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因華西協合大學而得名,它形成的具體時間暫無從考證,但早在1913年,大學路就出現在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榮杜易繪制的華西協合大學鳥瞰圖中,而1917年的華西地圖上已經有了大學路。有專家推斷,大學路應是逐漸形成和演變,最終成為華西校外的一條市政道路。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這是1941年春末的大學路。

那天,大學路上滿是步履匆匆的學生。他們要從錦江之畔廣益壩的學生宿舍去到體育館,大學路是必經之地。

春風揚起女學生的長發,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向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龐,不遠處飄來陣陣栀子花香。到達體育館之時,發現早已人潮湧動,學生們從過道一直排到了門外,連窗台上都坐滿了人。

那一天,學生們翹首以待的,是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小說家——海明威。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海明威夫婦在夏晉熊陪同下在四川通路。圖據蔣藍所著《成都筆記》

體育館中央的講台上,這位美國作家完全不像中國文人那般斯文,他身體壯實,吼叫一般講演時,長滿汗毛的手臂不斷揮舞……會場裡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兩年後的五月,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李約瑟來到華西壩,在持續20餘天的時間裡,展開了12場講座,從自然科學到西方思想,涉獵之廣度和深度,在華西壩掀起了一陣“李旋風”。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李約瑟1943年在華西協合大學。鄧長春供圖

那是華西壩極為輝煌的一段歲月。日寇侵華,山河動蕩,處于大後方的華西協合大學自然肩負起儲存、發展國家教育事業的重任:

1937年10月整體接納中央大學醫學院;1938年2月接納金陵大學;1938年秋接納齊魯大學醫學院和東吳大學生物系;1938年11月接納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42年春接納北平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的部分師生以及護士專科學校等也來聯合辦學。

這一時期常稱五大學聯合辦學時期,但實際上壩上聚集了八所大學,學生近4000人,是戰時中國學科設定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華西壩五大學聯合辦學時期,五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從左至右依次是:燕京大學校長代理馬鑒、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長吳贻芳、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華西協合大學校長張淩高、齊魯大學校長湯吉禾。鄧長春供圖。

随着各校的到來,華西壩一時大師雲集:聞宥、呂叔湘、陳寅恪、錢穆、馮漢骥、楊佑之、羅忠恕、劉承钊、方文培、戚壽南、董秉奇……他們都曾在此傳道受業。

華西壩也是當年溝通中外,連接配接世界的視窗,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東西文化學社”的建立,甚至得到愛因斯坦、杜威、羅素的盛贊,并聚集了孔祥熙、張群、錢穆、艾格斯頓、李約瑟等知名人士。

那時的華西壩,絕對是一片追尋真理與知識的熱土。從早到晚,講座不停,學生們尋一塊草坪,支兩張方桌,即可展開學術讨論;解剖教室裡的學生一絲不苟地上着解剖課;琴房裡傳來悅耳的琴聲,西側即是農藝系的良種牛養殖場……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在華西壩衆多追求知識與進步思想的學生之中,有一個來自于四川樂山夾江縣的哲學史學系女生,叫毛英才。

那個年代,華西壩師生們的穿着都很洋盤,是以,華西壩一直引領着老成都的時尚潮流。很多市民都喜歡到大學路旁邊的裁縫鋪做衣服。

1949年6月14日,剛剛參加完畢業典禮的第二天,毛英才提着手提包,穿過大學路,來到這家裁縫鋪,她想要給自己即将到來的新生活添置件新衣服。可能是布料太好看了,毛英才挑來選去,臨走時,竟忘了來時拿着的手提包。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五大學聯合辦學時期的畢業典禮。鄧長春供圖

店老闆翻看着手提包内的物品,竟然發現了共産黨宣傳資料《中國土地法大綱》!當即将包送到警察局。

很快,毛英才發現手提包遺失,三次到裁縫鋪尋找未果。第二天早晨,裁縫鋪的學徒到校通知她,說是提包已找到,請毛小姐去取。毛英才剛一到裁縫鋪,便被早已埋伏在此的警察逮捕。先被拘押于稽查處,後轉押于省特委會看守所。

