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關系,還有書籍

大航海第261冊:《未被摧毀的生活》,李偉長 著,譯林出版社出版。

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毛姆所說閱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我認為,養成的閱讀習慣就是用書籍為自己築起,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城池營壘,讓你可以避開生命中的一些災難。今天我們結合着閱讀,從一張照片聊起。

沒關系,還有書籍

如果我的一些内容曾有幸被您閱讀過,上面這張圖您定肯看過不止一次,我常用來配以談及關于閱讀、讀書的内容中,我想這張圖不止是對于我而言,令人深感它擁有震撼心靈和對人以驚醒的作用。這張圖曾一度長期作為我朋友圈的封面圖,用了很久一段時間,在一次線下的讀書會中,一位朋友才和我聊起其中的故事。

看着這張照片,它如同有鄧布利多冥想盆的魔力,我能通過這張照片進入當時的場景中,耳邊回響着轟炸機飛過的嗡鳴,被轟炸後的殘垣斷壁不時墜落,屋頂坍塌鋼筋水泥被撕裂,遍地是磚塊,給人以破敗荒涼感。但這張圖并不會讓人感受到是嘶吼哭泣,而獨有一種甯靜,在廢墟中有三位衣冠整齊頭戴禮帽的紳士,神态坦然地站立在沒有被破壞的書櫥前挑選書籍,轟炸似乎沒有發生過,與坍塌的建築形成強烈的反差。

沒關系,還有書籍

這張圖據資料顯示拍攝于1940年的10月,正值德軍對英國實施轟炸期間,這所讓人因轟炸後的殘破而更感其神聖的圖書館,是位于英國倫敦肯辛郡的荷蘭屋圖書館。圖中的三位紳士,或仰望尋找,或若有所思,或捧書翻讀,讓我們看到一種安靜的、潛藏的、向上的力量,他們專注于書籍的避難所中,身外的一切似乎都能被戰争等手段摧毀,但是在他們的内心中精神長存,他們依舊能沉浸在因閱讀而未被摧毀的生活中。

對于這張圖,青年作家、評論家李長偉看到了更多更深的内容,更是用于所著《未被摧毀的生活》一書的封面。在這個浮躁不安、高速高壓、淺閱讀盛行的時代,李長偉依舊享受在閱讀的慢生活中,并寫下了大量的随筆,他所閱讀的這些書與寫下的随筆文章,如同築起高強的磚瓦,他的生活或許會被一些世事打擾中斷,但他的生活不可能被摧毀。如同俄國哲學家赫爾岑曾說:“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抛棄你。”

沒關系,還有書籍

書與人生,可以互見。一個作家寫成一本書,作家也便在這本書中。波德萊爾、福樓拜、契诃夫、錢德勒、納博科夫、松本清張、凱魯亞克、格拉斯、奈保爾等文學大家,李長偉将閱讀他們作品的所思所想所得全部系數記錄,更是與思想産生碰撞,如同李長偉帶你一同在作家的“文學森林”中探險,看每一個作家和筆下人物,都有一段絢爛流離的人生。“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習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樂意,都是屬于我個人的寫作意義。倘能引發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鳴,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悅。”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未被摧毀的生活》從一本書說到一個人,由一條線索牽出一段故事,從書裡翻到書外,見證無數絢爛流離的人生。舉一個小例子,在書中《我們村的凱魯亞克》一文,李長偉将身邊真實的事,帶進《在路上》的世界中,村中好漢族叔,就是活成了凱魯亞克筆下的樣子,這就是文學與現實的最好互動,當然更多的内容我還是希望您能去書中閱讀。

沒關系,還有書籍

最後我們再說回這本書的封面,李長偉曾說“當書名和書封确定了,你會發現一個比較憂傷的事情,就是你寫了一本書,很多篇文章,但你想說的和你能夠說的似乎都在這個書名和封面裡了。”李長偉、你我皆是“荷蘭屋圖書館”裡的三位紳士,我們在當下的“當下的兵荒馬亂”中同樣颠沛流離,而我們能在我們能做的也是在硝煙尚未散去的時候,就在廢墟上閱讀書籍,去尋找屬于我們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