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一路是西安城裡東大街北邊解放路以西、北大街以東的第一條東西路,全長一點四公裡。
由于西一路西口的北大街和南邊的東大街的幾個商場和沿街的商鋪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就一直有很多從電話賣到bb機、“大哥大”,再到現在賣手機,西一路口北邊的西華門十字又有西安的電信大樓(過去叫報話大樓)都是西安最早經營通訊器材的地方,是以西一路從北大街到案闆街東邊在近三十年來每天都有很多人沿路向人兜售偷來的“大哥大”、bb機和手機。“大哥大”、bb機很多人都知道是什麼,但西一路曾經還有人兜售快譯通、文曲星和mp3、mp4、psp等很多現在很多人沒有見過更沒有聽說過的時髦高檔電子産品。
西一路北大街口路南邊的高樓叫金鐘大廈,從西一路北大街口往東走,在路南的易俗社文化街區靠中間是過去的易俗社,易俗社門口一直到北大街口的金鐘大廈樓下過去是一排賣通訊器材和旅遊紀念品的小商店,曾經很多人的第一張IC卡、國際電話預付卡和電話儲值卡都是在這裡買到的。
從北大街沿西一路向東左手邊第一個路口向北是直通西華門大街的手機通訊銷售維修一條街——尚樸路,稍微向東一點有一個向南的通到東大街的路口,是案闆街。
易俗社東邊到案闆街口過去是陝西聯通營業廳。
在案闆街中間路東的那個叫吉慶巷的小巷子裡邊有一家在西安非常有名氣的柳巷面,每天隻要開門就有很多大老遠跑到那裡去排隊占桌子吃面的人。
路北邊西頭靠着北大街是中天國際大廈,中間是西一路國小,在向東是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北邊是文化廳家屬院。
西一路國小
在過去被改造以前,西一路國小門口東西兩側,從北大街到尚樸路口都是些修手機、貼膜的店鋪,在易俗社文化街區打造之前,還曾經被打造成非物質文化街,沿街原來一個又一個門頭上打着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特約服務點、門上牆上、店裡寫着收售二手手機、手機維修、貼膜的小商鋪變成了一些陝西地方特産展示售賣的門面。
案闆街的西一路丁字口西南角面朝北就是之前是中國聯通陝西營業廳,丁字路口北邊是新城區少年宮。
從案闆街和西一路的丁字口向東繼續走,前邊遇到第一個路口是西一路和東大街通到新城廣場的南北路——端履門的十字。
接着向東,在西一路南邊向東到炭市街口、向南到東大街的獨立建築叫群光廣場,差不多算是西安東大街商圈最悲催的商業綜合體,從開業到西安幾乎就沒有好過,有人說是因為修地鐵擋住了生意,也有人說是因為名字沒取好:群光諧音就是窮光,也有人說是受到了西安城的空心化和網商的影響,還有人說是因為建設之前,拆遷的時候拆掉了西南角上曾經最具特色的華僑商廈,是以西安很多人都不願意進去消費。
群光廣場北門外邊,西一路北邊有一個金翅鳥在西安火了好些年,曾經先後有很多明星在裡邊開過演唱會,很多西安的七零八零後都在那裡有過排隊等自己喜歡的明星簽名的經曆。
群光廣場東邊向南通到東大街的炭市街據說因為過去是西安城裡賣煤炭的一條街道是以才叫炭市街,是西安城裡改革開放後最早的商業街之一,後來發展成了西安最大的水産市場,兩千零幾年的時候騾馬市的興正元步行街剛建起來的時候,白天炭市街是水産一條街,到了傍晚搖身一變又成了一條時尚少女們最喜歡小飾品小商品一條街,每天晚上燈火通明,那時候晚上的炭市街可以說是美女如雲,曾經有一段時間西安女娃進城第一站要逛騾馬市步行街和興正元負一層,逛完要是不再逛一圈炭市街都覺得不夠盡興。
從炭市街北口向東沿着東一路一直到尚德路口之間沿路兩邊有很多賣廚房用品和烘焙用品以及奶茶原材料的商店,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最受新媳婦和年輕寶媽最喜歡的專業市場,在這裡從廚房裡的鍋碗瓢盆、碗筷刀叉到餐廳飯店用的和面機,從制作蛋糕的模具、原材料到制作奶茶的各種粉料、杯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跟西一路十字交叉的下一個路口尚德路,向南通到東大街,向北可以從西安明城牆的尚德門出城,最北端是西安火車站西廣場的計程車循環車場。在西一路和尚德路十字路口兩側是西安城裡的美容美發用品一條街。
再向東走就是從東大街的大差市十字通到西安火車站的解放路,過了解放路,東邊是東一路,也就是說解放路是東一路和西一路的分界線,或者是解放路是西一路的最東頭;從西邊走到解放路,西一路就走完了。
西一路老小區
西一路西頭路南,東起案闆街、南至東大街、西至北大街,占地面積約87畝的易俗社文化街區,是一個作為西安市迎接十四運會、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重點項目,也是西安城裡2021年九月最新的網紅街區。
說到易俗社文化街區這裡就不得不跟大家細說一下西一路上曾經的易俗社。
1912年,為喚醒群眾的民主革命精神,李桐軒、孫仁玉等一大批知識分子以“移風易俗、啟迪民智、輔助教育、推陳出新”為宗旨,發起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編、導、演為一體的新型秦腔藝術團體——易俗社。
1924年,魯迅受邀赴西安講學期間,數次在易俗社劇場觀看秦腔,并題贈“古調獨彈”匾額。