毛英才被捕當天,恰逢父親毛春山來成都接女兒回家。得知消息後,學校當即和毛父來到警局請求準予保釋,未果。這期間,毛英才在獄中經受嚴刑拷打,拒不悔過。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毛英才。圖據青羊組工官微

3個月後,學校通知毛春山到獄中探望女兒,她堅決表示:決不寫悔過書!我無過可悔!後來,特務頭子徐中齊要毛春山交12兩黃金領走女兒,毛英才聽聞義憤填膺地說道:真卑鄙!竟然把人當生意來做……把我買出去,我也得不到自由,還背個不好聽的名聲。

1949年12月7日,距離成都解放僅剩20天。喪心病狂的劊子手将革命者一個個拖出牢房,他們強行脫去毛英才身上的紅大衣,把她打昏之後捆好,押到十二橋刑場。在陣陣槍聲中,毛英才和其他31名烈士應聲倒地,終年24歲。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華西校園内,毛英才烈士雕像。鄧長春供圖

她是十二橋烈士中最年輕、也是唯一的女烈士,至今,華西校園内女生院前安放着她的雕像。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緊挨着大學路的小天竺街上,如今矗立起一個訓示牌,向人們講述着裁縫鋪的過往。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時間的長河不斷向前,從來不為人的意志轉移,轉眼就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

一天下午,一位遠道而來的貴賓到訪華西,打破了校園的甯靜。他站在華大的事務所前,舉目四望,感慨萬千。事務所也叫懷德堂,是華西壩建築群中極為經典特殊的一幢,它的設計者也是華西壩的整體設計者、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榮杜易。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榮杜易

這天到訪華西的貴賓則是英國前首相希思。原來,他是受榮杜易孫子之托,專程為了華西壩的老建築而來。

1913年春,53歲的榮杜易經莫斯科、北京、上海到達成都,幾乎死在三峽。這一路,他考察了很多中國古建築,在成都停留了大約三個星期,看了很多川西民居,将中國的元素巧妙地融入了各樓的工藝之中,繪制了華西壩的整體設計方案。此後,多位建築師合作實施了榮杜易的設計方案。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榮杜易于1913年繪制的華西協合大學鳥瞰圖,此時已有大學路。鄧長春供圖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1926年華西協合大學地圖。鄧長春供圖

遺憾的是,在華西的建築設計完成之後,榮杜易就回國了。直到1927年逝世,他都沒能一睹華西壩的風貌。建築後續的使用情況如何,成了他一直以來的牽挂,孫子了解外祖父的心情,得知希思訪華,便托他來探個究竟。好在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懷德堂依舊完好屹立在華西壩。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懷德堂。四川大學宣傳部供圖

不必非得走進華西壩校園,站在人來人往的大學路上,懷德堂的風采清晰可見:青磚青瓦,配以大紅柱和大紅封屋檐闆,屋脊飛檐上皆點綴以脊獸、龍鳳等精美裝飾。内部則是典型的西式建築元素,拱道、廳堂、壁爐、老虎窗……整棟建築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懷德堂

而此時的大學路,也早已成了成都市連接配接人民南路與新南門的一條東西向的市政道路。周圍建立起一棟棟教師家屬樓,華西壩這麼多老師學生要吃飯,市場經濟興起,大學路自然沿街聚集了很多買菜的攤販,一直能延伸到勝利村。

90年代,政府在大學路東盡頭處修建了菜市場。大學路菜市場可以說是成都最有文化的菜市場,随便擦肩而過的路人,都可能是華西的老教授。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菜市場

一路之隔,一邊是最具人文氣象的頂尖高等學府,一邊即是人頭攢動的喧鬧菜場,二者毫無違和感地自在相處多年,展現着極具詩意與煙火氣的成都式浪漫。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2019年深冬,大學路上的法國梧桐樹葉在風聲中片片飄落,樹上還殘留着少量枯黃。

一天清晨,昏黃的路燈下,與大學路菜市場一街之隔的金蘋果龍江路國小(南區)門前出現一個高大的身影。他興奮地舉起手機,不斷對着學校拍照和錄視訊,并激動地說:

“媽媽,看到了嗎?這就是外祖父曾經工作過的學校!”

