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近日有媒體發文稱,加裡甯格勒之是以令北約擔憂,是因為它就像“俄羅斯插在歐洲咽喉上的一把鋒利匕首”!該文章指出,加裡甯格勒看似與俄羅斯并不接壤且身處歐洲各國的“包圍之下”處境非常危險,但事實上由于這塊面積不大的飛地一方面扼守着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波羅的海入海口,另一方面它還身處連接配接北歐和中歐的關鍵節點。是以其存在不僅有助于俄羅斯遏制北約的不斷擴張,甚至一舉一動還會關系到整個歐洲的存亡,是以站在歐洲各國的角度上看它更像是架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把利刃。

當然,北約成員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為了消除加裡甯格勒所帶來的威脅,這些年其實也做過不少“功課”。比如在加裡甯格勒周邊部署戰術核武和先進的海陸空以及反導裝備,或者動不動就在該地區附近海域舉行軍事演習,也就是反複模拟封鎖并摧毀加裡甯格勒。
表面上看似北約軍事集團考慮和準備得非常周全,但實際上這一系列行動卻像一組反複摩擦的輪胎,不僅沒有消除隐患,而且還相當于增加了加裡甯格勒給歐洲帶來災難的“危險系數”。比如俄羅斯為應對北約的軍事挑釁和壓迫,自然就會加強加裡甯格勒的軍事部署。
2014年,俄軍在加裡甯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爾陸基戰役戰術飛彈,其射程雖不到500公裡,但由于加裡甯格勒距離德國首都柏林、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隻有600公裡,距離波蘭首都華沙以及美國某些軍事基地不足400公裡,是以理論上一旦北約和俄羅斯發生軍事沖突,那麼隻要俄軍稍作調整,以上國家和城市在十分鐘之内就會遭到伊斯坎德爾飛彈的狂轟亂炸。
另外,最關鍵的是之前北約部署在俄羅斯和加裡甯格勒周邊的什麼遠端雷達和先進反導防空系統,此時恐怕都因來不及做出反應而變成了擺設。
不僅如此,2019年俄羅斯還向加裡甯格勒調派以及部署了一個團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不僅極大的加強了該地區的防禦能力,而且還直接将其防空範圍擴大至某些歐洲國家境内。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俄羅斯無暇顧及,北約和歐洲各國有能力拿下加裡甯格勒,恐怕最終也會是以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另外再順便提一下,加裡甯格勒不僅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地,而且俄軍還在該地區部署了大量的陸軍機械化部隊、空軍先進飛機和飛彈武器。如此軍力不敢說能與整個北約集團抗衡,但擊敗周邊幾個國家還是綽綽有餘的。
綜上可看出,正因為北約軍事集團的不斷施壓,是以加裡甯格勒最終才會變成俄羅斯插入歐洲“咽喉”的一把利刃。然而有趣的是北約軍事集團不斷向俄羅斯施壓,卻并不一定就是在維護歐洲各國,特别是加裡甯格勒周邊國家的利益。通俗講,在美俄産生沖突的情形下,北約集團向俄羅斯施壓代表的隻是美國的利益,而此時北約成員國中的一些歐洲國家則成了“替罪羊”。
說得再明白點,在美俄博弈的過程中,如果說加裡甯格勒是俄羅斯手中的一把“尖刀”,那麼它周邊的歐洲國家此刻則變成了美國對付俄羅斯的“飛地”。
這也是目前一些歐洲國家不願跟從美國向俄羅斯施壓以及有意組建歐洲軍團的主要原因。雖然按照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說法,歐盟組建“歐洲軍團”不僅會削弱北約,甚至還會分裂歐洲,但實際上歐盟此舉恰恰就是在維護歐洲國家的安全和利益,說白了,它們的本意就是要擺脫北約的束縛,避免美國再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借北約行動來挾制歐洲各國。
綜上,媒體之是以會強調加裡甯格勒成為“俄羅斯插入歐洲咽喉上的一把尖刀”,就是在提醒北約成員國或某些歐洲國家,不要因維護美國利益而變成美國反俄的“飛地”。
客觀上說,由于蘇聯時期的加裡甯格勒一直處于蘇美兩國冷戰鬥争的前沿,是以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就像蘇聯部署在歐洲核心位置的一個軍事基地,也就是所謂的過度軍事化。這種做法不僅導緻蘇聯解體後該地區幾乎與外界隔絕,僅保留了一條波羅的海通往俄羅斯的海上航道,而且因為長期受到制裁和封鎖,是以也導緻加裡甯格勒的經濟發展嚴重滞後。
為此,後期的俄羅斯也曾為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向歐洲示好,并盡量去除之前的軍事化标簽,在減少該地區軍事部署的基礎上淡化政治分歧,同時開放了多個邊境通道。
更準确一點說,2003~2013年不僅是加裡甯格勒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甚至該地區還成為了連接配接俄歐的一條政經紐帶!不過這種平和狀态在北約東擴的大環境下顯然是維持不了多久的,比如2008年俄格戰争和2014年烏克蘭危機,要說前者是北約并入格魯吉亞的一次危險嘗試,那麼後者就是其對俄羅斯實施軍事壓迫的一次戰略性行動。
總而言之,如果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歐盟,那理論上它們最多就是一個親歐經濟體。然而一旦加入北約,那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這才是俄羅斯将加裡甯格勒變成“尖刀”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