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日報評「住培制度」:從醫學生到醫生,路有多長?

有沒有學到真功夫?

經曆醫學院校教育的畢業生隻是醫生的“半成品”,醫學生要成為住院醫師,畢業後必須接受為期3年的規範化教育訓練。

周彬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内科2015級在讀研究所學生,目前在中日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他的帶教老師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曹彬。不久前,周彬接診了一位患者,初診為肺結核。但經過一周左右治療,患者仍高熱不退。科裡組織病例讨論,意見集中在肺特殊病原體感染、肺泡癌等。讨論結束後,周彬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向曹彬談了他傾向是免疫病的原因。曹彬晚上查閱文獻後,在微信群裡讨論患者病情,佐證了他的觀點,并請相關科室會診,最後确診為免疫病,使用激素後病情明顯緩解。

從一名隻會聽從指揮、無法獨立值班的醫學實習生,到一名能夠獨立值一線夜班的醫生,從單純執行者到臨床診斷參與者和決策者,周彬實作了從醫學生到醫生的蛻變。

王莉芳是北大醫學部2006級臨床醫學内科博士,讀完8年博士,2014年入職中日醫院參加住院醫師教育訓練,最初連氣道膠布都貼不熟練,到了第二年就能獨立插管了,科裡最複雜的肺移植手術,她都能上手。經過3年麻醉學住培,她不隻在臨床技能上有收獲,還發表了8篇麻醉學專業的論文,榮獲2016年英文麻醉病例全國總決賽冠軍。

2014年,我國正式啟動實施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制度建設,首批招收的大學學曆住院醫師今年畢業。

人民日報評「住培制度」:從醫學生到醫生,路有多長?

住培制度實施3年來,以“5+3”(5年臨床醫學大學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為主體、“3+2”(3年臨床醫學專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醫生教育訓練)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據統計,教育訓練在全國31個省份全面推開,累計培養住院醫師29萬人。截至2016年底,全科醫生年招收規模突破1萬人,較制度實施前增長2倍,教育訓練合格的全科醫生20.9萬人。

經曆醫學院校教育的畢業生隻是醫生的“半成品”,確定合格醫學人才走向臨床崗位才是關鍵。醫學生要成為住院醫師,畢業後必須接受為期3年的規範化教育訓練。教育訓練結束并通過過程考核和結業考核者,才可獲得全國統一的《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證書》。

7月8日,範桄溥進入考場參加乳腺外科考試,這是他的第十科出科考試。他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外科2012級博士生,2015年入職北大人民醫院參加住培。考官給出患者的基本資訊和钼靶檢查圖像,要求進行影像結果描述,并作出診斷。

考試結束後,範桄溥和乳腺外科的帶教老師讨論,他把答案複述一遍,帶教老師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後問:“乳腺影像報告與資料系統分級寫了嗎?”

範桄溥一拍腦門:“哎呀,忘記了。”

老師提醒說:“在閱片的時候,要定位成影像科大夫和外科大夫的綜合體,要知道外科大夫的關注點,也要了解影像科大夫的工作方式,這樣做出的答案才是完整的。”

範桄溥本、碩、博連讀11年,住培依然需要3年,10多個輪轉科室出科考試,一科都不能落。出科考是教育訓練基地的考試。全部通過基地的考試之後,還得參加國家統一考試。範桄溥說,合格證書不是混出來的,真本事是煉出來幹出來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臨床執業醫師考試中,住培人員考試通過率高于全國平均水準10個百分點。

能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住培醫師是醫生不是學生,屬于在職教育訓練,理應獲得相對體面的收入。要把規培生當學員,而不是免費勞動力。

“我是住院醫,節日就是我值班的日子,我隻有寫病曆換藥。”“女朋友嫌棄我沒錢沒前途,要和我分手了。”類似的抱怨,在網上随處可見。

“不規範化教育訓練,中國醫學界就沒有希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認為,住培醫師是醫生不是學生,屬于在職教育訓練,理應擁有較體面的收入。在他看來,這是最應當花的“功德錢”。要照顧好參加教育訓練的年輕人,不讓他們在經濟上“連找對象都捉襟見肘”。給醫務人員過低工資,不僅是不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更是不尊重病人;不尊重醫務人員勞動,就無法吸引優秀的人當醫生。

2015年12月,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醫院醫生鄭峥來到中日醫院參加住培。他接觸到一位27歲的病人,站起來是休克血壓,高壓80低壓40,而躺下後高壓升到180,這是一種原發性體位性低血壓。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例讓他印象深刻,不隻是學習的收獲,參加住培的鄭峥除了當地醫院的基本收入外,加上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萬元的補助,收入要比當地同僚還高些。

人民日報評「住培制度」:從醫學生到醫生,路有多長?

