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代西南邊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内推行郡縣制,雲南等地是帝國的西南邊陲,是華夏文明難以影響的“化外之地”。
西漢益州犍為郡
秦朝滅亡後,西漢王朝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推行郡國并行體制,西漢中後期增設州牧(刺史部)行政區,昭通屬西漢益州刺史部犍為郡,地名朱提。
東漢益州犍為屬國
東漢時,昭通屬益州刺史部犍為屬國,地名朱提。
蜀漢益州朱提郡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屬于實力想多弱小的蜀漢政權,而且是常常反叛,高度“自治”的地區,昭通屬益州朱提郡。
西晉益州朱提郡
西晉時,國家實作短暫統一,昭通屬益州朱提郡。
南齊甯州南朱提郡
西晉滅亡後,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國家陷入長期的分裂與戰亂,行政區劃也有較大的調整,南齊時,昭通屬甯州南朱提郡。
隋南甯州總管府
隋代再次實作了大一統局面,為了吸取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教訓,隋代統治者重新實行郡縣兩級行政,但西南大部分地區在隋代并未直接歸屬中央,昭通屬南甯州總管府恭州。
唐南诏拓東節度
唐代前期,西南地區基本歸屬中央,8世紀以後,南诏政權逐漸興起,昭通屬拓東節度烏蒙部。
北宋梓州路
北宋時,在唐代道州縣的行政區劃基礎上,實行路州(府)縣行政區劃,昭通屬梓州路石門蕃部烏蒙部。
南宋梓州路
南宋時,秦嶺淮河以北的領土淪喪,南部領土行政區劃基本沒有變化,昭通屬梓州路烏蒙部。
元雲南烏撒烏蒙宣慰司
元朝統一全國後,在兩宋區劃的基礎上,實行行中書省制度,為後世開創了行省制度的先河。昭通屬雲南行省,烏撒烏蒙宣慰司,烏蒙路。
明雲南烏蒙府
明代初期,在繼承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礎上,對元代的行省邊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基本奠定了後世行省邊界。昭通屬四川行省,烏蒙府。
清雲南昭通府
清代初期,清政府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全面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昭通屬雲南省昭通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