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先生出身藝術世家,16歲就開始登台表演相聲,因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生活中,馬先生對子女的要求十分嚴,不僅要他們讀書,還要把書讀好。可是,在關于子女讀書方面,馬先生卻經常和女兒開玩笑,說:“你還不趸點棗賣?”。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父女之間的暗語嗎?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馬先生雖然出身藝術世家,但在從藝之前,馬先生是讀過書的,他還是在天津彙文中學畢業後,才辍學說的相聲。在學藝的過程中,一定的文化功底兒,對馬先生的幫助也很大。而且,馬先生深知學藝的辛苦。是以,馬先生不僅不提倡兒女們學藝,反而要求他們必須把學習學好。
馬先生的兒女還都挺聽話,尤其是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可就在女兒三年級時,卻出了個小插曲。
馬先生女兒有個同學,叫張秋菱。張秋菱家裡條件一般,母親常年患病,全靠張秋菱和姐姐張秋菊倆人擺攤賣水果,用來維持家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秋菱雖然小,卻每天放學後,都去替姐姐看攤兒。偏偏馬先生的女兒跟張秋菱很要好,又心疼她,于是,就經常下學後也和張秋菱在一起,甚至還陪她一起看水果攤兒。
秋天時,張秋菱家的水果攤兒開始賣棗了,小秋菱每天的吆喝就變成了“買棗哩,二秋好棗。”正是無巧成書,有這麼一天下學,張秋菱鬧肚子,在她上廁所的功夫,馬先生女兒就替她看了一會兒攤兒。看着水果攤前人來人往,馬先生女兒一想:好事做到底,我要是能幫她賣些棗,也算是立了一功了。于是,她就學着張秋菱的口吻喊了起來:“買棗哩,二秋好棗。”
就在這時,一個又高又瘦的身影閃了過來。這就有人買了,馬先生女兒還沒來得及高興,一擡頭,發現眼前站着的竟然是馬先生。馬先生闆着臉,問她:“什麼時候做起小買賣了?”馬先生女兒趕忙解釋,是幫同學的。等張秋菱回來,乖乖地跟着馬先生回家了。
回到家後,馬先生依舊很生氣,他知道女兒還小,是以怕她受别的影響,而荒廢了學習。可怎麼跟女兒說呢?思來想去,馬先生問女兒:“你幫助同學是好事兒,可是,你以為學到的那點兒知識就夠用了嗎?你說說,什麼叫‘二秋好棗’,說說?”馬先生女兒還哭着呢,一聽馬先生問這問題,她可有把握了,于是小聲說:“那誰不知道,我同學叫張秋菱,她姐姐叫張秋菊。倆人人名字都有個‘秋’字,她們賣的棗,當然叫‘二秋好棗’。明擺着的事誰不懂。”
答案一出,馬先生和馬太太都笑了,馬先生半天才吐出一句話來:“我說了相聲三十來年,還真沒見過你這樣‘圓謊’的。”這個解釋對嗎?當然不對,真正的“二秋好棗”是誰都可以賣的。這裡的“二秋”是我國的曆法上的一個說法,就是秋天一共有三個月,七月是一秋,八月就是二秋。而棗在七月就結果了,但是,還沒紅透。有人為了賣新鮮,就把沒紅透的棗子也接下來,用熱水焯一下。這麼做雖然棗子也紅撲撲的,但并不好吃。隻有到了二秋,也就是八月份,棗子真正紅透了才好吃。于是,二秋的棗子就是真正的好棗了。是以,“二秋好棗”說的就是八月份熟透的好吃的棗子。
從那以後,馬先生的女兒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從沒有放棄過學業。隻是馬先生偶爾還用這件事來提醒女兒,說:“你還不趸點(批發,囤貨的意思)棗賣?”每每這時,馬先生父女二人總能會心一笑。童年的那段往事,既有女兒的善良,更是父親濃濃的關愛。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張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