“要把規培生當學員,不是免費勞動力!”

中日醫院副院長姚樹坤說,實施同等條件同等待遇,獎金基本工資嚴格實行同工同酬。本院住院醫師的待遇由醫院承擔。社會招收教育訓練對象和機關委派教育訓練對象的績效工資,均按照本院住院醫師的标準統一發放。

中日醫院教育處副處長王君告訴記者,住院醫師每月的績效獎金,由其輪轉的科室,依據月考核量化評分進行二次配置設定。中日醫院住培年平均績效獎金為6.48萬元,醫院每年為每名住院醫師平均自籌績效工資3.27萬元,基本實作同工同酬。

學員待遇是住培制度最受争議之處。

對于住培人員在住培期間的待遇,國家有明确規定,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教育訓練基地、派出基地共同出資解決。中國醫師協會今年年初對全國559家住培基地的專項監測顯示,有部分教育訓練基地對住培人員的補助仍然偏低,部分教育訓練基地沒有實作同工同酬,部分基地對社會學員補助仍然較低。

近年來,中央、地方多途徑增加對醫學教育投入,累計投入136億元支援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制度建設。30個省份對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給予财政投入,10多個省份提高了本省醫學類專業生均撥款标準,醫學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正在逐漸緩解。

帶教老師願意教嗎?

學生主動學,老師就會更用心教。

盡管教學費比較低,但帶教老師出于責任心,還是肯付出心血的。

從去年起,北大醫學部8年制學生張琪在北大人民醫院婦産科參加住培。第一次夜班,她就遇到一例子宮内翻的病例,這是一種分娩期少見而嚴重的并發症,如果不及時處理,往往會因休克、出血導緻産婦死亡。讓張琪感到幸運的是,這是全院曆史上的第二例,産婦最終搶救成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趙彥告訴張琪,這是一例罕見病例,要注意留下影像,寫成個案。趙彥說,不少住培學員連手術刀都不會拿,必須從零開始。要讓老師願意教,必須自己主動學;隻要學生主動學,老師就會更用心教。

人民日報評「住培制度」:從醫學生到醫生,路有多長?

“部分學生基礎較差,臨床操作動手機會少。

”北大人民醫院外科住培基地主任醫師朱鳳雪感到無奈,隻能從最基本的操作教起,為大學教育臨床實習補課。

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遲騁忙得連見家人的機會都沒有,父親還專門挂了他的号,目的是讓他休息一會兒。作為住培帶教老師,他總想為學員開小竈,但急診搶救的資訊量大,像腦梗救治的7條資訊,很多學員一次記不住。每次搶救結束後,他就會反複提醒學員,在急救中學習急救,在臨床實踐中提升能力。

在病人面前,中日醫院心内科醫生李菁特别注意保持住培學員的權威感,讓管病人的住院醫師赢得病人信任。她還把住院醫編成組,協助其他醫生管病人,培養年輕人對臨床工作的興趣。

中日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黃振國認為,帶教工作不像臨床工作,無法進行績效管理、量化考核,單獨教學補貼很難調動其積極性。從醫學生到醫生,這是每名醫生成長的必經之路。盡管教學費比較低,帶教老師出于責任心,還是願意付出心血的。他建議設立專項制度讓帶教老師的辛勤付出得到更多回報。

北大醫院副院長李海潮認為,有了合格的教師和合理的制度,才能培養出優秀醫生。在北大醫院有兩個重要的教學制度:一是在專科基地實施項目化管理,将教學活動和要求落在實處;二是推行教學績效管理制度,不同的教育訓練專科根據教學對象和任務執行不同的績效标準。教學任務最繁重的科室一年為每人120學時,最少的不到50學時。這個目标必須完成,否則會影響個人的教學評價和職稱晉升。

北大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建六說,住培需要全員參與教學的濃厚氛圍,需要成熟完整的教學體系、管理制度、激勵機制作為支撐。醫院通過提高教學經費、将教學工作納入科室績效并與人員職稱晉升挂鈎等方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