這個忙着拍照的人,名叫柯馬凱。他的母親,則是共和國“友誼勳章”的獲得者伊莎白·柯魯克教授,這是我國對國際友人授予的最高榮譽,至今也僅有八位獲得者。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年輕時的伊莎白。圖據“永遠的華西”公衆号

柯馬凱此次來蓉,是為參加成都弟維國小複名活動。弟維國小建立于1915年,1919年由伊莎白的母親饒珍芳接辦。1951年之後幾次易名,最終稱為“紅專西路國小”。2019年12月27日,恢複原校名“弟維國小”。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柯馬凱和母親伊莎白2019年6月曾到訪成都弟維國小。圖據成都弟維國小官微

而大學路上,令柯馬凱激動不已的,其外祖父曾經工作過的學校,原名叫做“高琦中學”。于1918年,由華西協合大學校董會主席高琦博士捐資創辦,1931年成為華西協合大學教育系附屬中學。而柯馬凱的外祖父,加拿大人饒和美曾任華西協合大學教育系主任,前後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工作了近30年。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伊莎白(左)與母親饒珍芳、父親饒和美舊照。圖據"永遠的華西"公衆号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如今大學路上的金蘋果龍南國小,曾經的高琦中學。

伊莎白于1915年出生于成都,她的童年和少女時代,有一半時光在華西壩度過,真是個“華西壩的女兒”。伊莎白是一名傑出的人類學家,并和自己的丈夫大衛·柯魯克參與創辦了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第一所外事學校,即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如今106歲的伊莎白長居北京,但相隔數千公裡之外的華西壩,一直是她内心深處長長的牽挂。

時過境遷,留下過伊莎白童年和青春印記的大學路,早已不是她記憶中的模樣。近日,武侯區華西壩曆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呈現,我們看到了大學路新的風貌。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改造一新的大學路。

能夠看出,大學路的改造是花了心思的,街道上提取、呈現出很多華西的元素,力求能與華西校園及周圍的居民區融合成相似的氣質。并引進新的商業業态,使這條古老的街道,既具備傳統的文化積澱,又不失青春現代活力。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改造,牆上挂了一組老成都風情畫。這組畫的作者是百年前的成都民間藝術家俞子丹,他曾教華西協合大學化學系教授、英國人徐維理學習中文,并常有書畫饋贈。1984年,徐維理在英國逝世後,其家人将這些畫出版成書,名為《龍骨》,講述了上世紀20年代成都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成都名小吃蛋烘糕,即起源于華西壩校園。現在大學路上的賀記蛋烘糕,在此已擺攤18年,已開發出30多種口味。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大學路上的新景緻,引入的新商業業态,使得這條傳統的道路充滿着年輕的活力。

華西壩曆史文化的愛好者鄧長春告訴我們,他覺得大學路的改造,把華西壩的曆史從校園内搬到了街面上,人們走在街上,即可觸摸了解華西壩的曆史,這是大學路改造最大的意義。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後記

大學路很短,隻有416米,5分鐘即可走完。大學路又很長,在漫長曆史歲月中積澱的厚重過往,令人着迷。

解讀大學路的前世今生,就是在觸摸華西壩的文化。這片曾居于成都南城牆之外,如今居于成都正南、一環路以内的近1800畝土地,于成都而言,實在太珍貴了!本文試圖将華西輝煌的曆史沉澱、人文風華、紅色過往、建築特色、與成都城市氣質的關系向讀者列舉一二,但我們也深知,華西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核心是挖掘、展示不完的。

唯願今日受惠于華西的每一個成都人,能在某一刻,記起那些飄零在風中的華西往事。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

本文特别緻謝:鄧長春先生

參考文獻:

金開泰《華西壩文化》

譚楷《楓落華西壩》

四川大學檔案館《毛英才烈士在獄中》

——漫成都.城市——

文字|十裡

圖檔|怡霏、部分由鄧長春提供

編輯 | 十裡

監制丨王紅

大學路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