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是春夏之交,農曆五月一般被認為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正午時是毒時。為消災防毒就有了門廳挂艾草的習俗,同時古語雲:手執艾旗招百福。是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就成了民間傳統被一直保留。
湖北應城一位72歲的婆婆,收割艾草後出現高熱、頭痛等不适,于6月14日夜晚送至武漢市第一醫院緩沖科,送醫時其牙龈出血、四肢多處紫癫,血小闆非常低,随時有自發性大出血的風險,而且合并白細胞低、肝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器官衰竭的情況。
婆婆病情危重,夜班醫生張紅梅、葉正華立即連夜對其進行搶救包括輸血治療,急查顱腦CT排除了腦出血和大面積腦梗塞。兩位醫生向家屬詳詢病史得知,婆婆在應城鄉下務農,發病前三天曾收割艾草,回家不久就出現頭痛、頭昏、高熱、惡心嘔吐及腹瀉,伴全身酸痛,症狀很快進行性加重,送至醫院就醫時已經意識模糊。醫生仔細檢查婆婆身體,發現有蚊蟲叮咬的痕迹。
結合患者的症狀和臨床表現,科室組織會診後,高度懷疑婆婆病情是因感染引起,極可能與蜱蟲叮咬有關。祁姗姗醫生立即聯系相關檢測機構進行病毒學檢測,果然在婆婆的血液中檢測出了布尼亞病毒,這一結果證明了醫生的推測。密切接觸此類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可能導緻人傳人,陳可護士長立即告知了婆婆家屬,并給家屬提供了手套等防護用具,避免家屬被傳染。同時,也将婆婆的詳細情況向醫院公衛處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了上報。
經過積極救治,婆婆病情一度有所好轉,家屬考慮到離家近便于照料,便将婆婆轉至應城老家的醫院。可惜的是,婆婆最終還是因為多器官髒器衰竭而去世,從發病到死亡,僅僅10天左右。
“婆婆的不幸遭遇,提示了蜱蟲叮咬後布尼亞病毒感染的嚴重危害。”武漢市第一醫院緩沖科張帆副主任醫師介紹,目前沒有抗病毒治療可用于布尼亞病毒感染的患者,處理方法主要是支援治療,利巴韋林和血漿置換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關鍵還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文獻資料顯示,每年的5-10月份,在中國、日本以及南韓的部份農村地區,蜱蟲喜歡在樹林、灌木叢、河道出沒,蜱蟲(中國主要是長角血蜱)攜帶着布尼亞病毒,被蜱蟲叮咬後病毒可随血液傳染給人體,故在患者的血液中能檢測出這種病毒是被感染的直接證據。一旦被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病死率高10-30%,因為被感染者多發熱伴血小闆進行性減少,故也叫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
張帆副主任醫師提醒,雖然在城市裡被蜱蟲叮咬很罕見,但是在草長莺飛的季節裡,市民進行戶外活動尤其去野外活動親近大自然時,還是應盡量穿長袖、長褲,紮緊褲腿,不要穿拖鞋,可以酌情塗點驅蟲劑。萬一被蜱蟲叮咬,不要去挖,可用煙熏或者酒精把蜱蟲引出,避免更多病毒進入人體,并盡快就醫。如出現發熱、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診,向醫生較長的描述病史,若能及早發現和處理,治愈率還是較高的。同時,因為有一定的傳染性,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免交叉感染。