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食肉動物就是掠食動物嗎?回答是“不。”

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被歸類為掠食者:隻有那些主要依靠獵捕活物為生的才被納入此列。大型貓科動物、北極熊、斑鬣狗、狼和豺都是掠食者,鼬類和靈貓類(鼬、靈貓和獴)許多種也是。

而猕猴和黑猩猩則不是,雖然它們也能殺死和吃其他小動物。那些捕食昆蟲(如蝙蝠)或者以腐肉為食的動物(如秃鹫)則不屬于掠食者。

幾百萬年以來,老虎、獅子、豹子、美洲豹、狼、眼鏡王蛇、大白鲨和逆戟鲸,這些具有超凡魅力的掠食者一直讓人類為之傾倒。但要作為一個掠食動物并不簡單。

注重體型大小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在掠食者的基本設計中,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體型大小。

最大的陸生掠食者,已經滅絕的霸王龍體重可能超過20噸,可以捕殺體積達自身4倍的食草恐龍。

中新世(大約250萬年以前),一些如大象一般的動物,以及像現在存在的貘、犀牛、河馬和樹懶的巨型版曾漫步于地球上。它們會遭到像今天的貓、狗、鬣狗和熊的體型龐大得多的祖先的捕食。

與被掠食者體型的減小相呼應,現今的陸生掠食者已經變小了很多。其中最為魁梧的北極熊重約700公斤,而體重最輕的鼬不到它的千分之一。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隻有一些大型貓科動物能夠獨力殺死比它們體型更大的獵物。像老虎、獅子、豹子和美洲獅等掠食者在捕殺體型是其5-6倍的有蹄類動物時顯示出不同尋常的能耐。而絕大多數的掠食者生來隻能捕食比它們更小的獵物。

協調配合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大型貓科動物的巨大犬齒是形态适應的典型例證,而豺成群捕食的行為則是一種行為上的适應。正是這2種進化适應的協調組合,構成了掠食者的功能“設計”。

掠食者遺傳繼承下來的行為可以最有效地利用其身體上的“武裝”。

同形态一樣,掠食行為也是掠食者“設計”中的一部分。

如果一隻豺試圖像豹子一樣,潛行、伏擊并咬住獵物的喉嚨将其緻死的話,這隻豺注定将空手而歸。它的身體不具備能夠如同春天悄無聲息地到來一般的悄悄潛近的素質,也缺少咬住獵物喉嚨将其殺死所需的強壯身體和下颌肌肉,以及長長的犬齒和利爪。相反,豺柔韌的身體使它在追逐中不易疲勞,狹長的口鼻讓它能在奔跑中撕咬獵物。這些特征組合在一起能夠讓獵物因疲憊和失血而倒下。

優秀的感官體系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掠食者需要有強于其獵物的感官機制去偵查和定位獵物,才能保證攻擊之前能夠出其不意。掠食者可以通過視覺、震動、氣息、體溫或者觸碰來确定獵物的位置。不同的掠食者會使用不同的感官能力組合。

生活在陸地的掠食者,絕大多數的捕獵是依靠視覺,探測運動中的而非靜止不動的獵物。盡管分辨顔色的能力很差,但是大型貓科動物的眼睛和神經系統即使在光線強度極弱的條件下也能夠捕捉到圖像。而狼和豺等犬科動物的視力在光線不足時很差,主要在白天捕食。

在白天捕獵的猛禽對于可見光的感覺極為敏銳。一隻隼可以發現遠在下方如波浪一般翻滾的草地上一隻小小的老鼠!而在夜間捕食的貓頭鷹則可以看見這些老鼠的溫熱身體所輻射的紅外線。

聲音其實就是穿過空氣或水的震動。食肉動物、鳥類和一些爬行動物能夠通過它們的耳朵感覺這些震動,進而确定其獵物的位置。絕大多數的蛇則是通過骨頭探測經由地面傳遞的震動。掠食性魚類的身體能夠察覺在水中傳播的震動。哺乳動物,如水獺和鼩鼱的觸須和胡須也被用于感覺震動。

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掠食者都有着巨大的扇狀耳郭,這一構造有助于将震動彙聚到耳中。如果觀察貓捕食,你會很容易地看見它頻繁地轉動耳郭,以确定潛在獵物的位置。

很多陸生掠食者,特别是犬科動物,對于氣味有着極為靈敏的感覺能力。

與人類的鼻子相比,狗鼻子上的氣味接受細胞大約是前者的40倍之多!一般通過散布于地面上或植被中的氣味訊号互相聯系,但是在捕獵時似乎卻從不利用空氣中傳播的氣味。掠食性鳥類也不依賴于嗅覺。不過,在黑暗的水下世界裡,嗅覺是鲨魚等掠食性魚類進行捕獵偵查的重要工具。

