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主旋律還是古裝劇,創作出好的人物,是姜大喬的長期追求。
見到編劇姜大喬,是在位于二十二院藝術區的“青春你好”公司中。
街上、今日美術館前,穿梭着目光炯炯的文藝青年,姜大喬端着一杯咖啡,卻略帶一絲和環境相悖的倦意。
此時,他本應身在劇組,但剛剛舉行的第四屆“初心榜”中,姜大喬憑借《理想照耀中國》之《秀才遇到兵》《我是小方》《173米》與《暴風眼》兩部力作,獲得了“年度五大青年編劇”榮譽。
獎必須要領,事也不能不做,是以接受采訪後不久,姜大喬又要回到組裡。
其實對話當中,我能感覺到他并非“累死自己,卷死同行”的工作狂。但針對活不能停這事,姜大喬說了三點原因。既實在,又能看出他對編劇這份職業的情懷。
一是不進則退,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如果自己停下來了,不光是自斷進步空間,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
二是當初為了入行,姜大喬從畢業到現在沒少吃苦,多年來不顧一切的執念,讓他格外珍惜機會,舍不得敷衍任何一個項目。
三是這次獲得“初心榜”的榮譽,戰勝了其他優秀作品,姜大喬擔心别人說他得獎是吃了題材的紅利。是以未來創作出更多好作品,證明自己的能力,成了又一個支撐他的理由。
三點相加,工作肯定不能停,就像他手裡的煙和嘴中的幹貨。
采訪過程中,關于創作,關于編劇現狀,關于青年編劇如何入行,關于同樣由他擔任編劇,剛剛釋出首支預告的《雲襄傳》,姜大喬能說的說了,不能說的也透露了不少。
無論《理想照耀中國》《暴風眼》的劇迷,還是想要進入影視行業,或正處于掙紮中的從業者,或許都能從下文中找到方向與答案(文末有彩蛋)。
因為剛剛獲得“初心榜”的榮耀,是以話題自然由“初心”展開。
姜大喬回憶,大約7、8歲時,爸爸總接他放學回家。有一次路過電影院,裡面正播着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鐵血戰士》。不知道是自己想過把瘾,還是帶孩子漲見識,爸爸不僅帶他看了電影,還向老師請假,用生病的“借口”免了姜大喬一天的作業。
《鐵血戰士》劇照
強烈的“正回報”,讓姜大喬對影像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别的小朋友打開電視是看卡通片,他優先選的卻是《神秘島》《24小時》等剛剛進入内地市場的美劇。
漸漸的,進入影視行業成了他的夢想,考大學時選擇的也是相關專業。
到了更自由的環境,姜大喬開始系統學習專業課程。那時美劇剛開始流行,《越獄》《迷失》等經典作品盛極一時。在專業課老師的幫助下,他開始大量看劇、拉片,并對劇情進行解構分析。
當時每一門專業課程,姜大喬的結業作品都能在全專業名列前茅。一次次“正回報”,讓他對入行充滿信心。
《越獄》劇照
誰料一進入社會,他的自信被擊得粉碎。姜大喬無奈道:“到了社會就是一輪毒打,這個行業沒有成熟的作品,沒有特别好的資源或者關系,沒有人會信任你。”
但姜大喬沒被打垮,更沒有過放棄的念頭。
沒有電視劇、電影的劇本工作,他就一邊在廣告公司工作一邊兼職寫微電影劇本。往往一個本子要磨好久,才能拿到2000塊錢報酬,根本養活不了自己。
就這麼熬到了27、8歲,他才還清信用卡,并憑借多年“地下”創作的經驗,接觸到《沒有硝煙的戰線》的劇本工作,由此慢慢入行,在一個個項目中打磨“功力”,直到如今憑借《理想照耀中國》《暴風眼》兩部作品,拿到了“初心榜年度五大青年編劇”榮譽。
說到今年的兩部作品,無論緻敬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還是當代國安都市反諜劇《暴風眼》,題材都頗為嚴肅。
但除了展現人物的閃耀時刻,兩部作品都刻畫出角色生活化的一面,讓觀衆更容易産生共情,探索了主旋律劇集新的可行之路。
譬如《理想照耀中國》,姜大喬表示:“當時編劇組就達成了共識,就是在表達一點政治性的同時,絕對不喊口号,不說空話。隻要創造一個好的,讓人能夠感同身受的故事和人物就好。”
《理想照耀中國》工作照
同時,選擇原型人物時,姜大喬還傾向年代久遠,不被大衆熟知的無名英雄。
一是創作空間更大,二是能讓大衆了解更多默默付出的偉大人物。用他的話說:“隻要觀衆看完一集,願意在百度上搜素原型人物的名字,了解他更多經曆,我覺得就很好了,目的達到了。”
