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人都愛鐵飯碗?

人人都愛鐵飯碗?

統計顯示,俗稱“國考”的全國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在2009年時首次突破100萬。(網際網路)

作者:陳婧

今年中國最熱門的崗位是什麼?答案可能令許多人大跌眼鏡:西藏一家郵局的科員。

一年一度的中國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上星期日截止,總報名人數突破202萬,創下曆史新高。平均每個崗位有超過60人競争,其中最熱門的崗位有超過2萬人報名。

這份萬裡挑一的工作,是西藏阿裡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職位。由于對應征者的專業、基層工作經驗和政治面貌都不設限,這個條件寬松的崗位成了衆多考生争搶的香饽饽,甚至一度沖上微網誌熱搜榜。有網民打趣:“報名的人是不是都把這個‘阿裡’看成了馬雲的‘阿裡’?”

此前兩周,另一則與崗位招聘相關的新聞也登上熱搜,說的是深圳一所名牌中學的教師崗面試中,應聘生物老師的七名面試者有四人是博士,應聘化學老師的則全是博士。最終錄取的17名老師,隻有一人是碩士學曆,其他都擁有博士學曆。就在三年前,這所中學招聘的24名應屆畢業生中,隻有三人是博士。

從前被視為艱苦的偏遠地區崗位,如今引發萬人争搶;被社會預設應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争相應聘基層教師。體制内的鐵飯碗,什麼時候對中國年輕人變得如此有吸引力?

統計顯示,俗稱“國考”的全國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在2009年時首次突破100萬,此後人數有增有減,過去兩年的增長尤為明顯。去年有157萬餘人通過國考資格審查,比2019年增加9.72%,而今年有至少183萬人過審,同比增幅擴大至15.8%。

冠病疫情暴發,相信是不少人意識到體制内工作優越性的重要契機。中國至今采取嚴格“清零”政策,令旅遊、餐飲、電影等行業面對巨大壓力和變數。中國文旅部上周末叫停跨省旅遊後,有從業人員發帖稱,由于行業遲遲不見起色,自己迫于生計壓力轉行,且“已經報名了今年的國考”。

和這些朝不保夕的職業相比,旱澇保收的體制内崗位無疑是疫情期間最有保障的工作。大城市的公務員、國企員工和教師等體制内職務,更有助于解決戶口和住房等阻礙年輕人在當地落戶的問題,也無怪衆多人對鐵飯碗趨之若鹜。

這兩年掀起的“考公熱”,和上世紀90年代國中國的“下海潮”相映成趣。據中國人社部統計,1992年全國有12萬名公務員辭職投商海,另有1000多萬名公務員停薪留職去創業。這些離開體制的弄潮兒們,趕上了中國市場經濟的起步期,許多人由此發家緻富,并進一步推動私營經濟企業快速發展。

30年前“下海潮”的背景,是中國已故上司人鄧小平在南巡講話時重申改革開放的必要,鼓勵人們“大膽地試,大膽地闖”。30年後的今天,中國正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追求“共同富裕”,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百年目标邁進。

在共同富裕的大旗下,官方對多個發展偏離軌道的行業重拳出擊。從對網際網路巨頭開刀“打擊資本無序擴張”,到“團滅”校外教育訓練産業,再到整肅娛樂圈和網絡遊戲行業……這一連串重錘,讓原本快速發展的行業迅速凋零,許多光鮮亮麗的“大廠”白領一夜間面對失業危機。

産業政策朝令夕改,職業前景吉兇難測,中國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的焦慮,直覺地轉化為對鐵飯碗的追求。雖然體制内收入不一定比新興行業高,但既不用背負“996”工作壓力,也不必擔心明天就會被裁員,還能擁有體面社會地位,無疑是最保險和穩妥的選擇。

在疫情和新一輪社會改革帶來的變數和壓力下,“鐵飯碗”再度成為人人争搶的對象,折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對的沖突局面。官方将私營經濟發達的浙江設為共同富裕示範區,民營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卻被一再打擊;政府将基礎研究列為未來五年的發展重心,卻留不住本應專注研究的學術精英……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應隻是質問年輕人為什麼隻追求安穩生活,而不投身于創業和創新。

博士到基層當老師并不是壞事,反倒有助于為教育行業注入不一樣的活力。但如果一名博士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當中學老師,隻能說是高等教育和科研行業的悲哀。同理,将優秀人才引進體制内,有助于提升行政管理水準;但人人都追逐鐵飯碗的現象,不是對一個時代的褒獎,更像是一記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