蟒、蕲蛇和響尾蛇等蛇類能夠探測到它們周圍因溫血動物的出現而導緻的溫度變化。面部凹陷或下巴處的熱量接受器甚至能讓它們定位獵物并發起精确而緻命的攻擊。掠食性魚類通過觸碰探測獵物,或者,甚至通過它們面部的可運動的且感覺敏感的突起辨識獵物。

攻擊獵物要用智慧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掠食者必須足夠接近獵物才能捕捉它們。主要采用以下兩種行為:

第一個政策是純粹伏擊,隐蔽良好的掠食者就等着獵物自投羅網。捕殺昆蟲的螳螂會僞裝成無毒的枝杈或者樹葉,等候路過的粗心獵物。另有一些掠食者則采取一系列令人驚歎的手段讓獵物靠近。有些蜘蛛編織複雜的網,有些卻在地面精心構築陷阱。印度噴水魚可以噴出遠達2米的水柱捕捉昆蟲,而變色龍會快速伸出又長又粘的舌頭捕捉獵物。海葵、水母和珊瑚蟲還有其他的誘捕花招,隻需要等待獵物進入攻擊範圍。

通常,以豐富的獵物為食的低等生物都采用純粹的伏擊政策。

主動捕獵的高等動物,要麼像老虎、豹子或獅子那樣采用“潛近—伏擊”戰術,要麼像狼、豺或獵豹那樣成為“飛馳的掠食者”,在漫長的追逐中拖垮獵物。前者有着長有厚厚的肉墊的腿,完美地平衡運動的身體,長時間潛伏不動的能力,以及發動緻命伏擊所必備的強大跳躍能力。飛馳者則有着輕巧的身體,長有适于奔跑的腳趾和長長的腿,以及不知疲倦追逐獵物的巨大耐力。

鷹和隼雕喜歡在森林樹冠等候并突襲經過樹下的近處的獵物,而獵鷹甯願在開闊的天空長距離迅急地追逐并抓住獵物。前者有着寬而圓的翅膀,适于在密林中快速避閃,而後者有着長而尖的翅膀能讓它們的速度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每小時250千米。

安全第一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抓住獵物後,在安全享用獵物之前,掠食者必須迅速将其制服。很多被掠食物種有着強大的反掠食者防禦,能夠對掠食者造成嚴重的傷害。

在攻擊之後讓獵物立刻癱瘓是至關重要的。眼睛蛇會使用毒液癱瘓獵物,另有一些;蟒會纏住獵物使其窒息。不過絕大多數的掠食者使用牙(或喙)和爪制服和殺死獵物。

如果獵物比掠食者更大,就得小心了。在掀翻大型有蹄類動物時,大型貓科動物會死死咬住獵物的喉嚨,并極力躲避蹄子的重擊。老虎有時會先咬斷成年野牛的腿筋,然後再将其殺死。

哺乳動物掠食者有着專為咬穿獵物的氣管和血管,或者撕開獵物腹部而“設計”的銳利犬齒。已經滅絕的劍齒虎捕食龐大且皮膚厚實的大象、斑馬和樹懶,它們那高度特化的牙齒是絕佳例證。絕大多數的掠食者都有鋒利的鈎狀腳爪,能夠緊緊抓住和控制獵物,同時給予緻命的撕咬。

消化系統也很重要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不同掠食者的進食結構和消化系統差别很大。犬和貓的頰齒專為在吞咽之前咬碎大塊的肉而設計。不過,隻吃小而軟的獵物,如昆蟲掠食者,通常缺乏強有力的用于切割的牙齒。

掠食者的胃和内髒相對緊湊,使得它的身體更為輕巧、靈活,适宜于掠食生活。畢竟,發現并捕獲獵物比發現可食用的植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能否成功地抓住獵物也難以預料。是以,掠食者進化出了能夠适應饑一餐飽一頓境況的消化系統。

老虎可能一天18小時用于睡覺,并且一周僅捕食一次。但是它一餐能夠吃下重達自身體重四分之一的食物。

關于作者

身為一個掠食者,僅憑鋒利的爪牙是不夠的

烏勒斯·卡倫斯(Ullas Karanth)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簡稱WCS)的一名資深保護專家和WCS印度項目主任。也是倫敦動物學會會員,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和倫滕博爾基金會的理事會成員。他的著作《老虎之路The Way of the Tiger》受到了普遍的贊譽。

感謝“保護地友好體系(http://www.baohudi.org)”對本文的支援。

————————

為大自然代言

微信公衆号:ziranguancha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