1951年易俗社由西安市政府接辦,後來易俗社成為西安市戲曲界第一個公營示範性劇社。易俗社由政府接辦以後多次赴京演出,《三滴血》《西安事變》等優秀劇目享譽全國,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上司觀看後也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百餘年來,易俗社湧現出衆多秦腔名家,創作劇目800餘部,1000餘冊。1960年,首部秦腔電影《三滴血》的拍攝、傳播為秦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首部3D秦腔電影《三滴血》的攝制開創了新時代秦腔傳承傳播的先河。
不僅在秦腔的發展史上,易俗社功不可沒,在中國的革命曆史中,易俗社劇場也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1936年,在轟動全國的西安事變中,易俗社劇場作為西安事變的重要場所,在當時以精彩的演出吸引住來自南京的軍政大員,起到迷惑作用,為西安事變得以成功創造了條件,很好地完成了這一特殊時刻曆史賦予的重任。1938年,由丁玲帶領的綜合性抗日文藝宣傳團體——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帶着八路軍在山西旗開得勝的捷報和共産黨全面抗日的主張與決心來到西安。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準備上演反映軍民團結抗戰的話劇《突擊》卻受到國民黨方面的掣肘。易俗社為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提供演出場地、服裝道具和人力幫助,支援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用藝術武器宣傳黨的抗戰綱領,使八路軍赢得了廣大群衆的熱烈歡迎和擁護。
後來易俗社發展成為被譽為是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并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如今已經成為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也是西安乃至陝西的重要文化名片,不僅見證了近百年來秦腔藝術和中國戲曲的發展與興衰,也見證了西安乃至整個中國近百年的發展變化。
2006年,易俗社劇場被列入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14年,易俗社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保護機關。
從2018年以“易俗社”為文化品牌,以秦腔文化為特色,以“街、坊、巷、院”為基礎,将傳統文化保護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帶動周邊經濟、文化建設的易俗社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項目啟動,到2021年九月正式全面開放,它是依托已經有109年曆史的秦腔劇社易俗社,通過改造、建立博物館、戲台、街巷、廣場等活動、展示空間,融合了秦腔藝術展演、中外戲劇交流、博物館展示、戲曲教育傳承、文化創意等功能的全國首個戲曲文化街區,也是一個傳承展示秦腔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陝西文化魅力的城市文化新視窗。
從正式向群眾開放以來,在很短的時間裡,易俗社文化街區就成了西安又一個網紅街區。盡管新冠疫情還在持續,每天還有很多人到這裡來打卡拍照,甚至帶着孩子來溜娃。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隴海鐵路通車西安到網商盛行之前也就是解放路地區特别是國樂園地區棚戶區改造之前,解放路一直都是西安城裡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之一。加上西一路南邊緊挨着東大街,西邊又有北大街,東南西三邊都曾經是西安最繁華最熱鬧的街道,跟前又有尚樸路、案闆街的通訊器材銷售維修一條街、炭市街水産海鮮一條街、尚德路美容美發用品一條街……是以西一路在西安曾經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
好了,關于西安城裡的西一路我就說到這裡,關于西一路你還知道些什麼,或者你對西一路還有哪些記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更多人一起分享交流。
我是黃昆,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黃昆說西安》說的都是我個人對西安的了解和認識,作為一個生在西安長在西安的西安人,我計劃以《黃昆說西安》為主題,通過視訊和圖文兩種形式介紹西安的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西安、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西安!
如果你想讓更多的西安記憶被更多人記住、如果你想了解西安哪裡、對西安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或者有疑問都可以私信、留言給我。
《黃昆說西安》感謝大家點贊、轉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