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晚期大型食肉恐龍足迹首現四川盆地
專家稱足迹罕見呈“奔跑狀”,或為恐龍狩獵時形成

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發現恐龍足迹。
10月中旬,一位宜賓“網紅”在微網誌釋出視訊,稱在家鄉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發現“恐龍足迹”。随後,自貢恐龍博物館侏羅紀地層古生物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彭光照、葉勇,副研究館員江山,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及其團隊組成調查小組,奔赴現場進行調查。
據悉,這些“大腳印”最終被确認為晚侏羅世晚期的肉食恐龍足迹化石。這是四川盆地内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龍足迹。
調查小組建議,對腳印采取标本采集、異地保護的方法,經科學研究和保護處理後再對外展出,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科普教育價值。
網紅爆料
後院發現一串恐龍足迹
10月中旬,一位名叫鄉村超娃的宜賓“網紅”在微網誌接連釋出幾條視訊,稱父母在自家後院找到了一些奇怪的印記,他認為很像恐龍足迹。
“那個地方被當地老人稱為‘野雞坡’,發現的足迹是有三個指頭的奇怪印記。老人都知道這裡有‘雞腳印’,還有村裡人專門跑去看。”鄉村超娃判斷,“我們這個地方離自貢很近,這些印記很有可能是恐龍足迹。”
之後,鄉村超娃的微網誌受到衆多網友關注,也引起了地質專家的注意。一位網友還在微網誌留言并@邢立達博士,請他來一辨真假。
不久之後,自貢恐龍博物館侏羅紀地層古生物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彭光照、葉勇,副研究館員江山,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及其團隊組成調查小組,奔赴現場進行調查。
10月18日晚,調查小組到達白花鎮黃壩村仙源組,次日前往化石出露點調查。
現場勘察
發現5個大型恐龍足迹
在現場勘查中,專家們清掃了地面的泥土。扒開草叢後,又發現了一個恐龍足迹。據介紹,現場出露由5個大型獸腳類恐龍足迹構成的一條行迹,另有3個分散的小型鳥臀類恐龍足迹。
根據足迹大小和形狀等特征初步判斷:5個大型的獸腳類足迹為實雷龍足迹,小型的三趾型足迹中有2個為翹腳龍類足迹,另有1個鳥臀類恐龍足迹為異樣龍足迹。
在做模具環節,專家們要給恐龍足迹“敷面膜”。他們先用特殊的材料給恐龍足迹刷上一層層薄薄的白色塗液,然後用紗布片進行固化。經過數小時的固化,最終做成模具。
專家判斷
足迹呈“奔跑狀”很罕見
“在其中一組腳印中,兩個腳印之間相距近4米步距,說明當時恐龍是一個快走接近奔跑的狀态,這在發現的肉食性恐龍足迹中,非常少見。”邢立達介紹,一般發現的肉食性恐龍大多處于走的狀态,像這樣奔跑的确實很少,“也許它是受到了驚吓,或者在進行狩獵。”
據了解,四川盆地之前發現的大量恐龍足迹,主要産于下侏羅統的自流井組,中侏羅統的新田溝組、下沙溪廟組和上沙溪廟組,及下白垩統的夾關組中。而在上侏羅統的遂甯組和蓬萊鎮組中,僅發現過少量的恐龍骨骼化石,還未曾發現過恐龍足迹化石。
據了解,白花鎮恐龍足迹是四川盆地内首次發現的晚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迹,這對于研究四川盆地恐龍的演化、分布、動物群組合特性以及川南地區的侏羅紀晚期古地理、古生态等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科普價值。
李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劉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