩子每次都會大聲控訴:“弟弟妹妹也錯了,為什麼不批評他們?”

當我走進教室看到衛生沒有打掃,紀律很差,孩子不讀書,我主要批評的是班主部。

在家裡當哥哥姐姐的孩子經常會感覺委屈,覺得爸媽偏心,不公平。

在學校當班幹部的孩子也會覺得委屈,不想當班幹部,因為老師有事會叫班幹部做,出了事就會找班幹部的麻煩。

在成人的世界裡,這不是不公平,這是一種做事的政策,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殺一儆百”,也可以說殺雞儆猴。

我們先來看看殺一儆百這個故事。

公元949年,後漢叛将李守貞率軍進攻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行動前,他叫人假扮賣酒商販,以小利引誘河西郭威部衆暢飲,然後乘其酒醉,偷襲河西軍營。郭威得知後,立即下令:河西除犒賞、設宴外,一律不準私自飲酒,違者當斬。一次,郭威最親近的将領李審違犯規定喝了酒,他派人将李審找來怒斥一頓後,立即拖出斬首。河西官兵從此再不敢随便喝酒。

“殺一儆百”裡的“一”一般指主要負責人,一般指自己的親信(某部門的頭兒)或是敵方的首領(頭兒)。

在上面的故事中,殺人不是郭威的最終目的,他殺李審是為了警示官兵不能随便喝酒,軍人要有軍人的紀律,李審違犯規定喝了酒,他立即拖出斬首,其他人看了後會想:“将軍最親近的人犯了錯都是死罪,我們更不能犯錯。”

在《西門豹治邺》這篇文章中,我們知道,邺縣之是以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主要是官紳和巫婆勾結,榨取百姓錢财,殘害無辜女孩的性命,百姓又深信迷信,無心農作。

“擒賊先擒王。”再小的團隊都有一個主要負責人,西門豹明察暗訪弄清真相後,沒有想着一網打盡,先把巫婆和官紳的頭兒扔河裡,其他官紳吓破了膽,自然會說出背後真相(根本沒有河神,是官紳和巫婆為了斂财),西門豹也順勢教育了當地百姓,破除了當地迷信,百姓也不會再相信迷信,為他以後興修水利打下了群衆基礎。

還有,西門豹來這裡的目的是治理邺縣,不是來殺人的,如果官紳全殺了,誰來幫助他管理邺縣?

那些沒被扔進河裡的官紳會感激西門豹的不殺之恩,會盡全力輔助西門豹把邺縣治理好。

這展現了西門豹嚴懲首惡,差別對待,做事有智慧,講政策,心系百姓。

《論語》中孔子反複說到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或城邦,上司人必須具備仁德,上司者時刻以君子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下面的官員和百姓自然不會壞到哪裡去,國家自然會繁榮昌盛。

可見,榜樣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個家,一個班級,一個部門,都需要好的上司人。

那些在家裡當哥哥姐姐的孩子,那些在學校當班幹部的孩子,請你們不要委屈,你們雖然一樣都是孩子,但你們多了一個或幾個身份,肩上的擔子,要承擔的責任自然就多一些。

你們覺得不公平、委屈是因為你們覺得你和别人一樣都是孩子,你當時沒有想到你在家是“頭兒”,在學校也是“頭兒”,你沒有反思作為一個“頭兒”,你該做的事是不是做好了?

老師作為班上所有孩子的“頭兒”,老師也要做好榜樣,不好的事情不能在你們面前做,啥事做得不好學校的上司也會批評我。

換個角度再想一想,我們做“頭兒”的人隻要把一件事做好了,後面會有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會跟着我們的樣兒也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同樣是一群人的頭兒,以前的官紳(作為當地百姓的父母官)作威作福,貪圖利益,坑害百姓,面目醜陋,令人不齒,令好多百姓都逃離。

西門豹來到後巧使妙計,懲治首惡,破除迷信,然後和老百姓一起興修水利 ,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百姓富裕。司馬遷雲:“西門豹治邺,民不敢欺。”

你願意做哪種“頭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