誠然,姜大喬對大人物小生活的刻畫,為故事賦予了更濃厚的情感,不僅拉近了曆史和現實的距離,對原型人物的偉大也是一次升華。尤其是《秀才遇到兵》《我是小方》《173米》三個單元尾聲,積蓄的能量都悄無聲息的爆發,猶如“溫柔一劍”,紮的觀衆鼻頭一酸。
姜大喬補充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如果看到一部劇有獻禮屬性,就會本能認為是在宣講大道理,《理想照耀中國》想做的正是盡量扭轉觀衆的這類想法。獻禮劇、愛國主義題材,本來就不該喊口号、說空話,故事當中應當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隻不過他們做了些不普通的事兒。如果有一天大家不提‘獻禮劇’這個說法,而是把它看作類型劇的一種,那才是真正的成熟了,講出好故事了。”
另一部作品《暴風眼》的挑戰更大。
項目起始于2010年,姜大喬在2016年介入其中,原因是大家沒有創作國安題材劇集的經驗,隻能摸着石頭過河。而石頭一旦沒摸準,人就容易掉河裡,是以之前的編劇都改不動了。
但姜大喬和總編劇梁振華接手後,發現國安部門要求的并非科幻、動作類型,而是講好一個人物有血有肉,劇情真實可信的故事。
是以按照要求,他開始創作正、反兩面人物,和他們之間對抗的故事,一晃又是幾年。
期間,國安部門的相關人員沒少幫忙,幫助解決了部分技術難題,甚至起到文學策劃的作用,把握着故事改編和真實情況的平衡。
《暴風眼》劇照
不過一些劇作上的問題,還是要編劇解決。姜大喬對如何把握反派強弱這一環記憶猶新:“現在國安部門的偵破手段太多元、太厲害了,故事又是發生在中國的國土上,是以間諜很難在嚴密的偵查系統下逍遙法外。正、反雙方的實力其實并不對等。”
但如果把壞人寫得太弱,又沒有危機感,是以創作過程中,最費腦細胞的不是怎麼消滅反派,而是在保證合理性的前提下讓反派多活幾集,頗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好在經過一次次調整,再加上創作項目之初就定下了着重展現國安戰士生活狀态的政策,幾相結合,劇本才算打磨完畢。
聊到這兒,姜大喬的創作方法浮出了水面。即在時間、空間上盡量做到宏大,人設上反而更貼近普通人。
是以,即便不是創作現實題材,姜大喬的作品也會暗含對當下、對個人的關注,這是“人”本身的共性所緻。
但他并非“人物推動故事”的信徒:“現實生活中人其實是提線木偶,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受到外界影響,是以我真正相信的還是故事推動人。願意寫小人物也是這個原因,大人物要在關鍵時候做出抉擇,但小人物在關鍵時刻會被命運打的抱頭鼠竄,會劇烈的掙紮,這才是戲劇有魅力的時刻。”
帶着這套創作方法論,即使是創作古裝題材,姜大喬也沒水土不服:“社會發展過程中,隻不過是生産力和科技水準的變化,人本身的變化不大,是以我覺得時代背景在創作人物上不會有特别大的影響。”
就像剛剛釋出首支預告的《雲襄傳》,秉着不劇透的原則,他簡單的介紹了故事:“《雲襄傳》故事線索是複仇,但其中還包括了武俠、江湖元素,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探讨。譬如雲襄個人的轉變,即使他聰明絕頂,但被複仇蒙蔽了雙眼,還是要在和朋友、敵人的相處過程中學習和轉變,直到最後與自己和解。”
《雲襄傳》開機照
在《雲襄傳》中,姜大喬依舊将重點聚焦在人物本身。在複雜外部環境的幹擾中,人物内心的抉擇,是戲劇的豐滿之處,也将對劇情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趁着拍攝間隙領獎的姜大喬坦誠道:“這種創作方法我會長期貫徹,并且要依次寫出更多好作品。現階段起碼得證明自己得獎不是吃了題材的紅利,是以哪怕長期高強度的創作很磨人,也必須咬牙堅持下去。”
除了姜大喬本人和其作品的“主線劇情”,出于私心,筆者還問到了一些編劇問題。譬如編劇現狀、青年編劇要做好哪些準備、進行什麼訓練、有成熟作品後該警惕什麼等等……
無論編劇專業學生、有意成為編劇的愛好者、青年編劇、迷茫的從業者,還是對劇集創作感到好奇的朋友,都可以接着往下看。
烹小鮮:當下編劇的現狀是否有所好轉?
