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種杜鵑宣布滅絕後,又被中國科學家找到了!這是怎麼回事

作者:上觀新聞

許多人見過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可是未必聽說過枯魯杜鵑。近日,中國科學家在野外考察過程中重新發現了枯魯杜鵑。這一重大發現的意義在于,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曆史。由于目前僅在野外發現一株,科學家呼籲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

枯魯杜鵑是如何被發現的?宣布野外滅絕後又被重新找到,又有怎樣的研究價值?

追溯枯魯杜鵑的身世

這一株枯魯杜鵑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山區發現的。巧合的是,發現枯魯杜鵑的那天——5月22日,正好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日”。

這種杜鵑宣布滅絕後,又被中國科學家找到了!這是怎麼回事

枯魯杜鵑。圖檔來源: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枯魯杜鵑的身世要追溯到91年前。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采集到一份杜鵑标本,帶回美國,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該标本才被翻出來,被定義為粘毛杜鵑的變種。1978年,美國植物學家重新研究了這份标本,并認定這是一個新物種。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原則,這份标本被命名為“枯魯杜鵑”。

之後,中國科學家在考察過程中并未見到枯魯杜鵑的野外活體,是以認為這種杜鵑已野外滅絕了。2013年,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釋出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2017年發表的《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中,枯魯杜鵑正式被評估為野外滅絕。如今,中國數字植物标本館僅有2008年采自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的“疑似枯魯杜鵑”标本記錄。

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關研究團隊一行人對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以及該物種模式标本采集地木裡縣枯魯山展開調查。科學家發現,螺髻山的疑似種與枯魯杜鵑至少在毛被、花色、花形方面有明顯差別,是以判斷疑似種并非枯魯杜鵑。

據公開報道顯示,目前的地圖上,枯魯山已不存在,研究團隊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在一本典籍中找到了關鍵地名的相關記載。順着這個線索,考察隊在快要下山時意外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經與模式标本比對,并與《中國植物志》核對,确認為枯魯杜鵑。

這種杜鵑宣布滅絕後,又被中國科學家找到了!這是怎麼回事

物種滅絕受環境影響

為何已宣布滅絕的植物又被重新發現了?如何判斷我們今天看到的杜鵑花就是枯魯杜鵑?

科學松鼠會成員、植物學博士史軍告訴記者,判定一種植物滅絕并不是簡單的工作。因為野生植物的調查存在諸多限制,比如調查區域、調查時間都可能對結果産生影響,“道理很簡單,植物的花不常在,如果沒有碰到适當的開花植株,很容易就影響了調查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比對标本,最終确認這是一株枯魯杜鵑。史軍介紹,比對标本是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當然,分子标記等分子生物學手段的引入,讓這個判别變得越來越精确和完善。在未來的調查中,時間對結果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小。

在花卉界,杜鵑花稱得上是一個大家族,整個杜鵑花屬的植物超過1000種,遍及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中國的杜鵑花種類有560多種,長久以來多藏于深山峻嶺之中。不少植物學家認為,此次中國科學家對枯魯杜鵑的意外收獲,主要因為現在正處于盛花期,紅豔豔的杜鵑在灌木叢中格外顯眼,進而增加了被發現的機率。

這種杜鵑宣布滅絕後,又被中國科學家找到了!這是怎麼回事

枯魯杜鵑是如何滅絕的,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

史軍說,物種滅絕的原因主要為兩大類,一是直接破壞,二是環境影響。直接破壞主要表現在一些經濟價值高的物種上,比如動物中的旅鴿,植物中的各種蘭花,都因為它們的經濟價值,導緻過度捕獵和采挖,最終導緻物種瀕危甚至滅絕。

他認為,還有許多動植物是人為環境變化的受害者。比如,栖息地喪失。很多植物不僅需要陽光、土壤和水分,還需依賴其周邊的生态環境,如土壤中的真菌、适當遮陰的高大喬木,以及傳播花粉和昆蟲的動物等。如果這些環境改變,或者被人為破壞,也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繁殖。

全球變暖也會對物種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對于植物來說,全球變暖帶來了溫度變化和水分的重新分布,都不利于植物繁殖;加上極端天氣,對其更是毀滅性打擊。

“明星”植物推動瀕危物種保護

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世紀後,平均每天就有一個物種滅絕;而現在,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在植物家族,和枯魯杜鵑一樣,海豐荇菜也是一個“失而複得”的植物。荇菜産于中國絕大多數省區,而海豐荇菜自從上世紀初在廣東被發現并命名後,就消失了一百多年,直到2013年再次被發現,是尤為珍貴難得的植物。海豐荇菜花期長,葉片浮水,花朵挺出水面,色彩鮮豔,可作為園林綠化植物。它的再次發現,對于研究中國水生植物多樣性和世界荇菜屬植物系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還有許多瀕危甚至接近滅絕的植物亟須保護。比如鄂西商陸,這是一種在湖北新發現的植物,雖然是2018年新确認的物種,但目前發現數量少于50株,是極度瀕危的一種植物。普陀鵝耳枥,這是一種稀少的桦木科植物,隻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島佛頂山上發現,以往隻存在一株野外個體,是近乎滅絕的植物,現已繁育出大量普陀鵝耳枥樹苗。

這種杜鵑宣布滅絕後,又被中國科學家找到了!這是怎麼回事

普陀鵝耳枥。來源:百度百科

再比如,百山祖冷杉。冷杉是裸子植物中的一個小家族,百山祖冷杉是中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植物,分布範圍極度狹小,目前隻在浙江省慶元縣發現,是稀有物種。崖柏是一種古老的植物物種,上世紀90年代曾因數量稀少未被發現宣布為滅絕物種,而後雖有間歇發現,但仍屬于接近滅絕的範疇,野外數量極少,而且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植物學家認為,一個物種就是一組基因,如果物種丢失,生物多樣性就會受影響。“枯魯杜鵑就是旗艦物種,作為明星植物,引起大家的關注,可以極大推動保護的實際行動。”在史軍看來,枯魯杜鵑重新“回歸”,有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

生态系統是積木搭起的大廈

也有專家提出,有必要對發現枯魯杜鵑的地區進一步采取“地毯式”的系統調查,以便徹底摸清該物種的資源本底,同時積極開展“搶救性保護”和系統研究工作,使得枯魯杜鵑再放異彩。

說起保護工作,不少人有疑問: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時,會消耗大量社會資源,它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對此,史軍表示,最簡單直接的價值就是物種本身的實用性。也就是說,這個物種對人類有重要的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或者是潛在的種質資源,對育種有重要價值。

當然,還有許多物種并沒有可見的使用價值,或者使用價值甚微,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但這也不意味着保護這些物種就失去意義。史軍說,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不僅影響到野生動植物,更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枯魯杜鵑這樣的植物就成了訓示植物,它們能良好地生活,也就意味着環境相對穩定,人類處于穩定的生存空間,這才是保護的重要意義。”

在生命世界中,每一個物種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種植物都與多種動物有聯系,而每一種動物也與多種植物有聯系。在植物學家看來,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整個生态系統并不是一堆散放的積木,而是一個積木搭起的大廈,随意抽出積木可能帶來的是大廈的傾倒。”史軍說。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