姜大喬:在業内,我沒有覺得編劇不受重視。首先編劇是幕後工作,不可能像演員一樣光鮮照人。其次,如果在良性的組裡,制片人、導演、編劇都會帶着尊重合作、溝通,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編劇不受重視的情況有幾個可能,一個編劇确實不太行,沒有辦法得到尊重。二是項目不太行,不尊重劇作的組,到最後做出來一個非常NB的東西,我相信是不存在的。
烹小鮮:想成為一名編劇,需要做哪些準備?
姜大喬:先潑一盆冷水,編劇是特别熬人的幕後工作,特别摧毀健康,并且沒有所謂的虛榮支援你。是以如果不是特别堅定地想幹這行,可以考慮其他工作。
真想入行,首先要大量閱讀、看片。并且影視行業在不斷的翻新,就算有作品、有地位,但如果不去了解現狀,馬上就會被淘汰掉。是以這種積累,必須要持續整個職業生涯。
其次,如果有條件的話,多看看成熟項目的劇本,學習成熟編劇是如何幫助項目的其他工種實作影視化的。
最後,我個人不是特别擅長社交,但在任何一個行業,除了修煉自己的功力,适當培養自己的社交技能,以它為輔助,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機會,進而積攢經驗。畢竟這個行業就是要有口碑、有資曆、有作品,才能站穩腳跟。
烹小鮮:有沒有特别有效的訓練方法?
姜大喬:一是要鍛煉自己的共情能力,觀察生活,了解你從小說、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人物,和他們展開行動的動機。雖然共情能力更多是天生的,但後天的技巧可以加強這種能力。
二是平時看書、看劇、看新聞時,學着想故事,倒不一定要長,但必須要把它寫出來,幾十個字就行。等到閑暇時,再根據當時的簡述,把完整的故事寫出來,這是我曾經做過無數次的訓練。
烹小鮮:如果真能入行,您對青年編劇有哪些建議?
姜大喬:不忘初心。
大部分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職業生涯都是螺旋向上的。但錢賺得多了,生活過得好了,有些人就會忘掉曾經的生活,甚至失去同理心。這對編劇來說是非常大的陷阱。
烹小鮮:怎樣避免進入陷阱?
姜大喬:很難,人的本性是往上走,希望站在食物鍊的更上層。期間肯定會犧牲掉很多東西,但突然有一天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應該立刻換一個思維方式,不能把自己當成高人一等的存在,必須去看,去聽,去想每一個人的觀點,和他的故事。
社會運作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會不斷消磨掉人的同理心。越往前走,越是會用更多精力關注更成功的人,進而放棄向下溝通。我覺得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陷阱,隻不過對編劇這個職業來說,是職業性的陷阱。
一旦到了這步,我覺得很難再寫出有共情的内容,無法挖掘人物動機和更深入的情感。是以我覺得作為編劇應該時刻對此保有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